視頻標簽:孤獨之旅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16課《孤獨之旅》四川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孤獨之旅》教學設計
—— “孤獨”為成長加冕
教學目標:
1.理解小說主題,感悟“成長”的意義。
2.梳理主人公心理變化過程,感悟“孤獨”對成長的意義。
一、新課導入,憧憬“成長”
導入語:同學們,你們有過這樣的心理嗎?當覺得父母嘮叨時,我們希望早日長大;當面對堆積如山的作業時,我們渴望早日長大?可是怎樣才算是真正的長大呢?曾經有這樣一句歌詞,可能會給我們啟發——“走吧、走吧,人總要學著自己長大。”是啊,今天就讓我們從一位少年的成長歷程中汲取心靈的養分,請同學們翻開語文書77頁——《孤獨之旅》。”
二、初讀課文、感知“成長”
1、快速閱讀課文,用一句話概括故事情節。(提示:從小說三要素入手) 【明確】少年杜小康跟隨父親到蘆葦蕩放鴨,在孤獨中成長的故事。
三、精讀課文,經歷“成長”
過渡語:我們常說“言為心聲”,最能表現人物性格的,便是語言。 1、這是一篇小說,故事情節是在孤獨的背景中展開的,人物語言并不多,請同學們用“——”在文中快速勾畫出杜小康的語言。(學生讀課文) 【明確】2段:“我不去放鴨了,我要上岸回家……” 31段:“我要回家……” 41段:“還是分頭去找吧!” 51段:“蛋!爸!鴨蛋!鴨下蛋了!” 請一個學生讀這四句話。
過渡語:讀的很流利,但不夠傳神,今天老師就教大家一些方法,幫助我們更好地品讀人物語言。
【拓展延伸】賞析人物語言方法:
1)聯系相關內容。如:什么時候、什么地點、什么情況下說話。 2)言為心聲。注意體會說話人的心情、心理,關注說話時的背景。 2、品讀第一句:2段:“我不去放鴨了,我要上岸回家……”
1) 生齊讀第2段,思考,杜小康為什么要去放鴨?哪一段交代原因? 【明確】因為他家由富變窮了,在課文的第1段。(生齊讀第1段) 2) 這段中哪個詞鮮明地表示出了杜小康對放鴨這件事怎樣的態度? 【明確】“只好”。寫出杜小康無奈的態度。
3) 杜小康無奈的和父親踏上放鴨的旅程,當他說這話時心情怎么樣?
【預設】害怕、恐懼、不舍、痛苦。因為他要離開疼愛他的媽媽、離開熟悉的學校、老師、同學、甚至離開自己所熟悉的環境。
4) 同學們,在現實生活中,你有過這樣“孤獨”的體驗嗎? (生分享,師引導)
【明確】你們那時的心情就和此時杜小康的心情有幾分相似。杜小康以前可不簡單,你們知道
放鴨之前杜小康的生活情形嗎?請同學結合《草房子》這本書,來介紹一下。 過渡語:你真是一個愛閱讀的孩子,在小說中這樣寫道——(導學案)
助讀材料一:油麻地的孩子,念書都念到六年級了,都還沒有一個有一條皮帶的。他們只能用一條線繩來作褲帶。
杜小康才讀一年級,就有了一條皮褲帶。棕色的,油汪汪的樣子,很有韌性,抓住一頭,往空中一甩一收,就聽見“啪”的一聲脆響。
助讀材料二:油麻地一般人家的孩子,一年四季,實際上只勉強有兩季的衣服:一套單衣、一套棉衣。中間沒有過渡的衣服,春天,天氣已經非常暖和了,還只能將冬天的棉襖硬穿在身上。秋天,天氣以及很涼了,只好將單衣硬穿在身上,縮著身子去抵抗涼意。 杜小康卻有一年四季的衣服……一年四季,完全可以根據天氣的冷暖來增減衣服,來加以很好地調節。因此,一年四季的杜小康,身體都是很舒服的。 助讀材料三:大約是在杜小康上四年級時,他變得更加與眾不同了。因為,他有了一輛自行車。雖然這只不過是一輛舊自行車,但它畢竟是一輛舊自行車,并且是一輛很完整的自行車。當時的油麻地,幾乎沒有一輛自行車,即使油麻地小學的老師,也沒有一個有自行車的。 助讀材料四:杜小康的成績還特別好。因此,杜小康一直當班長。
過渡語:家境富裕時的杜小康,往油麻地孩子群里一站,就像一簸箕黑芝麻中一粒富于光澤的白芝麻;就像秋天高遠的天空中一只悠然盤旋于鴿群之上的黑色的鷹,父親對他是有求必應,百依百順。可是,現如今他就要離開疼愛她的母親,離開熟悉的校園,到陌生的遙遠的蘆葦蕩去放鴨,他愿意去嗎?
【預設】生齊聲答——不愿意!
【明確】于是他對父親說了第一句話,現在這句話應該怎么讀?有沒有同學愿意試一試? 生讀、師范讀、學生自由讀
5)我們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一個怎樣的杜小康?用“一個——的杜小康” 的句式說話。 【預設】一個不能體貼父親、只想著自己的杜小康。 一個不懂事、任性、愛撒嬌的杜小康。 一個過慣了富裕日子、不能吃苦的杜小康。(板書) ……
過渡語:就是這樣簡單的一句話,我們就能讀出這么多內容。接下來,請同學們聯系上下文賞析和討論其余三句話,也用“一個——的杜小康”這樣的句式說話。 3、品讀第二句:
(生討論交流,師巡視指導)
1)從第二句話中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杜小康? 【預設】一個想家的杜小康。 一個不懂事的杜小康。 ……
2)此時的杜小康和說第一句話時情形完全一樣嗎?說這句話時杜小康在路上還是已經到達蘆蕩?
【預設】生齊:在蘆蕩。
3)這是怎樣的蘆蕩呢?請同學們在原文中勾畫。杜小康的心情如何?
【預設】21段:這才是真正的蘆蕩。……當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蘆葦如綠色的浪潮直涌向天邊時,他害怕了——這是他出門以來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蘆蕩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種永遠逃不走了的感覺。
【明確】這是初到目的地,杜小康眼中的蘆蕩,“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此時,他膽怯、害怕。(引導22段,“父親”顯然也是慌張的。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況一個十三四歲的孩子。)
4)課文中寫道“這是他出門以來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為什么是第一回真正害怕呢? 【預設】在來的途中,杜小康肯定也是害怕的,但是對于前方還抱有希望,抱有幻想,真正見到這如“萬重大山圍住小船”的蘆葦蕩,他所有的希望都破滅了。面對空曠的環境、未卜迷惘的前途,讓這個十三四歲的孩子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害怕。
【輔助問題】但是,此時的杜小康說要回家了嗎?他是在什么時候說的這句話? 【預設】沒有。是在到達蘆葦蕩的一段時間后的一個夜里。感到孤獨,非常想家時。
5)父親就在身邊,他為什么還會感到孤獨呢?請同學們用改換人稱的方式,將文中的“杜小康”改為“我”,自由朗讀29段,勾畫表示“杜小康”孤獨的詞句。 【明確】“與這種孤獨相比,杜小康退學后將自己關在紅門里面產生的那點兒孤獨,簡直就算不得孤獨了。”(對比,表現孤獨) “他們能一連十幾天遇不到一個人。他和父親之間的對話也越來越單調,幾乎不知道說什么。” 助讀材料五:小說里寫到杜小康父子干巴巴的對話: “飽了嗎?” “飽了。” “你飽了嗎?”“我飽了。”
“就在河里洗碗?” “就在河里洗碗。” “困嗎?” “不困。” ……
【總結】十四五歲的年紀正是喜歡熱鬧、喜歡豐富的時候,可是此時的杜小康卻仿佛被世界拋棄的般飽嘗著寂寞、單調、孤獨。請同學們全班齊讀變換人稱后的29段,感受杜小康的孤獨。 過渡語:此時的孤獨比剛離家時要深百倍、濃千倍,他吞噬著年幼的杜小康。他終于在晚上做夢時看到了日思夜想的母親,說出了第二句話,我們比較一下意思差不多的第一句話和第二句話在詞語上有什么不同?
【預設】沒說“我不去放鴨子了”也沒說“上岸”。
不像第一次那樣任性了,雖說想回家,但是沒有說放棄自己的工作和責任。 【總結】同學們的感覺很準確,我們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白天在孤獨中備受煎熬的杜小康一直在壓抑自己的情感,極力控制自己,而在睡夢中終于爆發,這句話就是一種情感的宣泄。
【輔助問題】此時的杜小康和說第一句話時的杜小康一樣嗎? 【預設】不一樣,是一個懂點事的杜小康。 是一個在逐漸控制自己情緒的杜小康。
是一個不再由著自己性子,知道要面對困難的杜小康。 ……
過渡語:此時的杜小康雖然還很幼稚,但是卻在逐漸成長。 4、品讀第三句:
1)你從第三句話中讀出一個怎樣的杜小康? 【預設】一個成熟的杜小康。 一個勇敢的、有責任感的杜小康。 一個敢于面對困難的杜小康。 ……
【明確】在第三句話中“分頭”這個詞,體現了這一點。 2)在課文的哪一段描寫杜小康雨夜找鴨子的情形?(38段)
過渡語:每次讀到這一段,我腦海中就會浮現出一幕幕的畫面。接下來,我們一起讀一讀38段。如果老師把“吧”去掉,把句尾的句號換成問號可以嗎?為什么?
【明確】不可以,換成后是疑問語氣,表現不出杜小康的勇敢、堅決果斷、毫不猶豫。
過渡語:為了突出杜小康的勇敢堅決、毫不猶豫,我換成感嘆句行不行?
【明確】句號要比感嘆號語氣平緩、平靜一些。此時的杜小康飽嘗雨夜尋鴨的磨難,但是很平靜、很從容,沒有大喜大悲,從這點上我們也可以說:杜小康真的——成熟了,長大了。 3)文中其實還有好多細節也讓我們感受到杜小康的成熟。請同學們找出剛到達蘆葦蕩和鴨群被沖散后杜小康父子的表現,特別是能表現父子之間關系的句子。 【明確】剛到蘆蕩
杜小康望著父親,眼中露出了一個孩子的膽怯。
夜里睡覺時,他緊緊地挨著父親,并且遲遲不肯入睡。 【賞析】“挨”說明杜小康心中害怕,而此時父親是他唯一的依靠。“遲遲不肯”,說明害怕程度之深。
父親顯然也是有所慌張的。但他在兒子面前,必須顯得鎮靜。
父親顯為什么父親必須要顯得鎮靜? 【賞析】因為他是父親,他是大人,這是他的責任。師:杜小康的父親走南闖北,此時面對這樣一個環境,尚且“顯然也是有所慌張的”,更何況一個孩子?但他在兒子面前,必須顯得鎮靜。 鴨群被沖散
“杜雍和大叫了一聲‘我的鴨子’,幾乎暈倒在地上。” “杜小康忘記了父親,朝一股鴨子追去。” 【總結】說明杜小康不再依賴父親,他開始像一個大人一樣承擔責任。在緊急時刻,緊要關頭,杜小康也勇敢地擔當了本屬于父親的責任,他真的長大了,成熟了。 男女生分開讀杜小康和父親的表現,感受杜小康的勇敢、成熟。 4、品讀第四句:
1)從第四句話中,你們讀出一個什么樣的杜小康? 【預設】一個收獲喜悅的杜小康。
一個激動的杜小康。 ……
【明確】這幾句話在句式上都是短句,都用感嘆句,都和前面的“驚喜”相照應,充分表現杜小康此時“驚喜”的心情。
【總結】通過對這四句話的品析,我們發現這四句話都鮮明地表現了杜小康當時的性格,短短的四句話也讓我們鮮明地感受到一個小男孩的成長歷程。
5、當我們陪著杜小康走完這段孤獨之旅,結合杜小康的成長經歷你認為怎樣算是長大了? 【預設】獨立、遇事靠自己,不依賴別人。 懂得父母的辛苦,能分擔家庭的困難。 能承擔責任,有勇氣,堅強。 ……
【輔助】那是什么促使杜小康的成長呢? 【明確】孤獨。
叔本華說:孤獨是所有杰出人物的命運。 獨往湖心亭看雪。——張岱 古來圣賢皆寂寞——李白 眾人皆醉我獨醒——屈原
撿卻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蘇軾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
過渡語:無論是“獨”往湖心亭看雪的張岱,還是吟著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屈原,還是感慨著古來圣賢皆寂寞的李白;無論是“撿卻寒枝不肯棲”的不合流俗的蘇軾,還是執著于獨釣寒江雪
的柳宗元。這些千古文人從不掩飾自己的孤獨與落寞,他們并不頹唐,反而還時時透出一份堅毅、執著和勇于擔當的勇氣。杜小康雖不是一個杰出的人物,但家道中落,年幼的杜小康飽嘗物質生活的單調、精神生活的痛苦,可他最終用自己稚嫩的雙肩扛起了這一切。所以,孤獨并不可怕,困難也并不可怕,挫折也不可怕,只要我們勇敢地去面對,孤獨就都會變成我們成長的催化劑。此時,再回首課文,我們可以說孤獨之旅其實就是——成長之旅。
四、拓展延讀,收獲“成長”
有些孤獨,其實是我們成長過程中的一些無法回避的元素。我們要成長,就不能不與這些孤獨結伴而行。——(曹文軒《感動》) 過渡語:這一段孤獨的旅程成為了杜小康以后人生道路上寶貴的精神財富,每當遇到困難挫折,他都會想起。小說中寫到—— (課件展示)
那時,杜小康又想起了那次鴨被驚散了,還有最后十幾只沒有找到的情景。父親說,算了,找不到了,別找了。他卻說,能找到的。結果真的找到了。
于是,這個昔日油麻地小學的嬌子,能坦然的,甚至不帶一絲卑微地在自己曾經輝煌過的油麻地小學門口擺起了地攤,讓油麻地小學的校長感慨道:“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許就是杜小康!”
杜小康真的出息了嗎?請同學們課下從《草房子》里去尋找答案吧。最后,送給大家一句話——
少年時就有一種對待痛苦的風度,長大時才有可能是一個強者。——(曹文軒《青銅葵花》) 結束語:人生百年,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地來又成長地去,每個人都走著自己的成長之旅,孤獨是生命的常客,成長也是人生的必修課,希望同學都能勇敢迎接成長,戰勝孤獨,最好能享受成長。
五、板書設計
16、孤獨之旅
曹文軒
自私任性 開始懂事 直面困難 收獲成長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