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雁門太守行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24詩詞五首《雁門太守行》甘肅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雁門太守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了解與詩詞相關的背景,作者知識,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 2. 鞏固欣賞古代詩歌的方法,通過想象和聯想體會詩歌的意境、情感。 情感態度價值觀
深刻體會詩歌包含的情、理,激發熱愛詩歌的情感。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層層深入體會詩中情,研討理解詩中意,賞析發現詩中美,繼而發揮想象感受全詩意境。 【重、難點】 1.重點:知識與技能2
2.難點:抓住關鍵字、詞、句賞析詩詞,體會詩歌語言之美。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燦若星辰的唐代詩人中,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王維等等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佼佼者,今天我們要走進一位唐朝詩人,他英年早逝,卻留存詩240余首,他的詩風格獨特,在中唐詩壇上獨樹一幟,被人稱為“詩鬼”,與李白、李商隱并稱唐代
“三李”,這位詩人是誰呢?他就是李賀,今天我們就要學習他的一首邊塞詩《雁門太守行》。
二、進一步了解作者及創作背景
李賀(790-816)字長吉,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稱李昌谷。早有詩名,曾受到韓愈賞識,但因父諱而無法參加應試進舉,因仕途失意,他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寫詩上,27歲病逝。今存詩240余首,他的詩繼承前代積極浪漫主義傳統,以奇特的想象、濃艷的色彩、瑰麗奇峭的語言,創造出一種新奇瑰麗的境界,形成了他幽冷濃艷、虛幻荒誕的獨特風格,在中唐詩壇上獨樹一幟,對后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人稱“奇才”“鬼才”,與李白、李商隱并稱唐代“三李”。
創作背景: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叛亂此起彼伏,發生過重大的戰爭。如史記載,元和四年(809年),王承宗的叛軍攻打易州和定州,愛國將領李廣顏曾率兵馳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沖擊吳元濟叛軍的包圍,殺得敵人人仰馬翻,狼狽逃竄。從有關《雁門太守行》這首詩的一些傳說和材料記載推測,本詩可能是寫平定藩鎮叛亂的戰爭。
三、解題,初讀,正字音,掌節奏。
讓學生勾畫注解6.補充:后人多用題面意思,寫邊塞征戰之事。
摧(cuī) 鱗(lín)角(jiǎo) 塞(sài) 燕(yān)脂(zhī) 卷(juǎn) 重(zhòng) 提攜(xié)
四、細讀,理解詩中意。
提問:1.詩人大膽構思,把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高度集中在一個晝夜的時間里加以表現,詩中寫了三個時間段,請你找出來。 明確:白天—傍晚—夜里
2.詩人分別描寫了哪三個畫面?請按時間順序概括出來。 明確:白天——首聯:敵軍壓境,官軍戒備森嚴; 傍晚——頷聯:激戰后的慘烈; 夜里——頸聯:官軍夜襲敵軍陣地。 (請同學翻譯詩歌,說出大意即可。)
首聯:敵軍像烏云般的來勢兇猛,仿佛城墻也要被摧垮,鎧甲在陽光的照耀下像魚鱗般閃爍著金光。
頷聯:在深秋的季節中,遍地響起了軍號聲;邊塞上將士的血跡在寒夜中凝為紫色。
頸聯:深夜里,部隊行進在易水岸邊,寒風卷動著紅旗,濃霜凍凝戰鼓,鼓聲越發低沉。
尾聯:為了報答君王的厚愛,我甘愿高舉寶劍戰死在疆場。 五、精讀詩歌,賞析詩中美。 (一)首聯
1.提問:作者是如何展現敵軍壓境我軍嚴陣以待的情勢的? 首句“黑云壓城城欲摧”既是寫景,也是寫事,用比喻和夸張手法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機形勢。敵軍壓境圍城如此兇猛,則我軍只有殺出重圍才有生路。
對句“甲光向日金鱗開”寫城內守軍披堅執銳、嚴陣以待的情形,以與城外的敵軍相對比,忽然,風云變幻,一縷日光從云縫中透射下來,映照在守城將士的甲衣上,只見金光閃閃,令人目眩。此刻他們正披堅執銳,嚴陣以待。這里用日光來寫守軍的陣營和士氣,情景相生,奇妙無比。
2.首聯中有些字用的好,更加突出了緊張的氛圍,試找出加以體會。
明確:“壓”是逼迫的意思,敵軍像黑云一樣壓向城頭,想把城郭摧毀,運用比喻、夸張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雙方力量懸殊,我方城池搖搖欲墜,守軍將士處境艱難的態勢。
“開”依次排開之意,寫出了守軍將士披堅執銳,嚴陣以待,雄姿英發,士氣高昂和以死報國的決心(與“摧”照應),與敵軍形成對比。
(二)頷聯
1.提問:時間從白天到傍晚,作者并沒有正面描寫雙方交戰的慘烈,而是寫了激戰過后的場景。作者從哪兩方面寫戰地氣氛的?
明確: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描寫戰場。
2.提問:作者是如何運用聽覺、視覺來描寫戰爭的?體會運用這樣的表現手法所達到的藝術效果。
明確:“角聲滿天秋色里”,號角陣陣,響徹云霄,顯然一場驚心
動魄的戰爭正在進行。一個“滿”字,勾畫出戰爭規模之大,敵人步步緊逼,守城將士并不因為勢單力孤而怯懦,在號角的鼓舞下,士氣高昂,奮力反擊。“秋色”渲染凄涼悲壯的氣氛。“夜”照應上句中的“日”字,點明交戰時間長,一個“凝”字表現力極強。胭脂是為了突出臉蛋、嘴唇自然紅暈的效果的紅色化妝品,這里的泥土顏色酷似胭脂,而作者又是從側面烘托,以泥土寫血,仿佛讓人問到了戰斗的血腥氣息,這個“凝”字的特寫,他既寫出了血流成河的慘烈,又寫出了血慢慢凝固,凝成紫色這種動態變化過程,渲染了黯然凝重的氛圍,襯托出戰地悲壯場面。嗚咽的角聲,紫紅的秋色,創造出一種蒼涼悲壯的氣氛,揭示了戰爭的殘酷。
這兩句為下面友軍的救援做了必要的鋪墊。 (三)頸聯:
提問:作者是怎樣展現馳援,交戰的畫面的?我方援軍又是怎樣一種狀態?
明確:“半卷”二字含義極為豐富,戰斗從早到晚那樣慘烈,可沒有因為黑夜到來而停止,“半卷”為的是隱蔽突襲,偃旗息鼓,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這也體現了我軍的智慧。
“易水”既表明交戰的地點,又引用典故,顯示出將要有一場悲壯的生死戰,人們由此可聯想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易水悲歌,這是何其悲壯、慘烈!
接著描寫苦戰的場面,馳援部隊一迫近敵軍的營壘,便擊鼓
助威,投入戰斗,無奈夜寒霜重,連戰鼓都擂不響。面對重重困難,將士們毫不氣餒,鼓聲不起,但主將已做好赴死的準備。“聲不起”,寫苦寒天氣,烘托出將士英勇奮戰的精神。
(四)尾聯:抒情明旨,抒發愛國激情。
“報君黃金臺上意”二句用典,見注釋13、14,作者用這兩個故事,寫主將為報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決戰,寸土必爭,報效朝廷的決心。
這里要特別指出,這里的“君”,不能一概解釋成皇帝或朝廷,準確的應該是國家。對于李賀來說,“君”或許是“昏君”,李賀受到了極不公正的待遇,被拒之于仕途之外,而置個人私怨于不顧,仍以國家安危為重,這需要何等的氣量,實在難能可貴。
(五)提問:一般寫戰爭場面,大都是色彩晦暗,不宜使用表現濃艷色彩的詞語來寫戰爭的慘烈、殘酷。但李賀的這首邊塞詩幾乎句句所有鮮明的色彩,使得這首詩特點鮮明,獨樹一幟。試從文中找出這些詞語,細加體會。
明確:如金色、胭脂色、紫紅色、非但鮮明,而且濃艷,它們和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織在一起,構成色彩斑斕的畫面。這首詩用色彩斑斕的詞語描繪了悲壯慘烈的戰斗場面,構成了奇特的意境,而這種色彩斑斕的奇異畫面卻準確地表現了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邊塞風光和瞬息萬變的戰爭風云,又顯得很妥帖,這就是李賀創作詩歌的特色,借助想象給事物涂上各種新奇濃重的色彩,創造出新奇瑰麗的境界。
六、四讀詩歌,感受詩中情。 (拓展延伸)
中國古代文人的英雄情結,能以天下為己任,關注時代家國,在作品中渴望殺敵報國,建功立業,你能梳理出我們已學過的這些愛國詩句嗎?
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陸游: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王昌齡: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蘇軾: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辛棄疾: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
小結:愛國之情有多種形式,以上例舉的都是國運動蕩,山河破碎,誓死報國的孤臣之情。我們今天該如何愛國?“努力學習,報效祖國”,把實現自己的夢想融入到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去。
七、課堂小結
此詩有聲有色地描繪了一場慘烈的戰爭場面,從敵軍壓境我軍苦戰到援軍馳援形勢嚴峻,但將士依然誓死沖殺報效國家,色彩濃烈,景物鮮明,渲染了悲壯慘烈的氣氛,突出了將士浴血奮戰的勇武形象,歌頌將士們誓死報國的英雄氣概和詩人立志報國的決心。
八、作業布置:
1.背誦并默寫該詩。 2.想象擴寫:
詩歌是想象的果實。詩歌語言凝練,但含義豐富,這就要求同學們在鑒賞詩歌時要運用想象聯想再現詩歌的情景,該詩描寫了慘烈的戰爭場面,請把詩中“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一句進行擴寫。
要求:
(1)展開合理想象,適當加上一些具體的景物描寫來展現戰爭的慘烈。
(2)字數在150左右。 3.誦讀鑒賞《李憑箜篌引》。
李憑箜篌引_
作者:李賀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