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渡荊門送別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12課唐詩五首《渡荊門送別》四川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渡荊門送別》教學設計與反思
一.課前準備
1.積累詩詞。
2.說說李白: 了解有關李白的文學常識。 3.了解詩歌的意象。
“意象”一詞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詩歌創作十分講究含蓄、凝練。古人以為意是內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體的物象;意源于內心并借助于象來表達,象其實是意的寄托物。中國傳統詩論實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藝術處理技巧,它既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又是詩人審美創造的結晶和情感意念的載體。詩歌創作過程是一個觀察、感受、醞釀、表達的過程,是對生活的再現過程。讀者只有在領悟意象寓意的過程中,才能把握詩歌的內容,領會詩歌的主旨,進入詩歌的意境,感知詩人的情感。所以,詩歌的閱讀鑒賞,必須以解讀詩歌的意象為突破口,以熟知詩歌意象為突破點。
二.教學目標
1.把握詩歌主旨和詩人所抒發的思想情感;
2.反復誦讀詩歌,品味詩歌的意境,提高詩歌欣賞水平。 三.教學過程
1.導入:詩句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孤帆遠影碧空盡,未見長江天際流.”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2.詩詞賞析《渡荊門送別》,聽錄音。 3.學生說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有《李太白集》傳世,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渡荊門送別》這首詩是詩人青年時期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家鄉而作。李白在開元十二年(724年)辭親遠游。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生活,讀書于戴天山上,游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這次離別家鄉,發青溪,向三峽,下渝州,渡荊門,輕舟東下,意欲“南窮蒼梧,東涉溟海”。這是詩人第一次離開故鄉開始漫游全國,準備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
3.課文品讀:
(1)學生朗讀這首詩,讀準字音,注意節奏。讀出韻味,體會這別具一格的送別。 (2)本詩用了哪種抒情方法?抒發了什么感情?
融情于景:中間兩聯。那么這兩聯抒發了作者什么感情? 直抒胸臆:尾聯,抒發了詩人對故鄉水的深摯的愛,含蓄地表達了對故鄉的眷戀和不舍,對故鄉深摯的愛。
(3)品味語言:
用“一句話品析”的方式分組品析,說說這首詩中的哪些字用得好,哪些詞用得好,重點賞析尾聯。
尾聯用擬人手法,含蓄表達對故鄉的眷戀,但并不說破,而寫故鄉水有請,不遠萬里,依依不舍地送我這個遠離故鄉的人到楚地。根據資料記載,詩人居住的青蓮鄉的通口河與平通河,匯流成涪江經嘉陵江注入長江。我們經常說,山連著山水連著水,詩人也清楚自己腳
下的那條江就是與家鄉的河聯系著。詩中沒說自己眷戀著家鄉及家鄉的人,但他把本無感情的故鄉水表現得深情厚誼,家鄉水對游子的情感,不正是詩人一路上眷戀故鄉的感情的含蓄寫法嗎?(結合寫作背景,進行深層次理解,體會李白的豪情和對未來的憧憬。根據重點字詞,賞析詩中具體事物表達的豐富情感。)
4.明晰概念:意象。 四.知識遷移 1.學習目標
(1)找出文中意象,感受意象表達的情感。
(2)學會運用以具體事物承載情感的表達方式,感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含蓄”美。 2.自主閱讀
兩首詩《送友人》《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找出詩中的物象,感受作者的情感,思考其作用。
教師總結:同學們,生活中的美真是無處不在。我們這節課的尋美之旅快要到達一處“驛站”,讓我們盤點一下我們的收獲吧:我們領略了音韻美,體會了情感美,品味了語言美,感受了意境美,可謂不虛此行。同學以后可以用這節課學到的方法去開啟一段新的尋美之旅,到浩如煙海的唐詩宋詞中去采擷屬于你的珍珠,點亮自己的青春。
3.歸納總結:物象的作用。 4.鞏固練習,詩歌賞析
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晉 陶淵明《飲酒》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唐 王維《山居秋暝》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唐·杜牧《江南春絕句》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北宋 范仲淹《蘇幕遮·懷舊》 5.課堂練筆
《涼州詞》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6.課堂積累 7.課外閱讀
唐·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馀落日,墟里上孤煙。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唐·孟浩然《夜歸鹿門山歌》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北宋·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南宋·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北宋·柳永《少年游·長安古道馬遲遲》
長安古道馬遲遲。高柳亂蟬棲。夕陽島外,秋風原上,目斷四天垂。 歸云一去無蹤跡,何處是前期。狎興生疏,酒徒蕭索,不似去年時。
教學反思
一直以來,我都覺得古詩的教學處在一個挺尷尬的位置。因為學詩是簡單的:會讀、會默寫、知道什么意思就行;學詩又是復雜的:高度凝練的語言,豐富的表達技巧,獨特的意境等等,要想讓學生領會十分困難。所以設計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時,我的初衷就是希望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不僅僅適用于這首詩,而是能夠成為一種思路,一種學生賞析古詩的思路。通過學習這首古詩,能讓學生初步感受古詩中的意象,探尋詩歌中的情感。
在實施過程中,我把本節課分成兩個學習板塊,分別是學習目標和遷移目標,由詩中的意象作為線索貫穿全詩,體會作者的情感線索,由淺入深,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了解作者的背景資料,再小組合作探討詩歌中物象的作用。
本節古詩閱讀課也反映出學生過于注重過往的閱讀體驗,重視過往習慣的方法指導,對于古詩的字詞句扣得不緊,不習慣反復吟讀,仔細斟酌,往往使詩歌閱讀留于字句的表層,還未深入景物所抒發的詩人的內部情感中去。比如,描繪“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所展現的景象時,大部分學生仍習慣于把描寫古詩畫面理解為翻譯古文,全然沒有考慮到“景中有情,情在景中”的特點,把詩歌畫面描繪得干巴巴,完全失去了詩意。在今后的古詩閱讀教學中,還必須加強朗讀與品析的指導,讓學生學會繪景悟情,學會字斟句酌品詩味。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