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練習使用顯微鏡
所屬欄目:初中生物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上冊《練習使用顯微鏡》黑龍江 - 雙鴨山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練習使用顯微鏡》教學設計
課標要求及分析:
《練習使用顯微鏡》屬于生物學課程標準中的一級主題:生物體的結構層次中的《1.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中的內容。課標要求:說出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作用;使用顯微鏡和制作臨時裝片。他有三項內容。
第一項課標要求的維度目標是知識目標,行為動詞是說出,學習水平為了解,學習內容是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作用。
第二項維度目標是技能目標,行為動詞是使用,學習水平為獨立操作,學習內容是顯微鏡。 第三項維度目標是技能目標,行為動詞是制作,學習水平為模仿,學習內容是臨時裝片。 教材分析:
《練習使用顯微鏡》是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一章《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第一節的內容。通過第一單元的學習,學生已經初步的認識了生物和生物圈,但是對于生物體的結構層次還不明白,而顯微鏡是幫助學生了解生物體的工具。本節內容包括顯微鏡的各部分結構、功能以及使用顯微鏡的步驟。讓學生認識和使用顯微鏡,也是為后面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的學習打下基礎。
學情分析:
優勢:六年級的學生剛剛升入初中,他們好奇心強,求知欲強。而顯微鏡又是他們接觸到的第一個專業精密儀器,所以他們會產生濃厚的興趣,這對于本節課的順利完成有著一定的優勢。
劣勢:本節課主要看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而六年級的學生在自己獨立動手操作這方面的能力較弱,在生活中接觸顯微鏡的機會也不多。所以教師在整個課堂中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做好演示,并關注到每一個學生,及時糾正他們的錯誤。
教學重點、難點:
課標要求“說出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作用;使用顯微鏡”。教材分析中指出:“本節內容包括顯微鏡的各部分結構、功能以及使用顯微鏡的步驟。讓學生認識和使用顯微鏡,也是為后面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的學習打下基礎。”所以,通過對課標和教材的分析,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說出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作用;正確使用顯微鏡。
課標要求“使用顯微鏡。”但從學情分析中可以看出“六年級的學生在自己獨立動手操作這方面的能力較弱,在生活中接觸顯微鏡的機會也不多。” 根據課標內容分析和學情分析,所以,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為:正確使用顯微鏡。
學習目標:
(1)通過圖片、問答、指認等,學生了解顯微鏡,并能說出顯微鏡各部分的結構名稱及作用。 (2)通過演示、操作、練習等活動,學生學會獨立使用顯微鏡并觀察到清晰的物像 。 (3)通過游戲、小組合作等形式,學生認同顯微鏡的規范操作方法,愛護顯微鏡。
教學流程: 一、課前自學
將制作好的微課上傳到共同學習的QQ群中,學生下載微課后觀看,通過QQ群進行問題交流和討論。
微課中包含以下內容:
引入問題:
同學們,你們知道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那你們見過細胞長什么樣子嗎?想知道細胞每天都在做些什么嗎?因為細胞非常微小,所以我們必須得借助一定的工具才能觀察到它們的行蹤,這種工具就叫做“顯微鏡”。
那么,顯微鏡是怎么構成的?我們又該如何使用顯微鏡呢?下面我們就來一起認識一下顯微鏡。 2.明確目標:
通過這個視頻的學習,你要完成以下任務: a.說出顯微鏡有哪些部分組成
b.說出使用顯微鏡的正確過程 3. 講解新知:
講解顯微鏡的結構及功能,為學生設置一個檢測題,判斷學生是否掌握了顯微鏡的基本結構。 使用顯微鏡的方法 4、交流討論
在QQ群中提出交流的話題“顯微鏡使用中的問題交流”,將沒有解決的問題記錄下來,課上討論。
二、課堂活動 導入:
構成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什么?大家用肉眼能看到細胞嗎?要想探索生物的奧秘就必須要了解細胞,絕大多數細胞非常小,必須借助顯微鏡進行觀察,這節課我們來學習顯微鏡的相關內容。
新課講授
1、微課學習情況檢測(10分鐘)
用提問的形式帶領學生回顧顯微鏡的結構。拿起顯微鏡,指著上面的結構提問:“這個叫什么,有什么作用?”既帶領大家回顧了所學知識,又檢測了學生掌握情況
隨機選取一位同學做指揮,按學生指揮的步驟操作顯微鏡。既檢測了學生課前的學習,又為學生做了規范的演示。
2、顯微鏡操作練習
在課前發給學生一張顯微鏡操作步驟表。第一列是顯微鏡的操作步驟,第二列空白,用來記錄學生操作情況。
任務一:觀察寫有“上”字的載玻片,看到清晰的物象。(10分鐘)
同桌之間為一個小組,一個扮演老師,一個人扮演學生,扮演學生的人負責操作顯微鏡,扮演教師的學生嚴格按照顯微鏡的操作步驟進行監督,對學生操作錯誤的地方及時指出,并記錄在分發的操作規范表上,一次實驗結束后雙方交換角色。
任務二:讓學生找出顯微鏡所呈物象與載玻片上原象的不同。(3分鐘)
學生看清物像后會發現,顯微鏡所呈物象到了。引導學生歸納出;顯微鏡所呈的象是倒像,與原象相比上下顛倒、左右顛倒。
討論:當你觀察到的物像在視野的左上方,應當怎樣移動載玻片才能讓物像回到視野中央?
學生通過所學知識,能得出結論:由于顯微鏡成像是倒像,所以看到的物像偏左上方的情況下,載玻片實際上在載物臺的右下方,要想回到中央應當向左上方移動。
觀察:讓學生用寫有“上”字的硬紙片替換載玻片來觀察,試試能不能在顯微鏡中觀察到像。通過觀察學生總結出結論:觀察的玻片須是薄而透明的。 任務三:觀察動植物細胞(12分鐘)
將動植物玻片提供給學生,學生自由觀察,能將圖像移至視野中央。更換目鏡和物鏡,觀察圖像的變化并討論:顯微鏡放大倍數怎樣計算?歸納出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目鏡與物鏡放大倍數的乘積。在更換鏡頭的時候學生會發現目鏡鏡頭越短,放大倍數越大,物鏡鏡頭越長,放大倍數越大。
任務四:小結與檢測(5分鐘)
小結在練習操作顯微鏡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幾條結論,用幾道檢測題檢測本節課學習目標的達成度。引導學生將顯微鏡放回原處,準備下課。
實驗教學效果與評價:
通過課前在QQ群當中的問題交流情況,我已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了初步的判定,學生在課堂上親自操作聯系的時間較多,很多問題也是在操作過程中逐漸生成的,課堂較活躍。通過回收學生的操作規范表,可以更清楚的了解每個學生的操作出現的問題。對本節課出現的問題總結如下:
1、 在對學生課前微課學習狀況的檢測中發現,學生對于顯微鏡的結構掌握還不錯,但是操作顯微鏡時的
步驟不夠規范,如果在微課的學習中設置練習檢測環節就更好了,比如課前給學生提供一個能交互式練習顯微鏡的動畫。
2、有些學生可以總結出的實驗結論,我沒給他們更多的時間。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