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練習使用顯微鏡
所屬欄目:初中生物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上冊《練習使用顯微鏡》天津市 - 濱海新區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說出顯微鏡的結構和作用。
2.掌握顯微鏡的正確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
3.正確使用顯微鏡,并觀察到清晰的圖像。
(二)過程與方法
1.能獨立、規范地使用顯微鏡,能觀察到清晰的物像。
2.在認識、使用顯微鏡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
3.了解顯微鏡的成像特點,計算顯微鏡的放大倍數。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了解顯微鏡的重要作用。
2.認同顯微鏡的規范操作方法。
3.養成愛護顯微鏡的習慣。
4.培養熱愛科學、勇于探索、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
5.關注科學與技術相互促進的關系。
2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熱愛大自然,他們敢于質疑,勇于創新,善于發現,但是在生活中接觸顯微鏡的機會并不多,學生只是知道顯微鏡可以使我們看到的物體放大,但是具體的操作不會,所以要給學生創設情境,整個學習過程以學生的親自動手操作為中心作為出發點,并及時將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在課堂中解決。適當引導學生進行自學和探究,幫助學生掌握顯微鏡的結構、功能及使用方法,在獲得知識與提高能力的同時,體驗探究過程的曲折和樂趣,學習科學方法,發展科學探究所需要的能力。
3重點難點
重點:1.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2.學生獨立操作能力的培養。
難點:規范使用顯微鏡,并能觀察到清晰的物像。
4教學過程
4.1第二學時
4.1.1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教師活動:教師提問:同學們,我們眼睛所能觀察到的事物是有限的。對于特別微小又客觀存在的物體,我們是看不到的。聰明的人類發明創造了一種儀器,專門觀察微小的物體。這種工具是什么呢?
學生活動:學生回答:顯微鏡。
設計意圖:創設問題情境,引出觀察微小物體的工具——顯微鏡,并引出本課課題。
(2)教師活動:過渡: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練習使用顯微鏡》。顯微鏡最早是怎樣出現的呢?課前老師布置了一個任務,查閱資料了解顯微鏡的發展史,誰能到講臺前為大家介紹一下顯微鏡的發展史呢?
學生活動:學生代表積極發言,利用課件簡述顯微鏡的發明、發展過程。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積極發言,敘述顯微鏡的發展史,關注科學與技術相互促進的關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到微觀世界的神奇,調動學生的好奇心。
活動2【講授】(二)復習顯微鏡的結構及功能
(1)教師活動:教師利用課件,提問顯微鏡的各部分結構和功能。
學生活動:學生舉手回答顯微鏡的各部分名稱及功能。
(2)教師活動: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鼓勵,總結顯微鏡的結構,引出顯微鏡的使用。
學生活動:學生觀看課件,復習顯微鏡的結構及功能。
設計意圖:復習顯微鏡的各部分結構,感受各部件的功能,如辨認目鏡和物鏡,調節準焦螺旋等。
活動3【講授】(三)練習使用顯微鏡
1.取鏡和安放
(1)教師活動:教師示范進行實驗第一步:取鏡和安放—從鏡箱中取出,左手托鏡座,右手握鏡臂;把顯微鏡放在實驗臺距邊緣7厘米處,略偏左,并安裝目鏡和物鏡。
學生活動:注意觀察傾聽,對照規范操作,默記操作要領,找出自己在操作過程中不規范的地方,加以改正。
設計意圖:使學生掌握并認同顯微鏡的正確、規范的操作方法。
(2)教師活動:提出問題:想一想,為什么這樣安放顯微鏡呢?
學生活動:學生回答,能夠保證顯微鏡的安全,不會使它摔落在地上,并且能方便的觀察。
設計意圖:師生共同歸納使用顯微鏡的注意事項,養成愛護顯微鏡的習慣。
2.對光
(1)教師活動:組織學生打開課本38頁,自學一分鐘“對光”的步驟。
學生活動:學生打開課本38頁,自學一分鐘“對光”的步驟。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
(2)教師活動:提問:通過自學,分析一下對光需要轉動哪三個結構呢?
學生活動:學生總結對光需要轉動的三個結構:轉換器、遮光器、反光鏡。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
(3)教師活動:教師示范并講解對光的步驟。
學生活動:注意觀察、傾聽,默記操作要領。
(4)教師活動:提問:對好光的標準是什么呢?
學生活動:學生回答: 通過目鏡看到明亮的圓形視野。
(5)教師活動:利用課件,介紹顯微鏡的光路圖。
學生活動:學生觀察、傾聽。
(6) 教師活動:播放“對光”微課,展示規范的對光操作。
學生活動:觀看“對光”微課,學習規范的對光操作。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示范、講解,播放“對光”的微課程等環節,使學生掌握顯微鏡的正確“對光”方法和注意事項。
(7)教師活動: 組織學生把顯微鏡進行對光,巡回指導,及時點撥糾正。
學生活動:學生動手操作,把顯微鏡進行對光,出現問題,及時請求老師的幫助。
設計意圖:指導學生練習對光,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3.觀察
(1)教師活動:組織學生打開課本39頁,自學一分鐘“觀察”的步驟。
學生活動:學生打開課本39頁,自學一分鐘“觀察”的步驟。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
(2)教師活動:組織學生到講臺前,講講通過自學怎樣調節顯微鏡觀察到物像。
學生活動:學生到講臺前,講解并演示“觀察”的步驟。
(3)教師活動:組織全班學生評價“演示學生”在操作中的錯誤之處,教師適時點評。
學生活動:學生評價“演示學生”在操作中的錯誤之處。
設計意圖:學生上臺示范,師生共同點評,有利于學生認同“觀察”的規范操作步驟。
(4)教師活動: 教師講解并示范調節顯微鏡觀察物像的動作記憶:壓標本、下鏡筒、調焦距。
學生活動:注意觀察、傾聽,默記操作要領。
(5)教師活動: 播放“觀察”微課,展示規范的“觀察”操作。
學生活動:觀看“觀察”微課,學習規范的“觀察”操作。
設計意圖:掌握顯微鏡的正確“觀察”方法和注意事項。養成愛護顯微鏡的習慣。
(6)教師活動: 組織學生動手調節顯微鏡,練習觀察寫有“上”的玻片標本,巡回指導,及時點撥糾正。
學生活動:學生動手操作,練習觀察寫有“上”的玻片標本,出現問題,及時請求老師的幫助。
設計意圖:指導學生規范使用顯微鏡,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并能觀察到清晰的物像。
(7)教師活動: 組織學生思考并到講臺前寫出看到的“上”的物像。
學生活動:學生到講臺前寫出看到的“上”的不同的物像。
(8)教師活動:教師評價學生的答案,點撥糾正。
學生活動:學生檢查“上”的玻片標本是不是正面朝上放在了載物臺上,重新觀察。
設計意圖:在使用顯微鏡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
活動4【活動】顯微鏡的成像特點
(1) 教師活動:通過組織學生練習觀察寫有“上”的玻片標本,提出問題:
1)說明從目鏡內看到的物像是什么特點?
2)物像被放大了還是縮小了?變化了多少倍? 你能得出什么結論呢?
學生活動:學生總結:從目鏡內看到的物像是倒像。
學生回答:物像被放大了。
總結: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目鏡的放大倍數乘以物鏡放大倍數。
設計意圖:
總結顯微鏡成像特點:
1.從目鏡內看到的物像是倒像。
2.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目鏡與物鏡放大倍數的乘積。
(2)教師活動:組織學生自己動手向左移動玻片標本,提出問題:玻片標本向左移動時,視野中的物像向哪個方向移動?說明物像移動的方向和玻片標本移動的方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巡回指導,及時點撥糾正。
學生活動:學生自己動手向左移動玻片標本,觀察物像向哪個方向移動。
學生回答:物像向右移動。物像移動的方向和玻片標本移動的方向 正好相反。
設計意圖:
再次強化顯微鏡的成像特點:從目鏡內看到的物像是倒像。
(3)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接著動手,把物像偏在視野的左下方,思考:玻片標本應該怎樣移動使物像移到視野正中呢?
學生活動:學生接著動手操作,回答:玻片標本向左下方移動,使物像移到視野正中。
教師活動:展示課件,分析本題,得出結論:將物像調整到視野中心的方法叫做同向(像)法。
學生活動:觀看課件,掌握同向(像)法。
設計意圖:
學生通過親自動手,發現顯微鏡的成像規律,掌握將物像調整到視野中心的方法:同向(像)法。
(4)教師活動:組織學生進行小比賽:觀察人血涂片。思考:放大倍數不同,看到的細胞數目與大小有什么不同?巡回指導,及時點撥糾正。
學生活動:學生動手操作,先用低倍物鏡觀察人血涂片,再轉動轉換器,換用高倍物鏡探索觀察一遍。
回答:放大倍數越大,細胞數目越少,細胞體積越大。
教師活動:教師點評,總結:顯微鏡觀察人血涂片發現,放大倍數越小,觀察到的細胞數目越多,但細胞體積越小;放大倍數越大,觀察到的細胞數目越少,但細胞體積越大。
設計意圖:
利用人血涂片通過小比賽的游戲方式了解顯微鏡的放大倍數與看到的細胞數目與大小的關系。
活動5【講授】4.清潔收鏡
教師活動:
教師講授并示范清潔、整理顯微鏡的操作步驟,組織學生傾聽、操作。
(1)觀察完畢后,取下玻片標本:
(2)轉動粗準焦螺旋,提升鏡筒;
(3)物鏡偏兩旁,鏡筒降到最低;
(4)轉動反光鏡,放在直立位置。
學生活動:
注意觀察、傾聽,領悟操作要領,學習規范操作步驟,和教師一起清潔、整理顯微鏡。
設計意圖:
掌握顯微鏡的正確操作方法,明確在“清潔收鏡”中的注意事項,形成科學的實驗習慣,愛護顯微鏡。
活動6【講授】(四)新課總結
(1)教師活動:組織學生暢談本節課的收獲,學到了哪些知識?
學生活動:學生各抒己見、暢談收獲。
(2)教師活動:教師總結、回顧本節課內容。
學生活動:學生注意傾聽、回顧內容。
設計意圖:梳理本節課所學內容。
活動7【練習】(五)隨堂檢測
教師活動:
利用課件,組織學生反饋練習。
學生活動:
學生舉手搶答。
設計意圖:
通過反饋練習,鞏固重點知識,突破難點知識,評價學生獲得和掌握知識的情況。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