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植物莖的,輸導功能
所屬欄目:初中生物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植物莖的輸導功能》磨課歷程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植物莖的輸導功能》磨課歷程
基于微課的初中生物有效教學
——《植物莖的輸導功能》磨課歷程
一、 吳曼老師的兩次教學設計
1.吳曼老師第一次設計
自制《植物莖的基本結構》微視頻,課上先播放,學生解剖植物莖的結構,并黏貼標本。在一節課上,學生只能學習植物莖的基本結構和功能,關于植物莖的輸導功能(輸導水和無機鹽)實驗就無法完成。
2.吳曼老師第二次設計
翻轉課堂。課前學生自主觀看微視頻,完成莖的結構解剖和標本黏貼。課上,檢測自主學習情況。有更多時間,完成觀察木本植物莖和草本植物莖實驗;充分討論莖的輸導功能,聯系生產生活實際,運用所學知識。提高了教學有的效性,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和思考。更好的落實課程目標。
二、對教學設計的分析
1.課標分析
《植物莖的輸導功能》選自蘇教版生物七年級上第五章第四節。《課標》第四主題“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的“綠色開花植物的一生”具體內容。幫助學生形成的重要概念有:
·植物的生存需要陽光、水、空氣和無機鹽等條件。
·綠色開花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種子萌發、生長、開花、結果與死亡等階段。
植物是如何生長,其生長和生存所需要的水、無機鹽、有機物是如何在進入植物體內,又是如何運輸的(下位概念:水和無機鹽在植物體內的運輸主要通過莖的輸導功能來完成)?解決這些問題,才能幫助學生形成上述的重要概念。通過植物莖的結構和輸導功能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生物學觀點。這一觀點的形成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唯物主義世界觀,能實事求是地觀察周圍的客觀世界,認識世界。
《課標》中的目標是“描述芽的發育和根的生長過程。”莖連接著根和葉,頂芽不斷生長發育形成主干(莖),枝芽發育形成枝條和葉(下位概念:莖的生長參與到植物的生命周期)。在生物體內,細胞通過分解糖類等獲得能量,同時生產二氧化碳和水(下位概念:糖類等有機物的運輸主要通過莖的輸導功能來完成)。
2.教學目標分析
教學目標
舉例說出莖的基本結構及各部分的功能。
說出導管和篩管的位置和功能。
通過微課認識不同植物莖的結構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及觀察能力。
通過莖的輸導功能實驗及資料分析,培養學生分析、推理能力。
認識莖對于植物生命活動的重要性,進一步增強愛護植物的意識。
能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釋生產、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教學重點
舉例說出植物莖的基本結構及各部分的作用。
教學難點
說出導管和篩管的位置和功能。
難點突破:
通過對“莖的輸導功能”這個實驗,看到水和無機鹽通過木質部中導管運輸的事實,再通過資料分析、推理認識韌皮部中篩管運輸有機物的功能。
本節課是第二課時,在學習了“枝芽發育”的基礎上,學習“植物莖的主導功能”。為了幫助學生直觀和理解莖的結構和輸導功能:
·教師課前準備:制作和錄制微課“莖的結構和功能”;實驗材料有:吸收紅墨水的植物莖(海桐——灌木植物莖、康乃馨——草本植物莖),解剖刀,解剖盤等;
多媒體課件;實物展示臺;學生導學案。
·教學選取內容有:莖的各部分結構示意圖片;莖的輸導功能的解剖觀察實驗(吸收和輸導水、無機鹽),節瘤形成的圖片(觀察理解莖輸導有機物的功能);收集相關資料(環割木本植物主干,導致其死亡,環割果樹枝條增產的資料,果樹增產慎用環割技術),引發學生思考提出疑問,運用已有知識解惑,與生產生活實際相聯系。
3.學情分析
根據平時對學生了解的情況,合肥市第48中濱湖校區的學生,大部分來自周邊拆遷戶的子女,家長普遍文化程度較低,沒有輔導學生的能力。學生理解微觀知識比較困難,觀察顯微鏡物象時不太細致,需要老師的引導。學生喜歡動手實驗,有好奇心。另外,同學中家庭有網絡和電腦的也不多,即使有,也被家長斷了,所以,在進行基于微課教學的嘗試過程中,需要考慮這些因素。
4.學生差異性分析
學生的學習和接受能力是有差異的,為此,采用課前導學案預習的方式,檢查學生對即將學習的內容理解情況,課前發現問題,上課加以糾正。其次,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同伴互助,同座位的學生是學習上的伙伴(平時按互助結對安排),這樣可以促進學生的發展。這部分內容,對學生來說,難點是有機物的輸導,因為,不能進行實驗,只能通過平時的生活經驗來幫助學生理解。所以學生之間的交流很重要。
5.教學支架、教學策略分析
本節課采用了導學案預習、實驗觀察、資料分析、對話討論等教學策略。
課前導學案提前學習莖的結構和功能,輔以《微課-木本植物莖的結構》的觀看。課上進行實驗解剖:觀察莖的結構,觀察莖運輸水和無機鹽的實驗。觀察相關圖片、對資料進行分析討論,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現實中的問題。課前預習,觀看微課,解剖莖的結構,為課堂留出了實驗分析和資料分析討論問題的時間,使學生能充分思考,充分討論。
三、對教學實踐的分析
1.教學生成
這是一名青年教師上的一堂研討課。在觀察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課上有學生生成的問題。如,運用環割樹皮的技術為什么第一年增產,第二年則減產了呢?學生提出以疑問。這是事先老師并沒有想到的問題。就這疑問,老師引導學生討論,探討環割技術的方法,應該注意的細節,既保證植物的根,以及整體植株對營養物質的需要,又可以促使果實積累有機物從而增產。這是成功地地方,但討論的還不夠深入,需要結合植物莖的結構形成層的功能,進一步引導學生用所學的知識進行解釋,并探尋更加科學的環割技術。
2.教學評價
這節課上,吳老師采用的是師生對話的方式與學生互動,引導學生思考。原先導學案中的資料一,直接呈現環割后樹木死亡的結果。我在指導時,請她將結果改成對現象的分析,得出結果。資料展示環割樹木事件,然后提出問題,請問在樹木的底部將樹皮環割剝去,會出現什么什么現象?為什么?(這樣可以引發學生思考,推測出可能出現的結果,再從莖的結構去尋找原因)。這樣小組討論,生生交流,師生交流,達到了運用知識解釋實際問題的教學目的。
評價學生學習的情況,采用展示學生作業和實驗解剖的結果等方法。這樣既可糾正作業中存在的錯誤,又展示了優秀作業,對學生是一種激勵。這方面,吳老師做的很不錯。
3.教學目標達成
這節課達成了原先設定的教學目標。學生基本掌握了莖的基本結構和功能的知識,提高了動手實驗的能力,學會了如何觀察,辨別植物莖的各個結構,同時能識別木本植物經和草本植物莖的不同點,能運用所學植物莖的知識解釋現實生產生活中的現象,較好的落實了《課標》中提到的“通過生物學的學習,每個學生要努力達到的“知道生物科學技術在生活、生產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及其可能產生的影響”這一具體目標。
4.優點與不足
本節課我們認為比較滿意的是:
一是注重學科素養與核心素養的潛移默化的培育。生物學科學素養是培育人的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渠道。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勇于實踐創新的能力,這些都需要滲透在每一堂生物課的學習過程中,不斷的積累,逐漸的形成。
二是實驗材料選的好。提前將海桐的枝條浸泡在紅墨水中,莖中的木質部中的導管呈現很清楚。
三是增加了對草本植物莖的觀察實驗(教材中沒有觀察草本植物莖的內容),幫助學生理解為什么草本植物不能逐年增粗的原因,是因為草本植物莖中沒有形成層。
四是聯系生產生活實際。提供資料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莖的結構和功能等生物學知識解釋生產生活中的現象。教材中雖然沒有這方面的內容,但根據《課標》中提出的目標,靈活運用教材,挖掘內涵,努力落實課程總目標。也就是說,我們在整個生物學的教學過程中,在每堂課上,心中都應有課程的總目標的指引。
需要改進的地方,我們覺得是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課堂生成的問題。我們許多教師在上公開課時,比較注重一堂課結構的完整性,有頭有尾,最后說一說收獲。好像不讓學生說一說收獲就覺得不完整。在學生陷入對問題思考時,還沒有來得及想清楚,我們的老師就開始收場了,學生也就不了了之,好奇心被扼殺了。前面說到的生成的問題,學生還在思考,這時就不要硬生生地結尾,這是需要注意的。
5.教學特長是否發揮
吳老師的教學特長是講課思路清晰,環環相扣,語言流暢。同時善于引導學生動手粘貼,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但有時會出現比較隨意的語言,比如“用這個”、“拿這個這樣劃”等不確定、不專業的語言,使學生摸不著頭腦。要用明確的語言,“用解剖刀橫著切”,“用解剖刀在莖的縱向劃一刀”……這是我們青年教師要注意的地方。課堂語言要有藝術,也要科學準確。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