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歷史人教八年級上冊第16課 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_四川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歷史人教八年級上冊第16課 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_四川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作品名稱 | 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 | ||
作者姓名 | 所用教材版本 | 部編版 | |
單元/章 | 第 5 單元 | 課\節 | 第 16 課 |
1.教材分析 | |||
本課選自部編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從國共合作到國共對立,包括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和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三課內容。 課標對本課的要求是:知道南昌起義;講述毛澤東、朱德在井岡山會師的故事;認識中國共產黨創建工農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意義。 國民革命失敗后,共產黨人走上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道路。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接連的失敗證明,面對敵我力量的懸殊,以城市為中心的蘇俄式暴動之路,在中國根本行不通。生死攸關之際,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帶領僅存的革命隊伍,放棄攻打大城市,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為黨在全國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提供了方法、指明了道路,保證了中國革命沿著農村包圍城市這條道路走向勝利。因此,本課內容是學生理解為什么中國共產黨能夠帶領中國革命走向成功的重要內容。 |
|||
2. 學情分析 | |||
優勢:在建黨100周年的背景下,學生對黨史這個熱門話題有一定的興趣,通過各種紀念活動也了解了一些黨史故事。且初二年級的學生通過語文名著閱讀中的《紅星照耀中國》一書對中國工農紅軍和一些共產黨領袖如毛澤東、朱德都有所認識。 不足:本課理論性較強,學生不易理解,容易在學習過程中失去興趣。 |
|||
3. 教學目標 | |||
通過分析油畫及詩詞,得出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的時間、地點等相關信息。(素養目標:時空觀念、史料實證) 通過文家市決策的場景再現,融入歷史情境,通過對爭論內容的分析,理解中國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一革命道路的必要性,體會毛澤東等共產黨人立足國情、實事求是的品質。(素養目標:唯物史觀、歷史解釋) 認識到井岡山道路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和黨的建設實踐中探索出來的一條具有中國特色、通往革命勝利的正確道路,體會井岡山道路對中國革命發展的重要意義。(素養目標:家國情懷) |
|||
4.教學重難點 |
教學重點:井岡山道路的探索。 教學難點:對井岡山道路、工農武裝割據理論的理解。 |
|||||
5.教法學法 | |||||
教法:情境教學法、史料教學法。 學法:在問題引領下,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相結合。 |
|||||
6.設計思路 | |||||
本課貫穿一明一暗兩條主線,明線是井岡山道路的探索,從問道——探道——明道,中國革命發展的道路逐漸明晰。暗線是人民軍隊的發展,以“槍桿子”指代軍隊,從認識槍桿子——有了槍桿子——槍的質量。在井岡山斗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開辟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正確道路,鍛造了一支無產階級的人民軍隊,人民軍隊的發展與革命道路的探索相伴相生。 | |||||
7.教學過程設計 | |||||
教學過程 |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設計意圖 | ||
教學步驟 1、新課導入 |
教師:呈現黨員和軍隊數量變化 黨員:1921—50多名;2021—9500余萬。 軍隊:1927—800人;1949——數百萬。 提問學生: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夠領導中國革命走向成功?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并不斷地發展? |
在音樂的渲染和教師的講述下,進入歷史情境。 |
伴隨著背景音樂,突出黨員和軍隊數量對比,創設歷史情境的同時,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
||
教學步驟 2、講授新課: 第一篇章: 問道—— 路在何方 |
一、問道——路在何方? 教師過渡:在革命之路上,共產黨最初是主張和平地進展,靠游行、罷工、罷市來搞革命,但是共產黨手中沒有槍桿子的結果是什么呢?播放大革命失敗的相關視頻。 教師:共產黨人的槍聲首先在哪里響起? 出示油畫《南昌起義》。 提問:有人說這是周恩來在做起義前的動員,有人說這是南昌起義后的景象,你們更贊同哪 |
觀看視頻,了解大革命失敗的情況。 對油畫進行分析,得出南昌起義的時間、領導者。 |
幫助學生意識到國民黨反動派的血腥屠殺讓共產黨人真正認識到 了槍桿子的力量。 在分析油畫的過程中托出南昌起義的基本信息,吸引學生興趣。 |
沙,無疑是雞蛋碰石頭。我們先把部隊退往萍鄉,向湘南轉移,到敵人管不著的地方當山大王。 團長蘇先駿:革命了半天,卻革到山上做“山大王”,這叫什么革命? 前委書記毛澤東:我們這個山大王是特殊的山大王,是共產黨領導的有主義、有政策、有建樹的山大王,是紅色的山大王。敵人在農村控制的力量薄弱,那在崇山峻嶺中就難施拳腳,這就有利于部隊去找落腳點,保存實力然后再圖發展嘛。 總指揮盧德銘:毛委員講得對!現在交通要道和城市不是我們占領的地方,如果攻打長沙,就有全軍覆沒之險。 |
毛澤東等共產黨人立足國情、實事求是的品質。 | ||||
第二篇章: 探道—— 尋路井岡 |
二、探道——尋路井岡 教師:播放微課,提問:為何在眾多山區中選擇了井岡山?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 敵人統治力量薄弱;地勢易守難攻;有水田,可以給部隊提供給養;有過黨的組織、工會,也有農民武裝,群眾基礎比較好。 教師:簡單講述井岡山會師。 教師:在井岡山這片新天地中,共產黨人面臨這樣三個問題:
|
觀看微課,得出選擇井岡山的原因。 閱讀教材 78 頁的內容,分析共產黨人為解決這些問題而采取的措施。 |
幫助學生認識到井岡山的優勢。 “工農武裝割據”理論是本課難點,通過三個具體的問題來突破其內涵,化繁為簡,便于學生理解。 |
第三篇章: 明道—— 星火燎原 |
三、明道——星火燎原 教師:此時的星火還不足以燎原,雖然我們的隊伍越來越壯大,我們的槍桿子越來越多,但槍桿子的質量如何呢?出示以下材料:蔣介石:石達開第二。 “長期的小農經濟和散漫的生產生活方式,導致不適應嚴格的組織紀律。隊伍剛剛組織起來,很快又散掉。今天 50 個人,明天是否還有 50 個人還成問題,來來去去十分自由。” “官兵浴血奮戰打下汀州城,士兵見稻谷成熟便紛紛脫離隊伍回家割稻,城防無人顧及,城市得而復失。” “認為革命就是改朝換代,你方唱罷我登場;本來是貧農,一旦選為蘇維埃執委,也要千方百計找件長衫和馬褂穿起來,要當富人,做人上人。” 提問:這是一支怎樣的隊伍? 無組織、無紀律、散漫、覺悟低 教師:講述毛澤東為改造這支隊伍而采取的行動— —三灣改編、古田會議。 三灣改編:從組織上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古田會議: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原則。 教師過渡:沿著井岡山道路,一個個革命根據地如星火一般在全國點燃,逐漸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的局面。出示 1929-1932 年農村革命根據地形勢圖。 ![]() 這些根據地的名字有何特點?原因是什么? 面積最大的是哪 一個? |
分析材料,得出紅軍組建之初存在的問題。 在教師的引導下,認識到三灣改編、古田會議的意義。 通過圖片感受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形勢。 |
幫助學生感受到紅軍這支隊伍并不具備天然的先進性,認識到改造的必要性。 三灣改編、古田會議把黨的理想信念鑄入軍隊,鍛造了一支新型的人民軍隊。 到 1930 年,全國已建立革命根據地 15 個,紅軍發展到 10 多萬人,突出井岡 山道路的正確性。 |
||
教學步驟:情感升華 |
在今天的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內,有這樣一條長 70 厘米、寬 4 厘米的紅布帶。 這是一條識別帶,這是在人民軍隊創立初期,沒有統一的軍服,用以區分敵我的標志。 同時這也是一條“犧牲帶”。在極其殘酷的斗爭中,佩戴紅帶子的革命者隨時準備為革命獻身,而活著的戰友也可以根據紅帶子上的籍貫、姓名信息,將消息傳給烈士家人。 這是井岡山斗爭時期犧牲的烈士照片墻和英名錄。短短兩年零四個月的時間,共有 4.8 萬名英烈獻出生命,這意味著每天有將近 60 人犧牲。如今,留下姓名的只有 15744 人,更多的烈士在鮮血染紅戰旗的那一刻,就把名字留在了天地間…… 2016 年春節前夕,習主席在井岡山考察時,深情地說,井岡山是革命的山、戰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榮的山。 在井岡山斗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開辟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正確道路,鍛造了一支無產階級的人民軍隊。 正是從井岡山出發,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軍隊走過五次反圍剿、兩萬五千里長征、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淬煉,終于締造了一個新中國,走上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大道! 一代一代的共產黨人沿著井岡山之路,奮斗在復興的征程中,書寫了今天的中國奇跡! |
|
在教師的講述和音樂的渲染中,感受共產黨人堅強的革命意志和堅定的奮斗精神,體會井岡山道路對中國革命發展的重要意 義,涵養家國情懷。 |
||
板書設計 |
板書設計: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 一、問道——路在何方?二、探道——尋路井岡三、明道——星火燎原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