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歷史人教版部編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16課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寧夏 - 銀川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教學設計(教案)
教學設計
學科年級 歷史 八年級 上
教材版本
(部編)人教版
課題名稱 第16課 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
一、課程標準要求
知道南昌起義,講述毛澤東、朱德在井岡山會師的故事,認識中國共產黨創建工農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意義。 二、教材分析
本課是八年級上冊的第二單元第16課。本課在整個中國近代史的歷史中是重點的內容,這部分主要講述的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的艱難歷程。在學習的過程中注意對“新民主主義革命”這一歷史概念的理解,同時也要對五四精神和長征精神的理解、對中國革命的艱巨性和曲折性的理解。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開辟”是中國革命的重要轉折,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革命道路的開始。 三、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對中國歷史有了初步的了解,有一定的歷史思維能力,處于一個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過渡的階段。在學習上,他們也更趨于主動,喜歡自主的思考和分析問題。
我校是一所城鄉結合部學校,學校的學生家庭經濟條件一般,大多數學生對歷史知識的了解主要來源于課本。學生課余查閱資料的途徑局限性較大。大部分學生主要靠課本獲取歷史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利用現有資源,挖掘教學潛力。給學生更多的歷史背景資料,并適當創設情境。而本課知識線索有難度,學生在經過中國一年多的歷史學習后,對歷史有了部分了解,但對歷史學的方法不甚掌握,在教學中著重考慮將復雜的歷史問題直觀化處理。 四、教學目標
1.掌握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井岡山會師和工農武裝割據等基本知識。認識中國共產黨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意義。
2.分析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的特點,認識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開辟井岡山革命道路,這是毛澤東把馬列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范。
3.使學生感受到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曲折,感受到共產黨人敢于創新、與時俱進的優秀品質;學習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前仆后繼、勇往直前的堅強意志和奉獻精神。
4. 通過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學會閱讀歷史資料,培養學生從歷史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感知、體會歷史現象。
五、重點、難點
重點:八一南昌起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工農武裝割據。
難點:中國為什么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
六、知識結構圖
七、教學流程圖
八、教學過程 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方法選擇
導 入 新 課
播放建軍90周年的沙場閱兵視頻 話題導入:
同學們,有沒有長大之后做一名軍人的理想?
動作:《人民解放軍軍歌》令人振奮,播放軍歌,
引入:這首嘹亮的軍歌唱出了人民軍隊的威武雄壯,毛主席說過“槍桿子里面出政權”那么,我們為什么要舉起“槍桿子”,我們的槍桿子又為中國革命開辟了一條怎樣的道路?
主題:槍桿子里出政權
一、南昌起義
1、沒有“槍”的那天
話題:1927年4月12日這一天是對每一個共產黨人都記憶深痛的一天,那么這一天發生了什么事?
動作:播放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的視頻
問:大革命失敗后,國民黨反動派瘋狂鎮壓、血腥屠殺中國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面對反動派趕盡殺絕的恐怖政策,為什么我們無力抵抗?
問:那么,面對反動派敵
學生看視頻,聆聽軍歌
學生課堂瀏覽
課文
學生:當時我們
沒有槍(武裝力量)
學生:舉起槍桿
子,反抗國民黨反動派。
開篇奠定教學立意,通過閱兵式和軍歌,讓學生體會人民軍隊的威武雄壯。引入“槍桿子里出政權”,以“槍桿子”貫穿全課,將復雜的歷史問題,用簡單的邏輯框架進行組織,使學生更方便、明了的理解歷史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課堂情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意圖
通過電影片段讓學生更深刻的體會四一二政變的血腥殘酷,使學生認識到“沒有槍”的慘劇,從而激發學生的憤恨感,引導學生認識到要“舉起槍桿子”,反抗國民黨反動派。
課前訪談結合視頻導入,軍歌帶入課堂主題
影視資料教學法
進 行 新 課
人的血腥暴政,我們該怎樣選擇? 過渡:那么,槍響在了何時?又響在了何處?
2、槍響南昌城 活動:展示《南昌起義》的油畫 合作探究:油畫中心是周恩來,同學們請想想在當時的場景下,周恩來會說些什么?
活動:播放電視劇《井岡山》片段以增進認知。
梳理知識點: 時間:1927年8月1日
地點:江西南昌 人物:周恩來、朱德、葉挺、賀龍、劉伯承等 經過:勝利起義,撤出南昌轉戰廣東。 意義:我黨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 過渡:第一槍槍響后,下一步我們要怎么做?
二、八七會議 3、明確槍的地位
講述: 為了總結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部署下一步行
學生:八月一
日,南昌
學生:學生合作
討論,并表演完
成探究
學生:標記知識
點
學生: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
本知識點是本課的重點知識,通過課堂活動結合情景假設,讓學生能身臨其境的體會南昌起義的歷史過程,并能感受歷史人物的抉擇,從而認識到舉起槍桿子搞革命是時事的逼迫,歷史的必然。
八七會議是課堂教學的過渡,從舉起槍到槍向何方,教學中緊緊扣住槍的主題,
活動探究,設置情境
影視資料教學法
講述、講解,問題探究
動。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秘密召開緊急會議,史稱為“八七”會議。
問:八七會議提出了什么樣的總方針?這一會議起到了什么作用? 講解:土地改革的概念——土地改革是指發動農民起來革命。
問:為什么要發動農民革命?
展示漫畫講解:農民具有強烈的革命性
問:壓迫者不會甘愿放棄剝削,會鎮壓革命。那么,我們該怎么反抗?用什么反抗? 展示毛澤東的名言:槍桿子里出政權。 過渡:八七會議通過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并決定在這一年秋收時發動武裝起義。那么,我們該在哪里搞起義呢?
三、秋收起義與井岡山會師
4、槍的方向 講述:八七會議結束后,因中共中央在當時主要受到共產國際的領導,所以,我們當時決
學生:農民人數
最多,受剝削壓迫最重,孤兒具
有強烈的反抗
性和革命性
學生:武裝反
抗,用槍桿子
學生齊讀毛澤
東名言
通過,圖片材料和深入講解,讓學生更能認識到我們革命的目的和革命的方式。故而,對中國土地和農名問題深入分析。讓學生明確革命離不開工農,離不開“槍桿子”
問題設計必須環環相扣,舉槍到槍向何處?
史料教學法
講述、講解
定學習“蘇聯革命模式”,也在當時的中心城市搞武裝暴動。于是,在1927年秋,毛澤東回到湖南領導“秋收起義”。 問:秋收起義我們槍桿子的旗號是什么?進攻目標是什么?秋收起義結果如何?你認為秋收起義失利的原因是什么?
展示三大武裝起義的城市面貌圖 問:為什么起義部隊在進攻大城市時不順利? 材料分析:把蘇維埃的革命模式搬到中國來,最大的問題在于中國的工業化程度遠遠達不到俄國的水平,中心城市產業工人的數量和組織遠不足以發動像俄國革命那樣的群眾性暴動。與此同時,共產黨的力量以及民眾的情緒,也還遠沒有達到可以通過群眾暴動迅速奪取中心城市的程度。盡管有了成功組織南昌起義、秋收暴動等一系列武裝暴動的經歷,然而所有這些暴動都清楚地暴露出城市中共產黨組織極其薄弱,不僅不足以發動廣大群眾起義,而且雖有少量軍事的
學生:工農革命
軍,目標長沙市
學生:工業化程
度遠遠達不到
俄國的水平,中心城市產業工
人的數量和組
織遠不足以發動像俄國革命
那樣的群眾性
暴動。
槍的方向性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在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認識到槍的方向是中國共產黨人自己在實踐中找尋到的符合中國國情的道路。故而,現講述對蘇聯革命模式的借鑒,在此基礎上才有的毛澤東的反思與更正。
秋收起義以自學為主,掌握基本知識點。在此基礎上將歷史學習從抽象的認知變為簡單的認識,故而以三大起義的結局做背景,讓學生直接反思大城市武裝暴動的困難,并結合文字史料更進一步讓學生認知最初我們槍桿子的錯誤性,從而引出學生下一步思考,“槍”的方向應該在哪?
史料教學法
支持,也遠不足以真正奪取城市,更談不到在中心城市中建立政權了。
——楊奎松《中國近代通史﹒第八卷》
過渡:看來我們槍桿子選擇去城市是有問題的。
問:我們的“槍桿子”該走向何處?
材料分析:(毛澤東說)我們當前力量還小,還不能去攻打敵人重兵把守的大城市,應該先到敵人統治薄弱的農村,去保存力量,發動農民革命。我們現在好比是一塊小石頭,蔣介石反動派好比一口大水缸,但總有一天,我們這塊小石頭,一定要打爛蔣介石那口大水缸。)
問:部隊開向何處?毛主席選擇的地方是哪里?
5、槍赴井岡山
展示圖片和文字材料 問:毛主席為什么選擇去井岡山?
展示井岡山根據地示意圖
學生:(以小組為
單位展開討論)
學生:去敵人統治薄弱的農村
井岡山
學生合作討論:1.井岡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2.井岡山群眾基礎好
3.井岡山遠離國民黨控制的城市,敵人的統治勢力在這個地區比較薄弱。
學生:軍心渙
直接點出毛澤東對革命困境的反思,以毛澤東的判斷作為材料,突出本課毛澤東的主人公性質,并讓學生對歷史人物產生敬仰,也可以讓歷史人物帶領學生一起反思中國革命道路的選擇。
以圖片和文字資料凸顯井岡山的歷史地位,讓學生思考探究,理解井岡山的特殊地理環境,并能
史料教學法
6、槍的樣子
播放視頻資料 問:在行軍井岡山時部隊又
遇到什么新的問題? 問:這樣的軍隊是人民想要
的槍桿子嗎? 問:人民想要什么樣的槍桿
子? 講述三灣改編的過程,強調
——黨領導槍!
7、槍立井岡山 展示圖片,講述井岡山革命
根據地建立的過程。 引入:當槍桿子立穩在井岡
山時,朱德、陳毅奔向井岡山。教師:(展示圖片,引導學生閱讀
教材,了解井岡山會師概況) (1)時間:1928年4月。 (2)領導人:朱德、陳毅與毛澤東。 (3)結果: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活動探究: 展示活動探究《給中央的一封信》 “井岡山根據地開辟之初黨中散,缺乏戰斗力,舊習氣濃重。
學生:不是
學生:有戰斗力,有信仰的軍隊
學生:從城市轉入農村,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道路。
更深入認識中國革命道路的特殊
性。
“路”的找尋本
身就是遇到問題
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視頻資
料讓學生體會革
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提出新
的“人民需要什
么樣的槍?”,從而請凸顯三灣
改編的重要意
義。落實“黨領導槍”的建軍原
則。
找到了路、解決
了“什么樣的
槍”,革命火炬
的雄起也就順理成章,故而井岡
山根據地建立和
井岡山會師以學生自學為主。通
過圖片讓學生了
解歷史過程。
視頻資料探究
史料教學,講述、講解。
央部分同志對毛澤東的做法提出了批評和反對意見,說他是當
山大王和土匪,這違背馬列主
義。”對此你認可嗎?如果你是當時根據地的一名小紅軍,請你給中共中央寫一份信,談談你當時的生活狀兄,并說說對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看法?”
問:根據大家了解的歷史知
識,請同學們思考,秋收起義和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為中
國革命開辟了一條什么樣的道
路? 過渡:隨著井岡山根據地不斷鞏固擴大,在它的影響下,各地先后發動武裝起義,建立了革命根據地,到1930年建立了十多塊革命根據地,根據地不斷鞏固和擴大。 三、工農武裝割據 8、槍開一片紅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1929-1932年農村革命根據地形勢示意圖》 問:這些革命根據地都有什么特點? 結論:我們的根據地像一顆
學生活動討論
學生:從城市轉
入農村,建立農
村革命根據地
的道路。
學生:分布在各
省的交接處和農村地區
學生齊讀工農武裝割據理論
設計課堂活
動《給中央的一
封信》本身是對
歷史真實情形的敘述,提出反對
毛澤東的聲音也
能再一次引起學
生的思考,而通
過設置情境活
動,既檢驗學生
對槍桿子方向的
認識態度,也能
極大的鍛煉學生
自我探究和辯證
思維能力。
實踐出真知,實踐也出理論,工
農武裝割據局面
的出現是在以上實踐基礎上的結果,故而,才有
“槍開一片紅 ”教學中以地圖作為主要教學手
段,給學生直觀的認識,從而體
活動探究,設置情境
圖示教學法
顆火種灑滿在中國的大地上,這正表明了我們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正確性。
過渡:在這條道路的指引下,我們開創了工農武裝割據的局面。 并形成了一套共產黨人領導革命的理論。
展示“工農武裝割據”理論的概念,強調中國工農革命的“三位一體”性。 武裝斗爭
(保證) 黨
土地革命 農村根據地 (基礎) (中心)
展示:古田會議圖片
問:古田會議的召開有什么重大的意義?
展示:星星之火,終成燎原之勢。 結語: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展示圖片,了解其概況。
學生:(討論、分析)古田會
議,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建黨建軍原則,推動了工農武裝割據局面的發展。
學生:標記知識
點
(1)時間:1931
年冬。
(2)地點:江西瑞
金。 (3)人物:毛澤
東。
會到中國革命的
星星之火儼然成燎原之勢。再一次設計革命根據地特點的問題,旨在更進一步讓學生明確毛澤東開辟的井岡山革命道路的正確性和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成就。
古田會議是對秋收起義之后黨的歷史實踐的某種總結,以圖片資料略講,強調“思想建黨,政治建軍”,這是進一步重申本課“槍桿子”主題。讓學生牢牢把握本課的主體知識結構:要有槍,槍找路,誰拿槍。
講述、講解
小 結
同學們,槍桿子最終有沒有出政權?我們再來回顧一下我們的槍桿子是怎樣為中國革命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的。
運用“思維導圖”梳理知識點
學生齊答:有
思維導圖樹立課堂知識要點 思維導圖教學法
課堂 提升
強調槍桿子里面守政權
展示習近平總書記進軍隊的圖片。
播放軍歌《中國軍魂》,增進學生理想信念,愛國教育。
學生:集體起立看視頻
呼應導入,把握課堂的整體性和主題性,落實到愛國愛黨的情感價值觀
影音資料
九、板書設計
1、沒有槍的那天 四一二政變
2、槍響南昌城 南昌起義
3、槍的地位 八七會議
4、強的方向 秋收起義
槍桿子
5、槍的樣子 三灣改編
6、槍赴井岡山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7、槍立井岡山 井岡山會師
8、槍開一片紅 工農武裝割據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