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簡介:

視頻標簽: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yōu)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歷史人教八年級上冊第16課 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_成都七中高新校區(qū)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歷史人教八年級上冊第16課 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_成都七中高新校區(qū)
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
——詩情說探索,畫意道拼搏
1 選題緣由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回顧這百年歷史,中國共產黨從一開始走俄國的路,再到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自己的道路,從走俄國的路再到走自己的路的艱難的轉變,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頗為濃墨重彩的一筆。而這一筆,其實就是通過“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這一課,來呈現給初中學生的。因此本課意義重大。另外,從革命到建設,到改革開放,直至如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井岡山精神走過了90多年的風雨歲月,卻歷久而彌新。
2 教學立意
感悟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的過程,銘記與傳承井岡山精神。
3 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學習中國近代史以來,知道了從鴉片戰(zhàn)爭開始,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也看到中國人民對于國家出路的探索從未停止。但對中國共產黨選擇井岡山道路的相關知識多不了解或停留于表面。
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知道南昌起義、八七會議、秋收起義等基本史實;了解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的經過和井岡山會師的重要意義;理解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斗爭中創(chuàng)造了工農武裝割據的局面,開辟了井岡山道路,認識這是中國革命唯一正確的道路。
2.過程與方法:
通過閱讀文字材料、解讀圖片材料等方式獲取有效信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獨立閱讀思考和合作探究等形式,提高學生理性思考、合作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井岡山道路的創(chuàng)建過程,體會中國共產黨人面對挫折和失敗的不屈不撓、勇于探索、實事求是,體會井岡山精神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
5 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八一南昌起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chuàng)建。
2.教學難點:
井岡山道路的抉擇;井岡山精神的形成。
6 教學過程
6.1第一學時
6.1.1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
教師講述:在新課開始前,我們先共同誦讀一下毛澤東這首《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的節(jié)選(教師帶領學生集體誦讀):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岡山。……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1965年,毛澤東重上井岡山,憶往昔崢嶸歲月,感慨萬千。于是大筆一揮,便寫下了這首詞。
三十八年前的井岡山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三十八年前的中國共產黨人經歷了怎樣的挫折?進行了怎樣的探索?又取得了怎樣的成就呢?今天,讓我們帶著問題共同進入統(tǒng)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16課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進行學習。
今天,讓我們從詩情說探索,畫意道拼搏。在一些詩詞、民歌和畫作等藝術品的引領下,共同走近從南昌起義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chuàng)建的那段崢嶸歲月。
設計意圖: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詩詞對探究本課相關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價值。而用民歌和革命畫作,可以以一種更生動、直觀、形像的方式激發(fā)初中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鍛煉他們從繪畫、詩詞等多種史料中快速找出歷史信息,并加以解讀、分析、理性思考的能力。

活動2【新課講授】
憶中國共產黨早期探索,彭德懷曾有詩云:材料呈現:
求知心切去黃埔,夜夢依依我不然。馬日事變教訓大,革命必須有武裝。
——彭德懷《躍上井岡旗幟新》教師設問:請找出詩中所反映的歷史信息。
設計意圖:用誦讀彭德懷的詩句并讓學生找出歷史信息的方式,總結大革命失敗的教訓,進而自然得出本課的啟示一,即中國共產黨獨立掌握革命武裝力量的重要性,并引出下文。
教師講述:詩的第一句就提到“黃埔”,黃埔軍校在廣州。黃埔軍校是以第一次國共合作為背景而創(chuàng)立的。在國民大革命后期,詩中的“馬日事變”,以及前面我們所學過的蔣介石發(fā)動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和汪精衛(wèi)發(fā)動的七一五反革命政變都是國民黨反動派屠殺共產黨人的典型事件。面對敵人的屠刀,給我們的啟示就是詩的最后一句,即“革命必須有武裝”。
從大革命失敗的教訓中,中國共產黨開始認識到獨立掌握革命武裝力量的重要性。于是中國共產黨即將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那就是本課的篇章一,探索之南昌起義。
篇章一 探索之南昌起義
教師講述:說道南昌起義,革命畫家黎冰鴻,出生于1913年,他雖然沒有直接參加南昌起義,但他的成長經歷也見證了那個時代中國的滄桑巨變。因此,他的畫作可以一定程度反映南昌起義的一些歷史信息。比如這幅畫,就可以比較準確的展現出南昌起義的幾位主要領導人,他們分別是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
油畫《南昌起義》,黎冰鴻,1959年作品,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教師講述:實際上黎冰鴻曾經畫過三幅以南昌起義為內容的畫作,今天我們就取其中的兩幅做一對比探究,它們雖然畫的都是八一南昌起義,但是細節(jié)方面有許多不同。
材料呈現:
圖一,油畫《南昌起義》,黎冰鴻,1959年作品,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圖二,油畫《八一(南昌)起義》,黎冰鴻,1977年作品,收藏于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
教師設問:請仔細觀察圖一圖二,再以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的方式找出這兩幅畫有哪些不同,并思考這些不同的背后反映了什么問題。(討論時間2分鐘)
設計意圖:對比兩幅畫,通過合作探究,讓學生找不同,培養(yǎng)學生從圖片材料中找出歷史信息并理性思考、解讀分析的能力。使學生可以自主得出南昌首義勝利,工人和農民在起義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的結論。從而有助于突破本課重點之“八一南昌起義”,也為未來中國共產黨將要走上工農武裝割據的中國特色革命道路埋下伏筆,做好鋪墊。
教師講述:圖一人物表情緊張凝重,圖二人物表情充滿勝利的喜悅。圖一天色暗,圖二天色明亮。因為起義是凌晨兩點打響,經過四個多小時的激戰(zhàn),六七點鐘勝利歸來,剛好天亮了。圖一旗幟沒有飄揚,畫面比較低調,圖二是旌旗飄揚。圖一沒有繳槍,圖二多了繳槍和繳獲的國民黨的旗。
這些不同的背后,最直觀反映出的,是兩圖雖然都是以南昌起義為內容,但所畫的卻是南昌起義不同的階段。圖一畫的是起義前的戰(zhàn)略部署,圖二則畫的是南昌首義的得勝歸來。更能佐證這一點的是賀龍位置的變化。圖一賀龍單獨站在一邊,而圖二賀龍站在了周恩來、朱德身后。當時賀龍是國民黨人,南昌起義打響之前,在共產黨最艱難的時候,賀龍決定跟著共產黨起義,圖二反映了南昌首義取勝,賀龍就更加堅定不移地站在以周恩來為代表的共產黨人的身后。
圖二新增了一位工人糾察隊隊員和一位農民赤衛(wèi)軍成員,這種變化意在突出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在南昌起義中曾發(fā)揮重要作用,也預示著在未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道路上,工農也必然會發(fā)揮重要作用。通過兩圖對比我們已經知道南昌起義的首義取得勝利,圖二的笑臉和飄揚的旌旗也向我們昭示著這場起義的非凡意義。
對此朱德曾有詩云:材料呈現:
南昌首義誕新軍,喜慶工農始有兵。革命大旗撐在手,終歸勝利屬人民。
——朱德《紀念八一》教師設問:根據這首詩結合教材,請概括南昌起義的歷史意義。
設計意圖:鍛煉學生的閱讀概括能力。
歷史意義:
1.南昌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2.以南昌起義為起點,中國共產黨開始獨立領導武裝斗爭,開始創(chuàng)建人民的軍隊。
教師講述:后來為了紀念人民軍隊誕生這一偉大歷史事件,南昌起義打響的八月一日被正式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jié)。中共有了自己的軍隊,并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這就引起國民黨反動派的瘋狂反撲,因為敵人大軍將至,為了保存革命力量并進一步探索革命道路,于是起義部隊決定撤離南昌南下廣州。
材料呈現:
地圖出自《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統(tǒng)編版,第77頁
接下來,教師邊對地圖進行分析解讀邊通過連續(xù)設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設問:為什么要選擇南下廣州呢?
教師講述:正如同學們所說,因為廣州原來是國民大革命根據地,群眾基礎好,經濟基礎也好。于是起義部隊一路南下,8.26日攻占瑞金, 9.22日攻占三河壩, 9.23日攻占潮汕地區(qū),一路攻陷一些縣城,總體比較順利。但到了逼近廣州的潮汕地區(qū),卻遭到了敵人的重兵圍剿。起義部隊損失慘重。
教師設問:為什么逼近廣州時起義部隊會遭重大挫折呢?
教師講述:同學們的思考方向很正確。因為廣州是眾所周知的好地方,越是好地方,敵人在這部署的力量也就越強,硬碰硬難以取勝,于是起義部隊撤退到海陸豐地區(qū),之后在朱德、陳毅率領下,轉戰(zhàn)閩粵贛湘邊,最后保存起義軍約800人,參加了湘南起義。
教師設問:為什么選擇轉戰(zhàn)贛湘邊呢?
教師講述:的確如同學們所說,是因為這里敵人力量相對薄弱,也是因為這里之前就已經播下了一顆紅色的火種,那就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那么這個根據地是怎么來的呢?我們共同進入篇章二,探索之秋收起義與井岡山會師去探個究竟。
設計意圖:邊讀地圖邊設計問題串,一是通過對地圖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的時空觀,二是為后面的攻打中心城市屢屢受挫,只有走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道路才有可能取得勝利的啟示再埋一個伏筆。
篇章二 探索之秋收起義與井岡山會師
教師講述:為總結大革命失敗的教訓,也為了給未來指明方向,1927年8月7日,在漢口,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具有轉折意義的八七會議。
出示會議內容:
1.通過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總方針;
2.決定在秋收時節(jié)發(fā)動武裝起義;
3.毛澤東提出了“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著名論斷。
教師講述:會議內容提出土地革命,說明此時的共產黨人,已經發(fā)現農民階級的重要性。會議內容還提出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對未來即將進行的一場武裝斗爭進行了策劃,那就是湘贛邊秋收起義。另外為了總結大革命失敗的教訓,毛澤東還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著名論斷,就是黨必須握緊槍桿子,掌握革命武裝。根據這次會議的精神,毛澤東也將以中央特派員的身份來到湘贛邊,組織發(fā)動湘贛邊秋收起義。
針對秋收起義,毛澤東作過一首詞,叫《西江月.秋收起義》,教師帶領學生集體誦讀: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jié)暮云愁,霹靂一聲暴動。 ——毛澤東《西江月.秋收起義》教師設問:請用一個詞語形容一下該詞的情感基調。
教師講述:綜剛才同學們所述,你們讀到的是“激昂”,是“進取”。
教師設問:請你猜猜這首詞是在秋收起義勝利進軍的時候寫的呢?還是遭遇挫折的時候寫的呢?
教師講述:這首詞是在秋收起義遭遇重大挫折的時候寫成的。面臨挫折,毛澤東還能寫下這么慷慨激昂的詞,我們在毛澤東身上,看到的是熠熠生輝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正是由于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身上閃耀著的這種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才在那個血染的時代譜寫出了屬于中國共產黨人獨有的詩情畫意的篇章。
通過這首詞我們也能看出,毛澤東打出“工農革命軍”的旗號,在秋收時節(jié)發(fā)動農民,誓把革命進行到底。
教師設問:秋收起義的具體進程如何?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作為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其經驗教訓又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呢?下面我們共同進入下一個問題探究環(huán)節(jié)。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讀詩詞,談感悟,體會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身上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并引出問題,進而引出下一個合作探究環(huán)節(jié)。
教師設問:請認真閱讀教材76頁—77頁相關內容并結合77頁地圖,獨立思考這個表格該如何填寫?(自學時間1分鐘)下面再小組討論,合作解決問題。(討論時間2分鐘)
設計意圖:通過讀教材、看地圖和小組討論,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時空觀和理性思考、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會發(fā)現攻打農村和小縣城多成功,攻打中心城市則屢屢受挫的規(guī)律,自然生成本課的啟示二,不能照搬蘇俄中心城市暴動經驗,應該根據中國當時的具體國情,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從而突破本課難點之井岡山道路的抉擇,即中共為什么必須走工農武裝割據道路。
教師講述:通過對教材76-77頁相關部分的閱讀和對教材上地圖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南昌起義的進程是起義部隊在首義取勝、控制南昌后,選擇撤離南昌,南下廣州,在南下途中攻打一些縣城多會取勝,卻在接近廣州的潮汕地區(qū)嚴重受挫。秋收起義先在秋收時節(jié)的農村發(fā)起,攻占了一些縣城,卻在攻打長沙時嚴重受挫。廣州和長沙都有個明顯的共性,它們都是中心城市。也就是說中國共產黨當時主要的目標還是要搞中心城市暴動。中心城市暴動道路照搬的是蘇俄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的經驗。但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起義只要接近廣州、長沙這樣的中心城市就會屢屢受挫,這樣的教訓,給我們的啟示就是不能照搬蘇俄經驗,根據中國國情,要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中國革命才有可能取勝。
教師講述:于是為了保存革命力量,毛澤東果斷決定放棄攻打中心城市長沙,到了文家市這個地方,作出了重要的文家市決策,說,“我們要改變方向,上山去”。
后經過三灣,毛澤東又進行了著名的三灣改編,在軍隊的連隊及連隊以上的各級都派黨代表,比如連隊的黨代表叫指導員,再比如團及團以上的黨代表叫政委。軍隊中重大事宜最主要的決定權在黨。通過三灣改編,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把黨指揮槍落到實處。
萬事俱備上井岡。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創(chuàng)建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
董必武和郭沫若都曾留下過描寫井岡山的詩句。
材料呈現:
境連湘贛省,人集茆茨坪。四面重巒嶂,五溪曲水縈。
——董必武《革命搖籃地》三潭交響千峰靜,一井蒼穹萬木酣。
——郭沫若《龍?zhí)丁?br />
地圖出自《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統(tǒng)編版,第77頁教師設問:根據詩和井岡山所在地地圖,請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解讀出,為什么要選井岡山作為中國共產黨的農村革命根據地呢?也就是說,井岡山地區(qū)的優(yōu)勢有哪些? (討論時間2分鐘)
教師講述:總結剛才同學們的回答,詩中“境連湘贛省”告訴我們井岡山在湘贛交界處,這個地方敵人勢力相對城市來說更薄弱。“人集茆茨坪”告訴我們這里的人不一般,什么人?農民。要知道農民階級可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主力軍,他們受壓迫深重且革命性極強。而且共產黨之前就在這建立過農會,所以說它歷史也紅。“四面重巒嶂,五溪曲水縈”“三潭交響千峰靜,一井蒼穹萬木酣”說明此地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且山林物產豐富,便于割據生存。由此得出井岡山地區(qū)敵人弱—遠離中心城市,地勢險—易守難攻,山林好—物產豐富,歷史紅—群眾基礎強的優(yōu)勢。綜上所述,井岡山就成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結合董必武和郭沫若的詩句及井岡山所在地的地圖,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訓練時空觀和提取歷史信息的能力,自然生成井岡山地區(qū)敵人弱、地勢險、山林好、歷史紅的優(yōu)勢,加深他們對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要開辟以井岡山為代表的農村革命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理解。從而突破本課重點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chuàng)建”。
教師講述:于是,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部在井岡山的礱市與毛澤東所部會師了。兩軍會師后,不久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為什么不叫第一第二第三,而叫第四呢?因為葉挺原來領導的獨立團在國民大革命時驍勇善戰(zhàn),獨立團屬于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為了繼承和發(fā)揚曾經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因此,就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支新型人民軍隊命名為工農紅軍第四軍。
油畫《井岡山會師》,王式廓,1956年作品,選自《毛主席畫傳》
教師講述:正如王式廓畫作中展示的,朱德、毛澤東兩位偉人的大手緊緊握在了一起,井岡山會師壯大了武裝力量,開創(chuàng)了革命根據地的嶄新局面。對此朱德也在寫下了激
昂的詩句:革命雄師會井岡,集中力量更堅強。——朱德《井岡山會師》 那么,井岡山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點燃了,什么是工農武裝割據呢?井岡山的星星之火,又是如何形成燎原之勢的呢?讓我們帶著問題共同進入篇章三,探索之工農武裝割據。
篇章三 探索之工農武裝割據
教師講述:毛澤東在革命實踐的基礎上相繼寫成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建立了“工農武裝割據”的理論。教師設問:請根據以下民歌作品和繪畫作品,結合所學,思考工農武裝割據的革命道路我們該怎么走呢? 材料呈現:
革命要有立足點,地是根來槍是膽。工友農友,團結一條心。
——民歌 《秋收暴動歌》
油畫《挑糧》,侯一民,1978年作品,收藏于井岡山革命博物館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完善對“工農武裝割據”這一核心歷史概念的解讀。落實歷史解釋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教師講述:民歌中,地是指土地革命,槍是指握緊槍桿子,堅持武裝斗爭,民歌中工友、農友團結告訴我們要堅持工農聯盟。再看油畫,該油畫反映的是:為了粉碎敵人的經濟封鎖,1928年秋后,毛澤東、朱德等根據地領導人與井岡山軍民一起,往返100多里挑糧。體現的是根據地的建設。綜上,工農武裝割據,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工人、農民團結起來,以土地革命為中心,以武裝斗爭為保障,以根據地建設為立足點,把三者結合起來。
當然,根據地建設除了畫中所展現的根據地經濟建設之外,還應包括根據地的思想建設和根據地的政權建設。說到思想建設,隨著根據地數量的逐漸增多,越來越多的農民和小資產階級加入到革命的隊伍中,思想有些渙散了。
于是關鍵時刻毛澤東力挽狂瀾,在1929年12月,組織召開了古田會議,會議上確定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建黨建軍原則,關鍵時刻,古田會議提出要把中國共產黨建設為成無產階級的先鋒隊,把紅軍建設成為無產階級領導的新型人民軍隊,正如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何長工對此有詩云:紅色江山紅軍保,星火燎原照四方。——何長工《星火燎原照四方》
古田會議適時地撥正了黨和軍隊思想、政治的方向盤,進一步促進了井岡山的星星之火更成燎原之勢。于是,請看地圖:
1929—1932年農村革命根據地分布示意圖
地圖出自《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
統(tǒng)編版,第79頁
教師設問:請根據地圖概括當時中國共產黨農村革命根據地分布的特點。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快速在地圖中抓住特點并理性概括分析的學科能力,進一步落實時空觀的培養(yǎng)。
教師講述:同學們回答得很好。如此多的農村革命根據地在中國的南方大地上如雨后春筍一般紛紛建立,但也有個問題,那就是根據地的分布呈現明顯的分散性。這就需要有個政府來總指導,這個政府就是位于江西瑞金的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
說到根據地的政權建設,1931年冬,在江西瑞金,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成立,毛澤東當選為臨時中央政府主席,自此,中國共產黨也正式建立了與國民黨的白色政權相對峙的紅色政權。
教師設問:一路走來,中國共產黨逐漸反敗為勝的經歷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呢?
教師講述:綜剛才同學們的回答,那就是在革命實踐中,中國共產黨越來越認識到,根據中國國情,我們必須堅持走工農武裝割據道路,革命才可能迎來勝利的曙光。
教師講述:總結這節(jié)課咱們所學的中國共產黨的探索歷程:國民大革命失敗的教訓,使中國共產黨開始認識到獨立掌握武裝力量的重要性;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受挫的教訓,讓中國共產黨開始走上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特色革命道路;回顧武裝斗爭最初的屢屢受挫到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星火燎原再到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建立的探索歷程,我們得出啟示,即根據當時中國具體國情,中國共產黨必須堅持走、也只能走工農武裝割據道路,中國革命才有可能取勝。
教師講述:一路探索,一路突破,在這過程當中,中國共產黨人憑著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堅持黨的絕對領導,密切聯系人民群眾,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適時調整斗爭策略,并始終貫徹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作風,在不斷的努力探索中一次又一次自我突破,創(chuàng)造奇跡。這種中國共產黨人優(yōu)良傳統(tǒng)生生不息的精神傳承,就凝聚成了我們的井岡山精神。
設計意圖:通過總結本課所學的中國共產黨的探索歷程和與其相對應的啟示,自然得出井岡山精神的內涵,特別是其實事求是的核心。這樣又突破本課“井岡山精神的形成”這一難點。教師講述:1962年,朱德重上井岡山,感慨萬千,動情的寫下了《詠蘭》這首詩:井岡山上產幽蘭,喬木森中共草蟠。漫道林深知遇少,尋芳萬里幾回看。
這首深情的詩,是朱德寫給他在井岡山上的愛人,他的妻子伍若蘭烈士的。 在井岡山的斗爭中,伍若蘭為了掩護戰(zhàn)友離開,不幸落入敵手,受盡折磨,依然堅貞不屈,于1929 年被敵人殘忍殺害,享年年僅26歲。她也成了朱德一生的痛。在毛澤東引領軍隊上井岡山,井岡山的星星之火漸成燎原之勢的時候,毛澤東的愛人楊開慧,也落入敵手,最終于 1930年慷慨就義,享年年僅29歲。也許我們都能看到毛澤東朱德這些共產黨主要領導人身上閃耀著的萬丈光芒,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夠看到他們和他們的家人,為中國革命做出的巨大犧牲呢?
不僅是他們,進入井岡山烈士陵園瞻仰大廳,我們看到這樣的名字,盧德銘,犧牲時 22歲;張子清,28歲;王爾琢,25歲;吳月娥,18歲……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青春。
教師設問:我相信沒有誰生而英勇,那么他們?yōu)槭裁锤试冈诖蠛玫哪耆A拋頭顱、灑熱血呢?
設計意圖:深情誦讀朱德寫給愛人伍若蘭的詩,講述伍若蘭、楊開慧等革命烈士在大好年華勇于犧牲的故事,讓學生談感悟,從而讓他們更深刻地理解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者為中國革命的勝利、為中國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做出的巨大犧牲,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
教師講述:正是由于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崇高的共產主義信仰,始終不忘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這才是激勵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前赴后繼、英勇奮斗的根本動力。
7 板書設計:
篇章一 探索之南昌起義篇章二 探索之秋收起義與井岡山會師篇章三 探索之工農武裝割據
視頻來源:優(yōu)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
-----更多視頻請在本頁面頂部搜索欄輸入“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其中的單個詞或詞組,搜索以字數為3-6之間的關鍵詞為宜,切記!注意不要輸入“科目或年級等文字”。本視頻標題為“歷史人教八年級上冊第16課 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_成都七中高新校區(qū)”,所屬分類為“初中歷史優(yōu)質課視頻”,如果喜歡或者認為本視頻“歷史人教八年級上冊第16課 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_成都七中高新校區(qū)”很給力,您可以一鍵點擊視頻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鈕,以分享給更多的人觀看。優(yōu)質課網 的成長和發(fā)展,離不開您的支持,感謝您的關注和支持!有問題請【點此聯系客服QQ:989926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