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百家爭鳴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歷史部編人教版《中國歷史》第一冊第八課《百家爭鳴》山東省 - 威海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第八課 《百家爭鳴》教學設計
一、課標要求:
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爭鳴”對后世的深遠影響。 2、解讀過程暨德育一體化設計意圖:
在春秋戰國這一社會轉型時期,學術自由,思想空前繁榮,形成了我國思想文化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春秋時代,出現了以老子創立的道家學說、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到戰國時代,涌現了更多的思想流派,當時主要的學說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和兵家等,這些學說的代表思想家游說天下,并相互論辯,出現百家爭鳴局面。這些學說構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體系,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對后世影響深遠,尤以儒家學說和道家學說的影響為大。
在教學目標的解讀過程中首先確立認識傳統文化的價值,主動傳承和踐行傳統文化,學習諸子百家們敢為天下擔當的意識,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等德育滲透范疇。因此,本節課我著重處理孔子與百家爭鳴,從學生的體驗、理解、感悟三方面入手實現教學目標的實現。諸子百家歷史博大精深,塑造了中華民族的品質,特別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其影響已經滲透至國人的血脈當中,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的道德觀念和文化情結。因此引導學生誦讀、體驗、感知有助于學生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從而陶冶學生的心靈,提高其人文素養。
依據課標要求,以“文化傳承”為主線,將本課知識整合為三大篇章,第一篇章初識圣賢—感悟中華傳統文化,通過春秋后期老子和孔子其人及其思想的認知與理解,進而理解孔子學說“仁”的含義,感受到儒家
2
思想體系的博大精深以及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第二篇章百家爭鳴—文化的發展和傳播,通過諸子百家在做人、處世、治國等方面思想的點撥,重現“百家爭鳴”的風貌,進而引導學生認識到傳統文化思想的多元一體,以及古代圣賢求社會救治,實現社會安定,國家統一,試圖建立統一的文化秩序的擔當意識;第三篇章知行合一—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本課以“文化傳承”為明線,逐步滲透三大篇章中。每一篇章立足于學生的體驗、理解與感悟三個環節中。通過身邊傳統文化氛圍和體驗使學生認識到“文化傳承,知行合一,從我做起”的使命,進而上升到認識“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的大格局,升華民族自豪感。 在學習內容的編制上,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采用文物導入提升學生的證據意識;遵循課本的時間線索構建學生的時空觀念;層層遞進的方式精選課本圖片與史料,通過史料實證展現春秋圣賢思想與百家爭鳴的一脈相承;小組合作討論、觀看紀錄片、集體誦讀等體驗方式,調動學生主動參與。
通過閱讀教科書、識別和運用歷史圖片、運用史料具體分析歷史問題等基本歷史學習方法,幫助學生認識諸子百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風貌,感受到古人的智慧與中華文化的多元一體;通過出示紀錄片《一代宗師 孔子》中專家對“仁”的闡述,弱化“仁”的理解難度,培養學生歸納素材的能力;通過對《論語》的誦讀和諸子百家在做人、處世、治國思想的提煉與點撥,提高學生通過分析歷史資料獲得歷史信息的能力,從史學角度感悟文化“傳承“的意義。 《教材分析》暨德育一體化設計意圖
3
本課上承動蕩的春秋時期與變革的戰國時期,下接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是新舊歷史交替的一個重要階段,對學生了解先秦文化的勃興與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具有不可取代的指導性。因此本課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教育意義。
本課主題為百家爭鳴,包含三個子目:老子、孔子和儒家學說、百家爭鳴。內容龐雜,時間跨度大,因此研讀課標后著重突出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和百家爭鳴。“孔子和儒家學說”這一子目中,孔子政治思想中“仁者愛人”和“為政以德”塑造了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和社會基石;有教無類創辦私學,提出一系列教學原則和方法、整理文化典籍的教育成就既傳承了傳統文化又為戰國時期更多思想流派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對中國社會影響深遠,影響了國人的道德觀與文化觀。戰國時期,社會變化更加劇烈:封建經濟發展、新興地主掌權、兼并戰爭頻繁、各國厲行變法。針對這些新的變化,不同階層的思想家站在自己的立場提出了各自的主張,他們相互辯論,相互吸取融合,形成了百家爭鳴這一學術文化上空前繁榮的局面。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繁榮,為后世統治者提供了治國安邦的思想寶庫,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思想家們所體現的關注國家命運、敢于擔當的精神,值得繼承和發揚。
本課重點是:孔子和儒家學說;百家爭鳴。依據課標要求,以“文化傳承”為主線,將本課知識整合為三大篇章,第一篇章初識圣賢—感悟中華傳統文化;第二篇章百家爭鳴—文化的發展和傳播;第三篇章知行合一—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本課以“文化傳承”為明線,逐步滲透三
4
大篇章中。每一篇章立足于學生的體驗、理解與感悟三個環節中。通過身邊傳統文化氛圍和體驗使學生認識到“文化傳承,知行合一,從我做起”的使命,進而上升到認識“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的大格局,升華民族自豪感。引導學生通過大量的史料、圖片、素材去感知,去觀察系列觸點,培養學生對比分析素材的能力,刺激課下探究的欲望。同時立足于“文化傳承”的主線引導,以學生讀圖析史、小組合作討論、師生共析、見師行禮、列表歸納的方式,加深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樹立學生史料學習的證據意識以及列表歸納能力。 本課難點是理解百家爭鳴的深遠影響,體會百家爭鳴思想開放、包容的多元文化觀;感受到傳統文化的一脈相承與魅力,樹立文化傳承觀。設計時從學生的學情出發,根據現有的知識儲備以及生活經驗,通過經典誦讀、閱讀教科書、識別和運用歷史圖片、運用史料具體分析歷史問題等基本歷史學習方法,幫助學生認識諸子百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風貌,感受到古人的智慧與中華文化的多元一體;通過對《論語》的誦讀和諸子百家在做人、處世、治國思想的提煉與點撥,提高學生通過分析歷史資料獲得歷史信息的能力;第二篇章通過師生共析、合作探究,學生建構諸子百家思想,通過觀點比較和階級分析,了解各派學說的差異,進而結合生活經驗探討百家爭鳴的影響;第三篇章以問題引領的方式,結合前面兩目學過的知識引導學生樹立文化傳承,知行合一的理念,了解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 重點:孔子和儒家學說;百家爭鳴
難點:1、理解百家爭鳴的深遠影響,體會百家爭鳴思想開放、包容的多
5
元文化觀。
2、感受到傳統文化的一脈相承與魅力,樹立文化傳承觀。 《學情分析》
初一學生入學不足一個月,對歷史學習的方法和途徑所知不足,因此在本課中通過史料和文物、遺跡的出示,樹立學生的史料證據意識。部編初一語文新教材刪除了《論語•十則》的內容,因此著重通過學生體驗身邊的傳統文化,如學校的文化氛圍,央視中秋晚會主會場落戶曲阜,見師行禮等等提升對孔子思想和教育成就的認識與理解,還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文,對古文的翻譯能力和理解能力比較欠缺,需要教師注解和譯文協助,逐步引導。因此史料選擇上偏重于短小精悍,盡量使用課本原材料。
在思維方式上,基本以形象思維為主,對形象的圖片和生動的故事比較感興趣,但是理性思維還未形成,因此在設計問題東漢孔子見老子畫像石拓、《杏壇禮樂》、洙泗學院等文物或遺跡逐步引導,還原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諸子百家”小組合作探究和教師點撥為主,還原百家爭鳴時期諸子百家學術觀點,引導學生理解中國文化多元一體,認識到百家爭鳴是我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高峰的實質。課件制作時大量使用課本原文圖片,貼近學生的等閱讀習慣,強化課本的作用。學習行為上,盡量引導學生閱讀課本、強化標注筆記、關鍵字詞的落實。力求在教學設計上做到課堂主線清晰,深入淺出,同時注重學生的歷史體驗和感悟。 《德育一體化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6
通過閱讀課本、圖片、自主探究,學生能夠簡要概述老子的思想觀點。通過史料研習、觀看視頻、體驗行禮等,學生能夠準確說出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并結合史料聯系自身經驗,說出孔子學說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通過自主探究、列表歸納、概念闡釋等,學生能夠簡要概述諸子百家的觀點,理解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并結合教師點撥聯系自身經驗,說出百家爭鳴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學生通過問題探究,認識孔子學說和百家爭鳴對后世的深遠影響,能夠初步掌握“一分為二,正反思考”的歷史學習方法。學生通過建構諸子百家思想表,比較歸納,學會運用知識進行駁論和論證。學生通過研習史料、體驗行禮初步掌握以史料為依據的歷史解釋的核心要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經典誦讀、見師行禮、合作探究,感受中華傳統思想文化的智慧和魅力,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文化傳承觀;學習諸子先賢們以天下為己任敢于擔當的理想人格;弘揚百家爭鳴中大膽思考、自由討論的學術傳統,培養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 《主要教法》
師生共析、自主探究、合作討論、圖示展示,多媒體呈現等多種方式,結合課堂靈活運用。
1、師生共析、史料實證、自主探究、情境創設。第一目的內容在學生自主閱讀課本的基礎上,以史料研讀的方式,引導學生歸納出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主張,進而結合生活經驗探討孔子學說的影響。
7
2、師生共析、合作探究。第二篇章學生建構諸子百家思想,通過觀點比較和階級分析,了解各派學說的差異,進而結合生活經驗探討百家爭鳴的影響。
3、問題探究。第三篇章以問題引領的方式,結合前面兩目學過的知識引導學生樹立文化傳承,知行合一的理念,了解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 《評價設計》
1、通過對孔子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的梳理,培養學生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能力,增加歷史理解。
2、通過孔子學說、百家爭鳴影響的分析,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3、通過文物、遺跡出示,史料研讀,樹立學生史料學習的證據意識。 4、通過諸子百家思想的梳理,綜合評價學生對歷史問題的整合歸納能力。 5、通過對諸子百家在為人、處世、治國觀點的對比分析,評價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 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 活動
設計意圖 導 入
課前準備:教師觀察學生的禮儀與規范。
學生起立對教師行禮,教師“叉手禮”回禮作答。
教師出示戰國宴樂銅壺,引導觀察學生行禮。 學生
觀察文為“圣賢孔子”
埋下伏筆,設置懸念。
通過戰國銅壺
裝飾文的猜想,培
8
表面的裝飾紋樣及第三層場景思考。
師:這件戰國嵌錯賞功宴樂銅壺,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現藏于四川博物院。它與其它青銅器最大的不同就是表面的裝飾紋樣展開之后就是一幅完整的裝飾畫。這件銅壺上刻畫200多個人物,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我們將其局部(第三層)放大觀察,如果國寶會說話,這些紋飾描繪了一個怎樣的場景?你的依據是什么?
學生觀察回答:戰爭。
教師評價。這幅裝飾畫水戰陸戰宏大的場面形象的展示了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烽煙四起的境況。 為尋求富國強兵之道,諸侯國爭相延攬人才,不斷調整國策。圍繞著種
物的裝飾文,進行春秋戰國時期政治經濟大變革的知識遷移,回答問題。
養學生史料實證的能力,教會學生運用相關文物形成新的問題視野,構建屬于自己的歷史敘述,從而培
養學生“史由證來,論從史出”的證據意識。
借助文物解析百家爭鳴的大時代背景,引導學生認識到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經濟政治思想變革,從而了解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時期政治和經濟變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反映。
9
種社會問題一大批思想家蓬勃而出,他們著書立說,發表言論,思想激烈碰撞,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這場思想的勃興,回望百家爭鳴。 第 一 篇 章: 初 識 圣 賢 — 感 悟 中 華 傳 統 文 化
第一篇章
初識圣賢感悟中華傳統文化
一、圣賢老子
體驗初識----
1、出示大美七中日新樓的圖片,引
導認知老子名言“上善若水”,順勢
引入。
注意厚德載物出自《周易》。
2、出示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
出土帛書《老子》佐證其人其思想。
理解老子思想—
1、閱讀課本P38老子框題的兩段黑
色正文,試著為他建構一個人物小檔
案吧?(時間1分鐘,教師觀察學生
學生
觀察,遷
移思考
學生
觀察思
考。
學生閱
讀課本,
自主探
究。
教師基于初一學情以校園文化
入手,拉近春秋后期思想家與學生的距離感,滲透生活化的歷史。 出示課本史料長沙馬王堆帛書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歷史素養,樹立學生“史由證
來,論從史出”的
證據意識。
引導學生做筆記,注重標志化、序號化,圈住“關鍵詞、中心句”,
10
圈注關鍵詞,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生交流。
教師點撥學派,即師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別。
2、設問:你知道“塞翁失馬,安知非福”,“禍福相依”故事嗎?它們體現了老子的哪些思想? 學生交流,教師點撥。
3、出示漫畫家蔡志忠漫畫《老子說》中的漫畫形象,引導學生認知一分為二,正反兩面的評價方法。
4、教師點撥政治主張“無為而治” :老子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皆有規律可循,因此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這里的“無為”并不是“不為”,
學生交流分享。
學生交流。
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列表歸
納,提煉有效知識
點。
通過講述歷史
小故事與漫畫,通過歷史細節的描述,增強生動性,便于學生理解老子思想的智慧性。引導學生了解并掌握一分為二,正反兩面的歷史學習方法。
11
而是主張君主不要過分干預,應順其自然。
感悟老子思想—
學生思考,整理課本筆記。 二、圣賢孔子 體驗初識---
1、出示山東嘉祥洪家廟東漢孔子見老子畫像石拓片,引導學生觀察行行禮者是誰?體現了他怎樣的品質?
學生交流:謙虛,懂禮儀。 2、教師介紹課堂伊始的叉手禮,師
生互動,體驗行禮。教師需闡明“叉手禮”要求身體微微鞠躬,把雙手交叉前伸,放在全身之最前,男性左手在前,女性右手在前,古時師生相見,以表示謙恭禮讓之意。
學生觀察文
物圖片細節,關注 “行禮”
學生體驗行禮。
引導學生觀察
文物形成新的問
題視野,強化“史由證來,論從史出”的證據意識。了解孔子的品質
為接下來的教師叉手禮小互動埋下伏筆勾勒孔子
“禮”的基本線
索。 學生體驗傳統的見師行禮,身體力行踐行傳統文化,認識到“禮”與孔子之間的聯系。
12
理解孔子--- 政治思想—仁者愛人
1、學生閱讀課本38孔子目的第一段,了解孔子的人生經歷,感悟堅定的人生信念。
2、學生閱讀課本P39第一段,自主探究孔子政治思想包含哪些部分?
在學生發言基礎上提煉,無論是“仁者愛人”還是“為政以德”,皆
可以用一個字高度概括,那就是 “仁”,它也是孔子的核心思想。那什么是仁呢?
播放紀錄片《一代宗師孔子》視頻。
學生交流,理解“仁”即“仁者
愛人”,即要有孝心,愛心和同情心。
學生自
主探究標注
學生自主閱讀,標注課本并思考總結。
學生觀看紀錄片視頻,了解 “仁”的含義。
通過閱讀課本獲
取信息,樹立時空觀念。
根據學生的年
齡段特征,從紀錄片《一代宗師孔子》入手,借助專家闡釋“仁”,弱
化難度,引導學生盡可能地突破時空的界限,設身處
地理解和感悟春秋時代禮崩樂壞,
孔子所提出的
“仁”的含義即仁
者愛人,由自身邊的“孝親”進一步放大到“愛人”,對學生進行歷史理解的滲透。
13
3、學生誦讀論語,交流對下列材料的理解。
材料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顏淵》 材料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論語·雍也》
總結歸納:如果說“仁”指的是內在的道德規范,是自律;那么“禮”就是外在的行為規范,是約束。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政治思想—為政以德
1、引導學生自主探究P39“材料研讀”相關內容,辨析孔子提倡“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積極意義? 材料一: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材料二: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 學生研讀史料思考
學生研讀材料
通過研讀史料,
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能力,借助史
料《論語》的辨析
與理解,學生了解到“仁”的廣泛含義,換位思考,樂于助人。
課本原文史料研讀,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孔子提
出的“問政以德”
的積極意義,即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14
恥且格。
-----《論語·為政》
學生交流。
2、根據學生的學情,教師先后出示注解版和翻譯版的材料,引導學生閱讀史料,抓取關鍵詞、中心句。
教師總結:孔子認為執政者要實行德政,通過道德教化和禮儀規范去感化百姓,進而贏得民心。
過渡:孔子提出“仁者愛人”和“為政以德”的理念,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同時,他也是位教育家。 教育成就---提出教學原則和學習方法
學生
根據需求自主選擇
根據學生的學
情和不同層次的需要,教師出示多個版本進行輔助,注重引導學生使用注解版,培養閱讀分析能力。
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引導交
15
1、設問:大家在學習中一定積累了一些好的學習方法,誰能介紹一下? 學生發言交流。
教師在學生歸納的基礎上提煉,與
孔子教育方法進行比較,引導歸納孔子提出的有效教學方法。
2、出示《論語》孔子言論,引導學生誦讀感悟。
3、教師出示七中校園文化躬行樓“因
材施教”,點撥孔子提出了有效教學原則。
教育成就---創辦私學
1、學生觀察《孔子部分弟子家庭情況》表格,分析孔子弟子的家庭情況有何不同?
學生交流發言。
學生誦讀經典感悟。
學生觀察表歸納。 流,引導學生認識
到孔子善于引導學生學習的積極
性,注意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啟發學生積極的
個別差異和學習的過程和態度,注意關于道德教育的培養在交流中碰撞出孔子教育的本質。 教師基于七中
校園文化入手,感受到孔子身體力行的踐行教育。
引導學生橫向、
縱向觀察表格,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歷史素養。
16
學生交流回答。
教師總結點撥。孔子廣收門徒,有教無類,即招收弟子不論出身。“教育”這個詞,對于我們而言并不陌生,然后2500年前,教育僅僅只是奴隸主貴族所持有的特權。孔子創辦私學,使學術下移到民間,即“學在民間”,使出身貧寒的人有機會入學。從孔子開始,中國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平民教育。
2、教師出示《孔子杏壇講學圖軸》、《洙泗書院》文物和遺跡圖,使學生認識創辦私學對中國教育的意義。
教育成就---整理古籍
觀察《杏壇禮樂圖》,畫中的孔子及弟子在做什么呢?對歷史有何作用?
學生觀察圖片,歸納交流。
學生
文物出示,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 教師基于學情出示《關雎》,學生作為文化傳承的受益人加深孔子整理古籍這一成就的理解。
引導學生史料,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歷史素養。
17
教師點撥闡述:孔子帶領弟子們修訂六經等古籍,對保存和傳承傳統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比如說大家耳熟能詳的《關雎》就出自《詩經》的第一目。
感悟孔子---
儒本是一種社會職業,古時為貴族人家主持婚喪祭祀。孔子年輕時候當過吹鼓手,做過儒事,因此把孔子為首的學派稱為儒家。
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儒家學說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七中的走廊文化,“仁禮”雕刻在墻,記在心頭;2018年的央視中秋晚會主會場落山東曲阜孔子誕生
觀察圖片,歸納交流。
充分利用學生的身邊資源與學情,
出示國家層面、歷史層面、學校層面對孔子學說的重視,進而引導感悟學生思考孔子學說對世界對中國的深遠影響。 引導學生從中國、世界兩個角度去分析孔子學說
18
地,彰顯了儒家文化底蘊,突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傳承弘揚;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機構孔子學院也早已經遍布全球。結合所學,交流孔子學說對中國、對世界產生的影響。 學生從文化、道德兩個角度進行交流。
教師評價學生發言。正如老子所言,一切事物都有正反兩面,對于孔子的評價,同樣也要一分為二,辯證思考,批判繼承。我們深刻的看到以孔子為首的儒家學說歷經兩千年風雨,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柱石,深深影響著我們的道德觀念;同時,如今的它也跨越國度,對整個人類文明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的重要影響,樹立傳統文化的自信感。
第二篇章
百家爭鳴—文化的發展和傳播
19
第 二 篇 章: 百 家 爭 鳴 — 文 化 的 發 展 和 傳 播
春秋時期的孔子與老子集儒道思想之大成,戰國時期進一步發展。于此同時,其他學派也爭奇斗艷,史稱“諸子百家”。他們圍繞如何治國、安民等種種問題進行激烈的思想碰撞。
1、學生閱讀P40“相關史事”,了解諸子百家的含義
教師點撥:這里的“諸”與“百”都是約數,形容數量極多。諸子百家簡單的理解就是學者多,學派多。 2、出示稷下學宮圖片。建立于山東臨淄稷下學宮就成為了戰國時期的政治咨詢和學術文化交流的中心,所以山東的傳統文化底蘊深厚。
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又提出了怎
樣的主張呢?
3、閱讀課本P40-41頁,前后4人小組合作歸納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其
學生閱讀課本,
并做相
應筆記,
回歸課
本。
通過自主閱讀課本,補充稷下學
宮部分史實,引導學生認識百家爭鳴時期各種思想
的交流碰撞,認識
到先秦諸子的盛
況在這兒形成了
一個高峰。
學生小組合作
探究課本,樹立對
20
主要思想。注意:要圈化“關鍵詞,中心句”。
4、學生交流,教師點撥。
1)、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
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具有民本思想。孟子繼承孔子“仁”的主張,提出“仁政”,因此被稱為“亞圣”,后人以“孔孟之道”代指儒家學說。值得一提是孟子也是我們山東人,所以我們是名副其實的孔孟之鄉。
2)、儒家代表人物荀子主張“禮治”,提出“明確尊卑等級”。 史料研讀:
治之經,禮與刑,君子以修百姓寧。明德慎罰,國家既治四海平。
學生傾聽,師生共析。
諸子百家思想主張的初步了解
教師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進行點撥提升。通過史料的補充,幫助學生理解
通過對諸子百家思想的材料研讀與解讀,引導學生認識到春秋戰國時期思想與時代形成了雙向互動,
21
--《荀子·成相》 教師點撥:荀子主張禮法兼施,開創了學術上博采百家的先河。他的弟子韓非則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3)、法家韓非主張樹立中央集權君主
專制統治,提出依法治國理念體現了法律的公平正義,富國強兵理念有助于國家的統一。但另一方面法家極力夸大法律的作用,主張“以刑去刑”,“事皆斷于法”,否定道德的作用。
教師總結:由于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諸子百家的思想有利有弊,需要我們認真辨析,批判繼承。 4)莊子繼承了老子的道家思想,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大美”七中一詞就出自《莊子》一書。
一方面諸子百家試圖去解決當下問題,另一方面,諸子百家思想必然也對推動社會的發展與變革。幫助學生認識到諸子百家思想的多元化以及他們“敢為天下擔當”的品質。
22
5、學生思考百家爭鳴的影響。
教師設疑:你認為“百家爭鳴”給后世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學生自主發言。
教師總結:百家爭鳴是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的高峰,推動了我國思想文化的發展。他們所繪制的社會藍圖,被當時和后世統治者所采納,如秦朝崇法,漢朝崇儒。儒家學說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準則。法家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思想家改革圖治的武器。我們常說的“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就體現了道家人與自然的和諧理念。 古圣先賢們關于做人、處世、立國一些智慧早已經深入人心,并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以天下為己任,敢于擔當的精神也值得
學生思考交流。 樹立百家爭鳴
“魅力”的形象,
進而出示諸子百家的人物品質群像,滲透百家爭鳴的思想影響。
學生結合生活和學習中諸子百家的思想交流碰撞。該環節是本課的難點,需要教師深入淺出的引導,闡明百家爭鳴的多元文化格局對中國歷史的深遠影響。
23
我們學習。
第 三 篇 章: 知 行 合 一 -- 中 華 傳 統 文 化 的 傳 承
第三篇章
知行合一---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 通過本課的學習 ,你能分享一下
你印象最為深刻的思想觀點是什么?日常生活中你打算如何去做才更符合這個思想的要求。
學生自主發言。
教師點評。文化傳承,有你,由我,有我們。
習近平同志指出:優秀傳統文化就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 我們深信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就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知行合一,你我做起。
學生認真思考 學生發言
邊思邊
感悟
深化本課所學。
樹立
“傳承”觀念。
升華學生的情感。使之認識到文化的價值,呼吁傳承、弘揚傳統文化
的大格局,建設現代文明的意識。
24
課 堂 達 標 訓 練
一、選擇題
1.“無為而治”反映了哪一學派的思想主張?
A.墨家 B.道家 C.法家 D.儒家
2.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講話中經常引經據典,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里的東方智慧。他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講道:“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習近平主席引用的這一觀點出自于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韓非
3.郭沫若說: “由秦到現在兩千多年了,我們依然感覺春秋戰國時期在學術思想 上是中國的黃金時代。 ”這是因為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 A.諸侯爭霸局面 B.“百家爭鳴”局面 C.競相改革局面 D.儒學獨尊局面 二、材料解析題
自我檢測
基于目標教學評價一致性的原則,設計了3個選擇題,分別落實老子、墨子、百家爭鳴。材料題落實孔子思想和教育成就。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