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版初中歷史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18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天津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部編版初中歷史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18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天津市第六中學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教學設計方案
一、教學內容概述
本課主要講述的是清朝前期為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安定邊疆地區采取的主要措施,主要包括四個內容:鄭成功收復臺灣及清朝在臺灣建制、有效管轄西藏、鞏固西北邊疆和清朝的疆域。清朝是滿族貴族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建立起空前大一統的帝國,是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清朝前期統治者的治邊思想既有繼承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治邊思想大成的一面,又有根據時代需要和自身民族特點發展的一面,為今后邊疆地區的持續穩定、統一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基礎。 二、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技能】
1、了解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朝前期在臺灣的建制及對西藏的有效管轄,鞏固西北邊疆的措施等史實,通過清朝前期為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所采取的措施,理解清政府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所作的努力,培養以正確的民族觀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帶領學生識圖《清朝疆域圖》,標出清朝疆域八至,培養學生識讀地圖的能力,形成正確的歷史空間觀念。
3、引導學生通過歸納各歷史時期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制度和措施,培養學生綜合比較、分析、歸納和概括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史料研讀、左圖右史、合作探究、時空串聯、全角突破等方法,引導學生了解清朝前期加強對邊疆地區管轄的措施及其歷史意義。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清朝前期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轄,使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也使學生認識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是歷史發展大趨勢,從中體會統一多民族國家是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
2、通過肯定康熙帝、乾隆帝在維護多民族國家統一斗爭中所作的貢獻,以及鄭成功抵抗荷蘭侵略者的戰爭,弘揚熱愛祖國,維護統一的民族精神,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3、通過批判噶爾丹的分裂和大、小和卓叛亂等行徑,引導學生自覺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樹立對祖國、對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鄭成功抵抗荷蘭侵略者的斗爭;清朝對臺灣、西藏、西北邊疆的統治;清朝的疆域。 【難點】
如何理解為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清朝前期統治者治邊之策的繼承性和發展性。 四、學習者特征分析
首先七年級學生年齡小,對歷史的想象能力有限,這就限制了他們對歷史的理解,因此本節課依靠了網絡,搜集大量的圖片與資料,通過歷史場景的再現,增加歷史知識的直觀性和趣味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其次,臺灣問題、南海問題是當今的熱點問題,但學生的情感、價值觀正在初步形成的過程中,認識能力、判斷能力還很單薄,還需要用史實與他們對話,從而調動學生思維的活躍,促使其情感得到升華。 五、教學策略選擇與教學活動設計
以“清朝前期治邊之策與歷代治邊之策的對比”為核心主線,探究清朝邊疆政策的繼承性和創新性。
1、教師對當前所學的新內容提供適當的引導性材料,學生搜集信息,通過網絡、書籍等了解清朝前期對臺灣、西藏和西北地區的治邊之策,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本課教學中采用“左圖右史”的形式,一些圖可以證史,一些圖本身即史,同時,圖與圖之間互有內在的聯系,更有利于體現有關知識在時空、地域上的歷史延續性。
3、用“時空串聯”的活動,引導學生回顧所學與臺灣有關的知識,一是做到了知識遷移,二是培養了學生的時空觀念,三是對所示材料進行了歷史解釋,四是根據歷史史實,做到論從史出。
4、圖文結合,問題層層深入,學生在思考探究的過程中,認識到清朝前期對西藏的有效統治在前朝的治邊之策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同時學生也能看到清朝前期統治者在邊疆治理上的雄才大略。
5、針對“南海問題”熱點話題,通過拓展延伸,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發散性、創新性思維,同時也使學生能自覺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樹立對祖國、對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6、學生自評既是對本節課所學知識進行檢測,也是對本節課教學目標達成進行檢測,學生在自評過程能更清晰地掌握本節課的基礎知識,同時得到鞏固,形成對核心主線的一個整體認識。 六、教學過程
教 學
環 節
教師教學
學生學習
媒體運用
設計意圖
課前準 備 布置任務,搜集資料,制作專
題用戶圖庫
搜集資料、上傳圖片
自制用戶圖庫、課件
積累知識,為學習本課做好鋪墊
導入
新 課
導入:播放“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表演中56個民族兒童代表簇擁五星紅旗進入會場的升旗儀式”。 提問:通過這段視頻我們能夠感受到中國是一個怎樣的國家?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各族人民共同締造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清朝前期,中央同邊疆地區的關系空前加強,各民族之間形成了不可分割的關系,并在清朝前期形成了遼闊的版
圖。
出示《清朝疆域圖》(1820年)
問題:同學們能在地圖上找到清朝疆域的“八至”嗎?大家一起打開地圖冊第60頁找一找,把“八至”圈出來,再請
一位同學在白板上標注出來。
課題引入:有著這樣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國力強大的統
一多民族的中國,無論在哪一個歷史時期,都有自己的邊疆
問題,歷代統治者都采取各具
學生觀看視頻,回答: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學生根據地圖冊在導學案的地圖中標注出“八至”疆域范圍。
學生根據地圖冊在白板上把
“八至”拖到相應的位置。
視頻播放
白板拖拽
運用觀看視頻、地圖冊查找清朝疆域范圍,既能夠讓學生知道本課內容的主題,也提高了學生識圖能力,同時能讓學生在過程中集中注意力。
將本課的最后一個標題作為導入環節,是要對清朝能有遼闊的疆域進行探究。
特色的措施加強邊疆地區與中央政權的關系,但清朝前期是如何使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得到鞏固,從而基本上奠定了我國今天的版圖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一下。
自制課件
授 課與 活
動一: 外 爭權 內
剿撫,邊 疆統 一譜 新章 臺 灣 一、外爭權內剿撫,邊疆統一譜新章
出示圖片:“馬上成功”塑像,講述:圖片中這個雕塑人物是是泉州籍民族英雄,他面向祖國寶島臺灣,所騎戰馬左前踩著殖民侵略者的頭盔。 提問:這位民族英雄是誰? 殖民侵略者又是誰?
出示材料:鄭成功說過這樣一句話:“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踞,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 提問:是什么原因讓鄭成功說
出這句話?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材料解讀: ①材料中的“貴國”是指哪個國家? ②材料中的“余既來索”是在什么時間? ③為什么鄭成功說“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 同學們回憶之前所學“臺灣”
學生通過預習教材回答:
鄭成功 荷蘭殖民者
學生研讀史料,結合教材回答: 荷蘭殖民者侵占了我國的臺灣
學生研讀史料,結合教材回答:
荷蘭
1661年
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完成導學
案中的“時空串聯”活動,回
自制課件
白板拖拽
白板淡入
白板無限克隆
白板拖拽
通過圖片,把學生帶入歷史情境中,
激發學生的情感,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能讓學生根據圖片了解將要學習的相
關知識點。
材料研讀,培養學生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用“時空串聯”的
相關所學知識,完成導學案中“時空串聯”的活動,請一位同學在白板上完成連線。
提問:通過這些歷史史實,我們能得出什么結論?
④下面同學們通過一段視頻,了解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史實,
思考兩個問題:鄭成功收復臺灣有何歷史意義?我們應如何評價他?并進行小組討論。 (教師提示:從個人、臺灣、中華民族的角度來分析。)
臺灣收復后,清政府面臨了一個難題,是什么呢?我們來看一下。
出示材料:(1683年)遣侍郎蘇拜至福建,與督撫及瑯議善后事。有言宜遷其人,棄其地者,瑯疏言:“„„一旦納土歸命,善后之計,尤宜周詳。
憶有關臺灣的歷史史實。
三國 設澎湖巡檢司 隋朝 衛溫率船隊到夷洲 元朝 隋煬帝三次 派人去流求
一位學生在白板上完成連線
學生回答: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觀看視頻《鄭成功收復臺灣》
小組討論:
對個人:在收復臺灣的過程中,鄭成功表現出了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的決心以及反抗外來侵略的意志,他是“民族英雄”。
對臺灣:鄭成功收復臺灣,使臺灣人民擺脫了荷蘭殖民者長達38年的統治,為開發和建設臺灣創造了條件,促進了臺灣經濟的發展。 對中華民族:鄭成功收復臺灣打擊了西方侵略勢力,捍衛了中華民族的利益,維護了祖國統一,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堅強意志,成為鼓舞中華民族抗擊外來侵略的重要精神力量。
白板畫筆
白板遮幕
播放視頻
活動,引導學生回顧所學與臺灣有關的知識,一是做到了知識遷移,二是培養了學生的時空觀念,三是對所示材料進行了歷史解釋,四是根據歷史史實,做到論從史出。
視頻片段能使學生更直觀地了解歷史事件,更快地進入到歷史情境。
以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起學生的認知與情感沖突,激發學生繼承民族英雄的愛國主義傳統,培養學生為捍衛國家領土主權和民族利益英勇斗爭的精神。
若棄其地,遷其人,以有限之船,渡無限之民,非閱數年,難以報竣。倘渡載不盡,竄匿山谷,所謂藉寇兵而盜糧也(把糧食送給強盜,把武器借給敵人)„„蓋天下形勢,必期萬全,臺灣雖在外島,關四省要害,斷不可棄。并繪圖以進。”——趙爾等《清史稿》卷二百六十《施瑯傳》 提問:
①清政府面臨的難題是什么?
②材料中施瑯的觀點是什么?其意義何在?
③“繪圖以進”的是誰?
④康熙帝接受了施瑯的建議,制定了哪些治臺之策呢?
問題過渡: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剛剛學過的哪一個事件和鄭成功收復臺灣相類似嗎?(提示:同樣是東南沿海地區,也是武力抗擊外來侵略者) 教師總結:明朝通過“武力收
學生根據材料回答:
臺灣是留還是舍
不能舍棄臺灣,因為臺灣的棄留關系到整個國家的安危,清政府應該對臺灣進行統治。這樣就可以加強臺灣和祖國內地的聯系,鞏固祖國的東南海防。
康熙
學生根據教材總結回答:
1683年,清軍進攻臺灣,鄭氏戰敗,臺灣歸入清朝版圖。 1684年,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
1885年,臺灣正式建省,成為中國的一個行省。
學生思考回答:
戚繼光抗倭
自制課件
白板時間軸
白板遮蓋
通過研讀材料,獲取有效信息,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
通過史料研讀,啟發學生思考,探究明朝治臺政策與清朝前期治臺之策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發現清朝治邊之策的繼承性與發展性。
培養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
知識的遷移
邊”解決了東南海防問題,在繼承這樣一種安邊之策,反對外來侵略,武力收回領土的基礎上,清朝前期統治者更認識到了臺灣的重要性,進一步加強了對臺灣的治理,鞏固祖國的東南海防。而對于“武力收邊”,如今我們國家仍然在繼續。
播放熱點時事(視頻):2012年4月10日,菲律賓海軍企圖在南海黃巖島附近抵扣中國漁民,挑起事端,同學們可以得出哪些結論?
學生觀看視頻回答: ①黃巖島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的一部分
②黃巖島從清朝時就已經屬于中國,是我國的領土 ③菲律賓在黃巖島“執法”是侵略行為
④菲律賓在我國領土內扣押我國漁民,是侵略行為,我國堅決不允許這種行為的發生 ⑤中國的斗爭是捍衛領土主權
播放視頻
通過拓展延伸,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發散性、創新性思維,同時也使學生能自覺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樹立對祖國、對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二、因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
出示圖一:承德避暑山莊和外八廟
講述:如果說承德避暑山莊見
證了一個王朝的盛世與沒落,圍繞山莊而立的外八廟則是見證了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的歷史。
出示圖二:須彌福壽廟
講述:乾隆帝70壽辰的時候,
學生可根據所查資料對避暑山
莊、外八廟、須彌福壽廟進行介紹
自制課件
授 課與 活
動二: 因 其教 不易 其俗,齊其 政不 易
其 宜
西 藏 六世班禪親率隨從,來到避暑山莊參加慶典。須彌福壽廟是仿照班禪在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在山莊的北面修建的,須彌福壽廟由兩部分組成,廟的
前部為漢式寺院的傳統布局,后部為藏式的平頂大紅臺。
出示圖三:須彌福壽之廟碑記 放大碑記中的一句“國家百余年升平景洽,中外一家。” 提問:這種漢藏合璧寺院建筑的出現和寺廟的碑記,說明了
什么?
出示圖四:“3·14”事件
講述:2008年3月14日,西藏發生了打砸燒搶事件,“藏獨”分子想制造分裂,把西藏從我國分裂出去,同學們同意
嗎?為什么?
過渡:那我們有哪些史實來證
明呢?同學們結合下列圖片,回憶一下相關史實,完成導學案的表格。 出示圖五:步輦圖 出示圖六:元宣政院印
出示材料:西藏地區地廣人稀,氣候惡劣,交通不便。為了使到西藏地區的人員“止則
學生回答:
漢藏文化的融合,體現了民族團結。
學生回答:
不同意
因為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學生根據圖片總結: 朝代 史實
唐朝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嫁入
吐蕃
元朝
將西藏劃為單獨的行政
區,屬宣政院管轄 清朝
?
學生分析材料
白板聚光燈
白板拖拽
白板淡入
白板表格遮蓋
通過避暑山莊和須彌福壽廟的圖片,了解背后的歷史,既培養了學生學會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又能通過歷史現象的分析,把握歷史的本質特征和歷史脈絡走向。
讓學生在欣賞圖
片中輕松復習、掌
握知識,真正達到了以圖證史,圖本即史的效果。
教師總結:“駐藏大臣”和“金瓶掣簽制度”作為歷史的參與者”和“見證者”,不僅體現了歷代中央政府對西藏的有效管轄,保障了雪域高原的寧靜祥和,更顯示了清王朝的絕對權威,對西藏地區也達到了更加有效的統治。
三、平叛亂順民心,內地邊疆一整體——西北地區 出示圖片:明長城
提問:這是我國哪一個建筑?修建的目的是什么?這說明明朝時對北方民族采取的政策是什么?
清朝時期,中原王朝是如何應對西北地區侵擾的?同學們閱讀教材內容91/92頁,來了解一下。
同學們回答老師幾個問題,并請學生在白板中作答: 噶爾丹是哪個民族的首領? A.維吾爾族 B.回族 C.蒙古族 D.契丹族 平定噶爾丹叛亂的哪位皇帝?
A. 順治時期 B. 乾隆時期 C. 雍正時期 D. 康熙時期 回部貴族大小和卓兄弟屬于
學生回答:
明長城
抵御北方少數民族的侵擾
被動防御
學生回答:
C D A B
白板遮幕
Image arrange Multiple Choice
學生通過閱讀教
材,回答相關問
題,培養了學生從資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授 課與 活
動三: 平 叛亂 順
民心,內 地邊 疆一 整體 西 北
地 區 ( )
A.維吾爾族 B.回族 C.蒙古族 D.契丹族 回部大、小和卓貴族叛亂發生于( )
A. 順治時期 B. 乾隆時期 C. 雍正時期 D. 康熙時期
提問:清軍為什么能夠取得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的勝利?
出示材料: 材料一:《平定準噶爾方略》前編卷15:大小和卓殘酷地
壓迫維吾爾族人民,“兵餉、徭役繁興,供給稍遲,家立破;及出亡(兵敗逃亡),又盡其貲以行,民脂殆竭。”
材料二:乾隆皇帝下令調兵討
伐,并宣布“只擒拿大、小和卓,各族人民皆為無罪之人,不會株連。”
清政府平定叛亂后是不是就放之任之了呢?
對比總結:明清兩代都遭受過北方少數民族的侵擾。 出示材料:清朝康熙帝曾寫了一首詩來評價長城“形勝固難憑,在德不在險。” 提問:康熙帝認為堅固的國防
學生根據材料,思考并回答: 大、小和卓發動叛亂,形成割
據勢力,殘暴搜刮各族人民,激起了人民強烈的不滿,乾隆
帝對大、小和卓的鎮壓符合廣大人民反對分裂叛亂、維護祖國統一的愿望;清政府的平叛策略順應民心,任何分裂祖國的陰謀都不會得逞的。
學生根據教材回答:不是 清政府設置了伊犁將軍管轄整個新疆地區
學生回答:民心
自制課件
通過分析噶爾丹的分裂和大、小和卓叛亂等行徑,引導學生自覺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
學生通過圖片、材料的結合,設計具有啟發性、探索性的問題,認識清朝前期一改消極防御的治邊之策,從在積極平叛中懂得順應民心的創
新性邊疆政策。
不在于長城,而在于什么? 教師總結:我們說,清朝統治者一改歷代固守長城,從消極北防到順應民心、積極平叛的政策,充分顯示出清朝統治者在治邊政策上的雄才大略。 學生
自 評
收 獲
滿 滿
今天你學到了什么? (在統治者采取的治邊之策
中,你印象最深刻或是最認
同、最欣賞的是哪一個?為什
么?)
通過學生說,在黑板上進行本
課小結,還可以讓學生把自己
認同和欣賞的治邊之策的繼
承性、發展性分分類。
學生暢所欲言
自評既是對學生所掌握知識進行
檢測,也是對本節課教學目標達成進行檢測,學生在自評過程能更清
晰地掌握本節課
的基礎知識,同時
得到鞏固,形成對
核心主線的一個整體認識。
情感
升 華 總結:今天我們領略了清朝前期統治者們在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與發展過程中的風采,正是清朝前期的統治者們治
邊思想繼承與發展,才基本奠
定了我國今天的版圖。最后讓
我們在一首歌曲中再一次感受歷史、感悟現實、領會祖國大家庭的美好。 播放歌曲視頻《國家》
觀看視頻,可以跟著一起唱
播放視頻
七、板書設計
繼承 發展
武力收邊 懷柔剿撫 因俗而治 承認權威 被動防御 主動平叛 八、課前反思
1、在本課的實施過程中,本著“學為主,教為輔”的原則,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重點探討“收復臺灣”和“對西藏和西北地區的有效管轄”的相關史事,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優勢,以大量實景圖片、視頻,創設情景,層層設問的方式開展教學過程,從直觀、多角度等方面展示教學內容,將情感教育貫穿于整個課堂,體會中國人民反對分裂、維護統一的決心,激發學生的愛國意識。
2、關于藏獨、南海諸島歸屬等當今熱點問題,讓學生談談它們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把歷史與現實聯系起來,將課堂學習與時事政治聯系起來,明確維護祖國統一是每個公民的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3、本課的板書的設計對學習內容起到提綱挈領、突出重點、加深印象的作用,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對本課的知識有全面深入的理解,能夠做到一目了然。
4、“思源于疑”,本課始終由疑問引導思考,設計具有啟發性、探索性的問題,讓學生通過積極思考與討論,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中領會清朝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的歷程,學會分析歷史問題和歷史人物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大歷史觀,也有效地激發了學生思維探索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5、本課內容量大,雖以“清朝前期治邊之策與歷代治邊之策的對比”為核心主線,探究清朝邊疆政策的繼承性和發展性,總想要把知識點講得面面俱到,因此在教學內容和活動環節設計上還是過于冗雜。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