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氧氣
所屬欄目:初中化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化學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課題2氧氣_遼寧省 - 大連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初中化學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課題2氧氣_遼寧省 - 大連
《第二單元課題二氧氣》教學設計
一、基本信息 課題 第二單元課題二氧氣--氧氣的性質 課 型
新授
二、教學分析 課題與課標、教材的分析
本課以實驗為基礎,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氧氣,盡可能地自己動手,通過實驗得出結論來認識氧氣的物理性質。通過三個探究實驗來了解氧氣的檢驗方法與化學性質,最后得出燃燒的劇烈程度與氧氣濃度的關系。層層深入符合初中生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規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的能力讓學生在動手與動腦的過程中體驗探究的樂趣。 在了解空氣的成分及其用途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氧氣,符合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和認識規律。學習氧氣的性質能更好的了解氧氣的用途,同時做氧氣的性質實驗,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而且還能讓學生在實驗活動中,練習化學實驗基本操作,為氧氣的制取做好準備,也為后續學習二氧化碳的性質及制取做好鋪墊,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本課是以氧氣的性質為載體,進行的基于學科觀念形成的教學。
依據課程標準要求,采用學科觀念教材分析模型及教材分析思路,從教材的具體內容中抽象出基本觀念并抽象為核心觀念;通過對課程標準、教學內容及學生特征的分析,確定在學科觀念建構方面的具體教學目標。學科觀念是在學生對核心概念和典型事實深刻理解的基礎上,通過不斷地抽象概括而形成的。
化學基本觀念的形成既不可能是空中樓閣,也不可能通過大量記憶化學知識自發形成,它需要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探究活動中,深刻理解有關的化學知識和核心概念,并通過在新情景中的應用,不斷提高頭腦中知識的系統性和概括性水平,逐步形成對化學的總括性的認識。促進學生基本觀念構建的教學必須將對具體事實和核心概念的理解轉化為高水平問題,以問題為主線來創設真實、生動的學習情景和多種形式的探究活動,引領學生主動地去思考,形成知識的理解、具體觀念的建構及核心觀念的建構間的有效轉化。
學科觀念的形成過程就是一個學習者主動參與、積極思維的過程,沒有學習者的深層次的思維活動,是不可能形成學科觀念的。問題是思維的源泉,更是思維的動力,保證學生深層次認知參與的核心是問題。
學情分析
學生初接觸化學實驗探究能力較弱,不知道該如何設計實驗、觀察實驗。基本操作能力較弱需要細致的引導。 氧氣是學生熟悉的一種氣體但對它的性質并未做過系統的研究。本節內容為氧氣的性質對于初學化學的學生來說比較難于理解。因此教學中要利用實物觀察和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實驗觀察和探究分析推理與歸納的能力。 教學目標
基于上述分析,確立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a.能通過觀察、閱讀資料歸納提煉出氧氣的物理性質
b.能通過實驗探究獲取氧氣的化學性質,能書寫有關反應文字表達式。 (2)過程與方法
a.學會觀察實驗現象,會分析實驗信息并從中歸納得出結論。 b.學習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的歸納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
養成實事求是、尊重科學、尊重事物發展規律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重點 氧氣的化學性質,重點突破采用實驗探究的形式逐個獲取氧氣的化學性質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想認識。
難點
主動觀察和動手實驗的能力;描述實驗現象的完整性和準確性。 難點突破立足學生實際把握薄弱環節逐個指導逐漸養成探究能力。
教學資源 實驗準備
氧氣、火柴、酒精燈、細鐵絲、坩堝鉗、木炭、小木條、石灰水、燃燒匙、蠟燭、硫磺、鐵粉、高錳酸鉀、鐵架臺、銅箔、電子手持設備
其他資源
Ppt、ipad、WiFi網、投屏tools、微課、手持測氧儀
三、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環節與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時間 引課:
使用手攜測氧儀
屏住呼吸20秒,引導學生體會氧氣的存在
手攜測氧儀測量空氣中氧氣含量
以氧氣這種物質為主線突出重要性引入新課,激發興趣。 2
過渡1: 如果你想系統的研究一種物質,應從哪些方面入手? 化學上要系統地研究某種物質一般都有一個程序,先研究它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再通過性質研究它的用途。 傾聽、記錄
使學生了解學習物質的基本思路。
1
活動1:
氧氣的物理性質 投屏展示學生分組實驗片段
那我們先一起來研究氧氣的物理性質。物理性質包括哪些內容呢? 引導學生通過
1、觀察集氣瓶中的氧氣并再次描述氧氣的物理性質。氣味怎么樣呢?
2、空氣中氧氣含21%,結合空氣的物
回憶物理性質包括的主要方面
無色、無味、氣體
學生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觀察現象 得出結論
歸納完善氧氣物理性質
通過對已學知識的回顧,實現“溫故知新”的效果。
6
理性質,分析氧氣的物理性質。
3、氧氣在水中的溶解性怎么樣呢? 4、閱讀教材P33第一段
過渡2: 播放視頻燃放煙花 煙花本課主線 2 問題1:
引導思考:這背后所蘊含的化學原理是什么呢?
思考
以物質為線索,引導學生思考物質的轉化關系
活動2:
使用ipad查閱資料 投屏展示學生所查資料
用ipad查找相關資料支持自己的觀點
查找并討論分析 爆竹的主要成分是黑火藥含有硫磺和鐵粉、鋁粉等金屬粉末和木炭粉以及硫粉
金屬粉末能夠與氧氣發生反應
3
活動3:金屬粉末燃燒
資料中顯示煙花中加入的鎂粉、鐵粉、鋁粉等金屬粉末在氧氣的作用下迅速燃燒,轉化為金屬氧化物的粉塵。
金屬粉末真的可以在空氣中燃燒么?
學生分組實驗銅粉、鐵粉、鋁粉在空氣中的燃燒
思考
觀察、描述現象
鐵粉、銅粉、鋁粉燃燒,火星四射 結論:鐵粉銅粉鋁粉在空氣中可以燃燒
認識觀念的建立要以事實為依據
規范學生的實驗操作
通過探究實驗,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思考,培養學生對實驗的觀察和描述做到系統、全面和深入
5
活動4:鐵絲在空氣中能燃燒么?
下面我們就通過實驗檢驗一下。
PPt展示:實驗內容及要求
演示實驗:
展示鐵絲——請大家注意觀察鐵絲的顏色狀態。
放在酒精燈上加熱,
學生分組探究實驗
觀察現象: 銀白色固體 加熱時變紅熱,離開酒精燈火焰后恢復原狀 沒燃燒
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
3
觀察加熱時和加熱后的現象。
思考 討論
活動5:鐵絲在不同濃度的氧氣中燃燒
使用測氧儀測量不同氧氣的濃度
鐵如果不是粉末狀,是否一定不能與氧氣反應而燃燒呢?
取3瓶不同濃度的氧氣(底部事先放一些水),按照微課中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步驟及注意事項進行分組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并記錄在學案上。 把細鐵絲繞成螺旋狀,一端系根火柴
有個別組沒有看到現象,分析討論實驗失敗的原因?
用測氧儀測出三瓶氧氣的濃度,再進行鐵絲燃燒的實驗 觀察現象 得出結論 放水的作用
思考討論
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
8
活動6:木炭燃燒 木炭在空氣中燃燒 木炭在氧氣中燃燒 大屏幕提示實驗注意事項
分組實驗、觀察現象 引導學生觀察實驗
現象
4
問題2
煙花這么美麗,但是
我國有明確規定每年燃放煙花爆竹的時間為除夕到正月十五,為什么呢?
思考,根據自己所查的資料
活動7:硫的燃燒 投屏展示
展示:硫,觀察顏色、狀態
演示硫在空氣、氧氣中的燃燒投屏
引導學生觀察硫在氧氣和空氣中燃燒現象有何不同,以及集氣瓶底部放有少量水的作用?依據
觀察、描述現象 從化學視角認識氧氣
了解認識物質性質的一般順序
4
現象寫出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活動8:支持燃燒
氧氣在其中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呢? 怎樣驗證呢?
可以用帶火星的木條,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是氧氣的特性
思考、討論得出支持燃燒
學生分組實驗
培養學生觀察、描述現象的能力
從化學視角認識燃燒現象
2
課堂練習 見ppt
課堂小結 掌握學習物質性質的一般思路,化學上要系統地研究某種物質一般都有一個程序,先研究它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再通過性質研究它的用途。
課后作業 能力培養第二單元課題二氧氣第一課時
板書設計
氧氣
物理性質——氧氣——化學性質
四、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活動,始終是以構建合理的物質反應觀為中心,在情境的選擇上,盡可能選擇與生活貼近,同時具有啟發性教育性的素材。
本課的學生活動,也是基于同樣的中心,先來說說運用手持技術測氧儀。有利于學生對化學從一般性的經驗認識,上升為這是一門可以測量的科學的認識,能夠更有利于體現化學科學性的特點,而科學本身,是中性的,是沒有好壞之分的,所以,可以說,這個活動的設立,看似與觀念形成無關,實則有重要的意義。
再來談談為何要用ipad在上課過程中來查找資料。以往的資料查找環節都是在課外完成的,學生在查找的時候具有很大的隨意性,沒有具體的目標的指引,在龐大的信息海洋中,學生很容易人云亦云,失掉或者混淆掉正確的觀念,而本課采用的方式,在上課過程中,在觀念的形成過程中查找資料,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這樣的問題,而且,現代的信息技術可以實現學生查找的信息實時共享,有利于學生之間進行溝通和交流,也有利于教師進行實時指導。
從基本觀念形成的過程來看,必須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探究活動中,深刻理解有關的知識,并通過具體應用,不斷提高頭腦中知識的概括性水平。 總之,以化學觀念構建為教學目標統領設計教學活動,重視運用實驗探究提供豐富的感性認識,圍繞能形成學科觀念的驅動性問題,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運用和反思過程,不斷發展對化學觀念的認識,幫助學生逐步形成化學觀念 五、學案 見附件
《氧氣》學案
活動一:氧氣溶解性的實驗探究
實驗方案 | 實驗現象 |
金屬粉末 | 實驗現象 | |
集氣瓶編號 | 1 | 2 | 3 | |
手攜測氧儀測氧氣濃度 | ||||
現 象 | ||||
結 論 |
實驗內容 | 實驗現象 |
空氣中 | |
氧氣中 |
實驗現象 | |
硫磺在空氣中燃燒 | |
硫磺在氧氣中燃燒 | |
集氣瓶底部水的作用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