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氧氣
所屬欄目:初中化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化學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課題2氧氣_江蘇省 - 連云港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初中化學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課題2氧氣_江蘇省 - 連云港
教學設計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主要介紹氧氣的性質,使學生初步了解物質間的轉變從而為學習化學變化、化合反應、氧化反應等知識打下基礎,也激發了學生對學習氧氣的制法的迫切愿望,因此本節課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
本課題包括氧氣的性質和化學反應兩部分。第一部分以氧氣的性質為核心,從介紹氧氣的物理性質入手,通過帶火星的木條、硫、鋁等幾種物質在氧氣中反應所發生的現象,總結出氧氣的化學性質。通過氧氣所能發生的一些具體的化學反應,介紹了化學反應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第二部分通過實驗和討論,學習了化學反應中的一些常見類型:化合反應和氧化反應;教材還介紹了緩慢氧化,以區別通常的燃燒。 這樣的編排設計是本書的一個特點,把化學中描述紀實部分和理論部分相互聯系起來,比較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
在以認識“物質”為主的教學過程中,更應注意突出實驗環節以豐富學生在認識過程中所需的感性材料,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學生觀察、思維和動手實驗的能力。 氧氣是學生認識具體物質及其變化規律的開始。教學是一個特殊認識過程,應該有計劃地安排一個由淺到深、由簡單到復雜的順序,并逐步學會一個認識物質的模式,使學生在以后學習探索別的物質時,會習慣地遵循一個合理的順序,使觀察和描述做到系統、全面、深入。經驗證明,這樣做也有助于學生的記憶。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本課題分兩課時:第一課時講授氧氣的性質,第二課時講授化合反應和氧化反應,處理達標練習,掌握和鞏固本課題的內容,交流和討論──生活中的化學反應。 (二)學生分析
第一,本課題是學生第一次系統地學習物質,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逐步學會認識物質的一般方法。
第二,學生對實驗探究還剛起步,所以,學生對實驗探究的意識、信心及方法步驟,需要在老師的不斷引導下,逐步增強、提高和掌握。
第三,學生對實驗現象的觀察還剛剛開始,還處于盲目階段,所以讓學生通過觀察程序,對實驗的觀察和描述做到系統、準確,是需要老師引導的。 第四,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學以致用。
根據學生認識上的特點,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突出了實驗,讓學生有了感性認識,為增強效果,并對實驗作了一定的改進;教學中,多采用了多媒體手段,充分利用圖片、影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知欲。通過實驗探索和討論交流,認識氧氣的化學性質;啟發和引導學生通過對實驗信息的分析,認識化學變化及其基本特征,同時使學生通過教學活動學會觀察實驗和實驗探索方法,初步學會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初步了解研究具體物質的方法,并知道性質與用途之間的關系;
(2)知道氧氣的性質和用途。認識硫、碳、鐵與氧氣反應的現象、文字表達式;
(3)認識化學反應,了解化學反應的基本特征,認識化合反應和氧化反應,知道緩慢氧化這一生活中的化學現象。
(4)培養學生對實驗的觀察、分析判斷能力及動手實驗能力,會觀察實驗現象,會分析實驗信息并從中歸納得出結論,養學生對實驗現象描述及表達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觀察與分析、合作與交流的能力;養成實事求是,尊重科學,尊重事物發展規律的科學態度。
(2)學習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的歸納方法。
(3)樹立“性質決定用途”、“用途體現性質”的辯證觀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五彩繽紛的化學變化,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2)知道化學反應的重要用途。 教學重點
氧氣的化學性質以及化學反應的概念。 教學難點
1.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2.培養學生主動觀察、思維、動手實驗能力、語言表達的完整和準確性。 3.培養學生由淺到深,由簡單到復雜逐步認識物質的能力。 4.培養學生對知識與生活密切聯系的意識。 5. 氧氣的化學性質的掌握。 教具準備
氧氣(14瓶)、木條、硫、木炭、細鐵絲、澄清石灰水、燃燒匙、火柴、小燒杯。 教學方法
啟發引導,討論歸納,科學實驗探究方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導入一 趣味謎語:說是寶,真是寶,動物植物離不了;看不見,摸不著,越往高處越稀少。——答一物質名稱。答案:氧氣。這就是我們這節課重點學習的內容,接下來,我們就來認識一下氧氣。 (新課講授)
[展示] 出示一瓶制好的氧氣。 (1)請學生觀察并描述其物理性質。 (2)想一想:氧氣有味嗎?
(3)氧氣溶于水嗎?魚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氣來自于哪里?由此可推知氧氣的溶解性如何? 1.物理性質
通常情況下是無色、無味氣體,密度大于空氣,不易溶于水,有三態變化 [分析] 改變條件 氧氣 → 液氧 → 固態氧 (無色)(淡藍色)(淡藍色) 2.化學性質
[提問] 如何檢驗氧氣?
[回答] 把帶火星的木條伸入集氣瓶,如復燃則為氧氣。
[分組實驗] 實驗2-2 學生自己動手檢驗氧氣,感受氧氣的助燃性。 學生描述現象: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演示] 實驗2-3
現象:在空氣中:(1)淡藍色火焰,(2)放熱,(3)有刺激性氣味。
在氧氣中:(1)藍紫色火焰、火焰更明亮,(2)放熱,(3)有刺激性氣味。 結論:在氧氣中燃燒比在空氣中更劇烈。
[分析] 硫燃燒生成的這種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叫二氧化硫(化學式為SO2),二氧化硫是污染空氣的主要氣體之一。一些化工廠排放的氣體中常含有二氧化硫,空氣中二氧化硫過多,下雨時會形成酸雨。燃放爆竹時也會產生二氧化硫,為保護環境,我們不應燃放爆竹、煙花。 [提問]集氣瓶底部放水的作用?
[學生板書]硫+氧氣 → 二氧化硫
[分組實驗]木炭的燃燒
現象:在空氣中:1.發紅光,2.放熱,3.生成一種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在氧氣中:1.發白光,2.放熱,3.生成一種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結論:木炭在氧氣中燃燒比在空氣中更劇烈,火焰更明亮。
[學生板書]碳+氧氣 → 二氧化碳 [演示] 實驗2-4
現象:在空氣中:紅熱現象,不燃燒。
在氧氣中:1.劇烈燃燒,火星四射,2.放熱,3.生成黑色固體。 [結論]鐵在空氣中不易燃燒,在氧氣中能燃燒。 [提問] 1.實驗前為什么在瓶底鋪一層沙或少量水? 2.火柴起什么作用?
3.為什么待火柴燃盡時,才將鐵絲伸入氧氣中?
[回答] 1.防止集氣瓶被炸裂。2.引燃。3.以免火柴燃燒消耗氧氣。
[學生板書]鐵+氧氣 → 四氧化三鐵
[總結]1.可燃物在氧氣中比在空氣中燃燒要劇烈。
2.某些在空氣中不能燃燒的物質,在氧氣中能燃燒。說明氧氣的化學性質較活潑。
3.物質在空氣中燃燒,實際上是與其中的氧氣發生反應,由于空氣中氧氣的含量較少,因此在空氣中燃燒不如在氧氣中劇烈,即物質燃燒的劇烈程度與氧氣的濃度有關。 [提問] 課本P35討論部分。 [回答]1.反應條件都是點燃。 2.反應物中都有氧氣。
3.都有新物質生成,所以都是化學反應。
4.反應物都是兩種物質,生成物都是一種物質。
[結論] 從上面的三個反應來看都是生成了一種物質。像這種由多種物質生成一種物質的反應,就叫做化合反應。
[分析] 在這些反應中,氧氣提供氧,把別的物質氧化。 [結論] 氧氣具有氧化性。
[分析] 前面的物質在氧氣中的燃燒都是比較劇烈的氧化反應,但并不是所有的氧化反應都那樣劇烈。有些氧化反應進行得很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覺,這樣的氧化叫緩慢氧化。生活中有很多緩慢氧化的例子,如動植物的呼吸、食物的腐敗、酒和醋的釀造等。緩慢氧化和燃燒的共同點:都是氧化反應,都放出熱量,但緩慢氧化不發光。 [練習]判斷下列反應是化合反應,還是氧化反應?
(1)硫+氧氣 → 二氧化硫
(2)石灰石+鹽酸 → 氯化鈣+水+二氧化碳
(3)石蠟+氧氣 → 水+二氧化碳
(4)鎂+氧氣 → 氧化鎂 (5)水+二氧化碳 → 碳酸
答案:(1)(4)(5)為化合反應,(1)(3)(4)為氧化反應。
點燃
點燃 點燃
點燃
點燃
點燃
[分析] 強調氧化反應是物質跟氧發生的反應,“氧”包括“氧氣”,但“氧”不等同于“氧氣”。隨著知識的積累,大家就能夠理解其中的含義了。
[課堂小結]本節課我們學習了氧氣的性質,了解了氧氣是一種無色、無味、不易溶于水的氣體,它可以支持燃燒,化學性質活潑。另外,我們通過具體反應的討論學習了化合反應、氧化反應等概念。 [布臵作業]
1.上冊課本P36習題 1、2、3、4
2.氧氣跟世間萬物如影隨形。下列關于氧氣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氧氣從淡藍色液體變成無色氣體發生了化學變化
B.硫在氧氣中燃燒產生淡藍色火焰,并有無色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產生 C.氧氣可用于動植物呼吸、醫療急救、火箭燃料 D.用帶火星的木條可以檢驗氧氣
3.下列反應既屬于氧化反應又屬于化合反應的是( ) A.氧化汞加熱汞+氧氣 B.紅磷+氧氣 五氧化二磷
C.氫氧化鈣+二氧化碳碳酸鈣+水 D.蠟+氧氣 二氧化碳+水
4.裝滿氧氣的集氣瓶,甲瓶瓶口朝上,乙瓶瓶口朝下,當用帶火星的木條分別迅速插入甲、乙瓶中,木條復燃,而且在甲中燃燒比乙中更旺更持久。上述實驗證明氧氣具有的性質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
答案:2.D 3.B 4.氧氣能支持燃燒;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大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