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酸,單元復習
所屬欄目:初中化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化學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十單元酸單元復習-阜康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初中化學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十單元酸單元復習-阜康
一、學情分析
教學對象為九年級學生,學生總體情況:思維比較活躍,班級紀律好,且集體榮譽感強,學校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已經5年。組內合住討論和組間競爭機制已經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熟練運用。在以前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具有以下一些知識:鹽酸與石灰石反應制取二氧化碳、活潑金屬與酸的反應、酸堿指示劑、酸堿中和反應、堿的化學性質、鹽酸、硫酸的物理性質。這些都是與酸有關的內容,因此對酸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這些知識是分散在各章節學習的,學生還不能把這些性質有機整合起來并加以應用。 二、教材分析
(一)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化學》 九年級 下冊 (二)教材所處地位:
《酸的化學性質》是在學生對一類物質化學性質的概括,而且是學生第一次概括一類物質的化學性質,對于培養學生從諸事物的個性
學情分析
教法學法分析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活動
教材分析
中概括出共性并達到認識事物的能力,使學生在增長知識的同時,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比較、歸納能力。綜合以上分析,《酸的化學性質》在教材中所處地位是非常特殊和重要的。 (三)《化學課程標準》的要求: 1、知道常見酸的主要性質和用途
2、能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對有關的置換反應進行簡單的判斷,并能解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四)重點、難點的確定 (1)重點的確定
根據《化學課程標準》的要求,酸的化學性質即酸與指示劑作用、酸與活潑金屬反應、酸與金屬氧化物反應酸堿中和反應、酸和碳酸鹽的反應作為知識載體和重點,并幫助學生整合歸納知識,形成知識網絡。 (2)難點的確定
學生在應用知識的過程中歸納鑒別物質的方法,確定反應后溶液中溶質組成的確定方法。
三教學方法分析:
1、生活問題情景的設計非常重要,既不能讓學生產生高不可攀,難以實現的心理反應,又不可太簡單,一目了然,缺少探究的魅力。 2、要求學生課下認真預學,最好能夠做到課上脫稿回答相關問題,體現“自主學習”教學策略。 3、充分發揮“小組互助”課堂教學模式的優勢,使小組內每一名同學都積極參與到發現問題、
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從而達到溫故知新、共同提高的目的,體現“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 4、本人采取口頭表揚、小組積分競賽等激勵機制。這樣,學生會保持持久的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最終達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四、教學設計思路:
《全日制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了解化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化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因此,作為化學教師,要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注重加強社會實際生活與化學教學的聯系,努力使化學教學內容社會化、生活化。日常生活中蘊含了大量的化學學科知識,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出發,將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實例,引入化學課堂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增添新鮮感,有利于化學知識的鞏固、深化和能力的培養。 基于以上思想,以真實的生活為基礎,本人設計了這節以“小強的日記”為教學主線的專題復習課,涉及了常見酸的性質綜合復習,通過精心創設的生活情景,使學生能夠利用已有知識,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溫故知新,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展示了化學學習的多樣性。 五、教學活動 (一)教學模式生活場景引入
應用酸的化學性質鑒別
酸堿中和反應后溶質確
定
方法歸納、總結收貨
歸納酸的化學性質
六、教學反思:生活中的化學——酸的化學性質復習課較好的體現了化學新課程的理念,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使學生按
環
節
4
實驗演示: 調制雞尾酒 探究2:
杯子A中的溶液是什么? 杯子B中的溶液是什么?
探究3:
在上述實驗的基礎上猜想反應后溶液中溶質的組成: 設計實驗證明反應后溶液中的溶質。
方法歸納2:
學生觀察實驗
學生交流討論。
引導學生猜想,評價
學生歸納,教師完善。
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實驗激發學生探究欲。
本實驗具有一定的難度,通過學生交流討論,培養學生自學、互助的能力。應用酸堿中和反應的原理,深化對中和反應的理解和應用。
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素養。在作
出假設、設計實驗、反思評價等方面提高學生參與科學探究的能
力。
培養學生利用是否恰好完全反應
的思路歸納確定反應后溶液中溶
質組成的方法。提高歸納能力。
環節5
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收獲? 知識方面,方法方面,情感方面。
學生交流
學生能夠體驗化學源于生活引用
于生活。
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化學學習在知識中滲透方法。
作業
在生活中尋找我們學習有關的物質,提出你想探究的問題?
照自己的認知特點對酸的知識進行了歸納整理,歸納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學生的主動性在復習課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用思維導圖提供小結,別具特色。通過學生的自主參與,零碎的知識按照不同方式搭起了骨架,有了主線,有了精髓,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在學生腦海中擴大、加深,這就使學生應用概念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得到了加強。本節課設計開放性問題,可以給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臺,本節課還十分重視知識的遷移性訓練和方法的歸納,通過解決實際生
活中與酸相關問題以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教學效果。 通過學生們的學習和交流討論,小組講解員的分類歸納,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展示了同學們很強的學習能力和表達能力、組織能力。同時擴大信息時空和知識容量,經過學生個人小結、小組討論、代表總結、老師點評、解疑答問、知識運用等環節,層層推進,不斷反復,讓每一個學生再一次反思自己的學習,引導學生認識化學在促進社會發展和調高人類生活質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完善本章知識結構,提高了學習效率。
由于本節課的容量大,教學時間會顯得比較緊張,學生一些開放式的提問,對教師答題的邏輯性、準確性有相當高的要求,這也是實施新課程對廣大化學教師專業素養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