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黃土高原
所屬欄目:初中地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六章第三節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高原_江蘇省 - 蘇州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六章第三節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高原_江蘇省 - 蘇州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分布地區,讓學生了解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了解黃土高原上黃土物質的“風成說”。
3. 讓學生理解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形地貌特征,知道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
4.讓學生認識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的自然和人為原因,
過程與方法
通過動手實驗觀察分析記錄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
情感、態度與 價值觀
通過本節內容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復雜關系。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和可持續發展觀。
2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已經有了較強的讀圖分析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求知欲突出,這些都構成本節課探究學習的有利因素。但是大部分學生的動手實驗、觀察歸納整理能力還有待提高,尤其是多因素組合分析、多角度歸納整理更是他們的弱項,這會給本節課的重、難點處理帶來一定的難度。
3重點難點
1.黃土高原“風成說”。
2.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及原因。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4.1.1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塊來學習一個特殊地形區,下面我們一塊來一段視頻《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文藝演出特別報道》。共同感受一下來自這個地形區的地方特色舞蹈安塞腰鼓。引出新課。
活動2【活動】講授新課
教師播放課件——明確黃土高原的位置。
首先大屏幕展示中國地形圖以及我國四大高原自然景觀圖,讓學生指認黃土高原,了解黃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再讓學生在地理教室后面懸掛的中國立體地形圖上找出太行山、烏鞘嶺、秦嶺、長城以及黃土高原所跨的省級行政區,并對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簡要評價。然后教師從多個視角,特別是作為文明的搖籃把黃土高原給學生簡單介紹。
承轉過渡: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至秦嶺、北抵長城。跨越了山西省、陜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省。在這片廣闊的區域內黃土的厚度一般超過100米。這么厚的黃土到底是從哪里來的?為什么別的地方沒有?請同學結合教師課件(風成說動畫)看課本第27頁活動題,分組討論,尋找答案。學生分析討論后教師通過提問來了解情況,然后幫助學生歸納總結。
關于黃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黃土是從哪里來的呢?科學家曾經提出過很多假說:有“風成說”“水成說”“風水雨相說”。其中,“風成說”得到廣泛的支持,即認為黃土物質是從中亞、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過來的。其證據是:
1.“黃土的厚度均勻”說明黃土是從上空吹來的,而不是流水沖來的。
2.“從西北向東南顆粒越來越細”說明帶來黃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東南。
3.“黃土高原黃土的礦物質成分與堆積地方的基巖的礦物種類極不相同,卻與中亞、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礦物成分相同。”說明黃土不是本地產生,有可能是從中亞、蒙古一帶而來。
4.“黃土中有隨地形起伏的多層古土壤”說明黃土不是當地巖石風化逐漸形成的,而是外來的。
承轉過渡:同學們,我們從課件中高原照片和課本插圖6.29“黃土高原景觀”中可知黃土塬、黃土峁、黃土梁、黃土川是黃土高原地區典型的地貌,特別前三種不同的類型同時也顯示了黃土地區被流水侵蝕的不同程度。
教師請地理探究小組成員介紹“黃土地貌”沙盤模型,并和在座其他同學活動指認黃土地貌。
黃土地貌為什么會這樣呢?下面我們來學習:
首先讓學生看一組水土流失資料。讀圖6.32“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進行分組討論,然后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幫助他們進行歸納總結。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質組成)、植被等。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徑流流速越快,對地面物質的沖刷侵蝕力就越強。坡面越長,匯集地表徑流量越多,沖刷力也越強。黃土丘陵區,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以上,有的達30°,坡長一般100米~200米甚至更長。每年每公頃流失25噸~100噸,甚至225噸以上。
②降雨。產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強度較大的暴雨,降雨強度超過土壤入滲強度才會產生地表徑流,造成對地表的沖刷侵蝕。黃土高原地區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劇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質組成。黃土高原幾乎為黃土所覆蓋,黃土多為風積物,土體疏松、多孔隙,垂直節理發育,干燥時較堅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蝕后易崩解,抗蝕力很低。
④植被。達到一定郁閉度的牧草植被有保護土壤不被侵蝕的作用。郁閉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強。
活動3【練習】課堂實驗
為了使學生對這個問題認識的更清,可讓學生觀看水土流失對比實驗視頻,閱讀圖6.34“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討論水土流失與地表植被的關系。在讀圖時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以下三點:①三個實驗中植被狀況差異;②燒杯內水量多少;③燒杯內沙土的情況。從而得出:植被覆蓋率越高,涵養水源的能力就越強,水土流失狀況相對就不會特別嚴重。
接著教師布置探究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實驗任務,共分6組:
課前準備:實驗器材和實驗報告記錄表按組分好
觀察小組實驗現象,做好實驗過程中實驗報告記錄,討論并找到影響水土流失的因素。
第1組實驗:同等降水條件下,植被覆蓋率不同對水土流失的影響。
第2組實驗:同等降水條件下,地形坡度對水土流失的影響。
第3組實驗:同等降水條件下,土質不同對水土流失的影響。
第4組實驗:土質、植被、地形相同的情況下,降水強度不同對水土流失的影響。
第5組實驗:同第1組實驗。
第6組實驗:同第2組實驗。
實驗后各組學生代表介紹實驗結果,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教師總結,并指出人類活動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響,引導學生歸納總結。
活動4【active.type.pj】課堂小結
教師總結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物質的來源有很多假說,其中“風成說”得到廣泛支持。因黃土多為風積物,遇水侵潤后易崩解、抗蝕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使黃土高原成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要求學生按組完成個人實驗報告,提示第二課時的主要學習任務,如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嚴重,會帶來什么后果呢?,如何治理嚴重的水土流失?等。
活動5【作業】探知黃土高原(第一課時)練習題
非選擇題一題,個人實驗報告一份(附作業文檔)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