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黃土高原
所屬欄目:初中地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中圖版初中地理七年級下冊《由安塞腰鼓看黃土高原》北京市 - 大興區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教學基本信息
課題
由安塞腰鼓看黃土高原
是否屬于
地方課程或校本課程 否 學科 地理 學段:初中
年級
初一
相關 領域 北方地區
黃土高原
教材 書名:義務教育教科書——地理(七年級下冊) 出版社: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日期: 2017年12月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 附屬實驗學校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教學要“以學生發展為本”,樹立“學生主體觀”意識,倡導學生自主探究式的學習,主動建構知識,因此在設計課程時,應從學生出發,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進行探討與學習。而地理學科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即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提升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因此應設置學生易于上手、主觀愿意學習的方式開展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版)》要求學生能夠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和現象,并由此歸納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規律。本部分內容處于中國地理的基礎部分,能夠讓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由實際聯系地理事物、地理現象,并在此基礎上培養其對地理環境的學習和理解,逐步學會感知其內在聯系。
教學背景分析
教學內容:課程標準對本節課的要求是:運用地圖說明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運用資料說明黃土高原的地理環境特征。本節選自京教版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八章《認識中國的地理區域》的第一節《北方地區》中第三部分《黃土高原》,主要內容為黃土高原的自然地理概況及環境問題。這部分內容是對本節《北方地區》的詳細展開,先認識北方地區,進而了解北方地區中的黃土高原地形區。在學習方法上能夠融會貫通,讓學生從分析北方地區環境特征的大視角遷移到局部的黃土
高原。同時,也為下一部分《華北平原》打下基礎,不僅能夠遷移學習方法,更能將兩個地形區進行對比記憶,強化對北方地區地理環境的掌握。同時,為后續學習其他三大區域及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等地形區打下了鋪墊,甚至為世界地理中不同國家的自然環境分析埋下伏筆。總的來講,此部分內容屬于初中階段“中國四大區域”的基礎組成部分,同時學生認知也是“中國地理”的重要章節。
本節的這兩部分內容逐步遞進,先了解黃土高原的自然概況,從位置和范圍認識此地形區,再分析其氣候特點、地貌特征;進而透過現象看到當前的環境問題及本質原因。內容上邏輯縝密,能夠讓學生更為深入地進行認知,但同時存在自主分析某地地理環境比較困難的特點。因此,本節課由大量資料作支撐,通過我國民俗藝術“安塞腰鼓”來激發學生興趣,讓其親自讀資料、親自提取信息,從而進一步掌握綜合分析的能力。
學生情況:學生在本節之前學過“自然環境對生活和生產的影響”及“北方地區的自然環境、農業情況”,對自然環境如何影響生活已有深刻的認識。因此,加入“安塞腰鼓”的線索,從表演的場景、衣著、頭飾到腰鼓的發源地,讓學生利用資料細節分析當地的自然環境特征。這一環節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加強其自主學習的能力。此外,針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災害問題,以安塞腰鼓表演背景的黃沙飛揚為線索,對其進行探究,并以思維導圖方式呈現,不僅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更強化學生思考的整體性。
綜上,針對本班學生思維活躍,但綜合分析能力較弱的特點,選取不同類型的資料訓練其提取信息、分析問題的能力,并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取長補短、加強團隊合作精神。
教學方式:以地圖法、探究法和講授法為主的綜合教學方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技術準備:PPT課件
教學目標
1. 能夠利用地圖找到安塞的位置,并說出黃土高原的范圍。
2. 利用資料,能夠描述出安塞地區的氣候特點,并說明氣候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 3. 利用資料,能夠分析出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方式。
4. 通過安塞腰鼓的視頻材料,感悟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學會尊重、保護并發揚我國傳統文化。通過水土流失問題的探究,逐步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地理思維。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能夠利用地圖找到安塞的位置,并說出黃土高原的范圍。
2.利用資料,能夠描述出安塞地區的氣候特點,并說明氣候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 3.利用資料,能夠分析出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方式。 教學難點:
1.利用資料,能夠描述出安塞地區的氣候特點,并說明氣候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 2.利用資料,能夠分析出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方式。
教學流程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1.新課導入:
感知安塞腰鼓
展示圖片,介紹本節課的主題,感受傳統文化——安塞腰鼓,并探究其背后的地理內容。
【介紹來歷】安塞腰鼓本是古代
軍旅中增加士氣、傳遞情報的戰
鼓,現在用來表達勝利的歡呼和豐收的喜悅。
根據圖片,思考: Q1:打鼓的背景有什么?
閱讀圖片
在圖片中搜索答案,回答問題。 A1:窯洞 A2:黃土高原
開篇引入安塞腰鼓的元素,讓學生初步感知,并巧妙過渡到黃土高原地形區。
認識安塞腰鼓,并感受傳統民俗文化。
Q2:這是哪里的典型民居?
2.自主學習: 安塞的位置和黃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圍
展示資料:安塞區及黃土高原地圖
1.復習描述位置和范圍的方法。 2.自主學習,完成學案內容。 找到安塞區位置,說出黃土高原的范圍。
閱讀地圖,在圖中找到延
安市安塞區和黃土高原。
A2:黃土高原位于長城南側,太行山西側,秦嶺北側,烏鞘嶺東側。 A3:山西省,陜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省。
強化描述某一地區
地理位置的方法, 對安塞區和黃土高原地區的位置及范圍有初步的感知。
復習省級行政區的名稱,強化記憶。
3.過渡: 感知安塞腰鼓,找到相關
特征
展示視頻:《黃土地》節選,安塞
腰鼓視頻選段。思考:
Q1:視頻中的打鼓人服飾有什么特點?
Q2:打鼓的背景環境有什么特點?
觀看視頻,總結打鼓人服飾特點(如頭巾,厚實)和背景環境情況(黃土)等
從第一部分的圖片
感知升華到視頻感知,讓學生有更深刻的感悟,并找到本節課的行文線索:服飾、背景等。
4.合作探究:打鼓人的服飾、飲食與氣候間關系
【合作探究1】打鼓人的服飾、飲食與氣候間關系 展示資料:
材料1:安塞區氣候特點 材料2:延安市氣溫曲線降水量柱狀圖
材料3:安塞區主要農作物及生長習性
讓學生結合資料,完成小組討論: Q1:根據材料一,概括并描述安塞區所在延安市的氣候特點及氣候類型。
Q2:根據視頻《黃土地》和材料一,思考打鼓人戴的白羊肚頭巾 有什么作用?
根據資料及地圖,推斷安塞區的氣候特點。將氣候
與農產品生長習性結合,分析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A1:夏季炎熱,冬季寒冷,全年干燥少雨。 A2:防風沙、遮陽、擦
汗等作用。 A3:以面食為主,主要食用溫帶作物。如冬小
麥、南瓜、酸棗、小米等。 A3:風沙大,陽光足,
需要帶頭巾。冬季寒冷,棉襖抗寒。
深入探究安塞腰鼓背后的地理知識。
從打鼓人的穿著、打鼓環境了解當地氣候特征。由《安塞腰鼓》文章節選認知當地農產品類型,聯系農產品生長習性推斷該地氣候特征。并結合已有經驗,分析二者的關系。
Q3:結合材料三,總結打鼓人的飲食及作物的共同特點。
該地土壤較干,降水較少,適合作物的生長。 并將以上兩個問題答案以知識脈絡圖形式呈現在學案中。
此環節資料較豐富,強化學生由材料中提取信息、歸納概括的能力。
5.合作探究2:打鼓背景為何黃土飛揚
【合作探究2】打鼓背景為何黃土飛揚 展示資料:
材料1:安塞腰鼓發源地及延河流域概況
材料2:模擬實驗探究影響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材料3:黃土高原的植被情況 材料4:黃土高原的土質情況
材料5:黃土高原的降雨情況 材料6:黃土高原的地貌景觀
Q1:由材料二的實驗探究,說出影響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哪些? Q2:根據材料一至材料六,思考造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和治理方法各有哪些?
Q3:根據材料六,黃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如何? 【要求】完善結構圖。
1. 觀看模擬實驗材料,歸納引起水土流失的原因。
2.思考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和治理方法。原因從自然和人為兩方面探討。從原因中反推治理方法,并結合材料6中治理后圖片進行補充。
3.由材料六看到其地貌特征:支離破碎、溝壑縱橫、千溝萬壑。
既有文字材料,又具有模擬實驗的圖片資料,讓學生分析問題更具針對性。
對于水土流失情況,模擬實驗圖片更具說服性,同時激發學生動手操作、學習地理的興趣。
滲透人地和諧的地理觀,培養學生自小保護環境的意識。
6.總結
總結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并歸納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方法,進行歸類。
補充學案,完善知識儲備。
讓學生逐步建立人地和諧的觀念,理解人與自然相互適應、相互影響。
7.情感提升
展示資料:《安塞腰鼓》節選
學生朗誦。
感受安塞腰鼓,感知民俗文化。
體會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強化保護傳統文化的精神。
8.鞏固練習 2min
完成學案練習題。
回顧本節課重點內容。 完成練習題。
回顧舊知,通過練習題強化鞏固。
板書
由安塞腰鼓看黃土高原
位置、范圍
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學生自主與小組評價:
1.學生在小組討論中做了幾次發言?
2.學生在討論黃土高原地理特征的環節擔任了組內什么分工?
3.本堂課主要運用了幾種資料?從分析文字資料和地圖的過程中,學會了什么方法和技巧? 教師評價:
1.哪個小組進行了上臺展示?展示的同學有哪些?
2.在合作探究過程中哪個小組比較活躍,組員充分參與其中? 3.學生完成學案的情況如何? 評價量規
評價標準和等級分數
優秀:8-10分 良好:6-7分 一般:0-5分
自評
小組互評 (組員姓名+分數)
優秀:能準確找到相應地圖,和文章材料中關鍵信息。掌握地圖的閱讀方法,
閱讀地圖、文字材料,提取信息
(山脈走向、地形圖) 40%
并能夠有針對性的提取出黃土高原的地理特征(位置及范圍,打鼓人穿著特點及農業分布等信息)。
良好:能準確找到相應地
圖,和文章材料中關鍵信
息。掌握地圖和資料的閱讀方法,可以提取部分出黃土高原的地理特征。
一般:能準確找到相應地圖,和文章材料中關鍵信息。但提取信息的能力較弱。
小組學習與交流
30%
優秀:提取相關信息后,能夠和小組成員主動交流學習,很好溝通并完成任務。
良好:提取信息后,與組員有一定的溝通,但主動性欠缺。
一般:沒有與組員進行溝通或交流。
優秀:能夠對組內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并重新組織,主動進行小組展示。
信息表達與小組展示
30%
良好:對組織和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較弱,認同別人的觀點,但沒有創新意見,被動小組展示。
一般:只聽取了別人的意見,沒有自己的看法,不能進行小組展示。
教師評價 學生評價
本教學設計與以往或其他教學設計相比的特點(300-500字數)
此教學設計充分從學生出發,以小組探究和自主學習的方式開展本節課程。安塞腰鼓的傳統文化囊括了黃土高原地區的民俗特征和地理環境特色,于是由此出發,讓學生探究安塞腰鼓背后的故事,找尋黃土高原的地理環境特征。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同時加強了學生閱讀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設計過程中著重此技能的強化,實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整體觀念。而演示實驗視頻的播放,讓初一年級的學生初步領略地理實驗,激發了地理學習和動手實踐操作的興趣。
在設計課程時充分考慮此班學生的特點,開展活動環節。本節課針對本班學生思維活躍、熱愛動手操作,但材料結合地理問題能力較弱的特點,選用一些資料素材,讓其親自讀圖、讀材料、及小組合作的形式予以呈現,提升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通過《安塞腰鼓》的節選朗讀來升華課堂。整堂課的內容逐步遞進,加深學生的理解與認知,強化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培養其保護環境和熱愛傳統文化的意識。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