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望天門山
所屬欄目:小學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第17課古詩三首《望天門山》湖南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部編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第17課古詩三首《望天門山》湖南省優課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
一、據形索義,識字解題
1.師:同學們好,先來認一個字。(出示甲骨文 ) 生:人。
師:你們異口同聲地說“人”。我們先來看它的下半部分“ ”,是“大”字,是一個人張開雙臂的形狀,上面是圓圓的頭。頭頂是人身體的最高處,于是字義引申指很高。古人認為最高的是什么呢?
生:(恍然大悟)天。(板書:天)
2.師:一點就通,確實是“天”字。認第二個字。(出示甲骨文)
生:門。
師:這是繁體字的“門”。左邊一扇,右邊一扇。單扇為“戶”,兩扇合為“門”。(板書:門)
3.師:這個字很形象,大家一看都知道什么字,讀—— 生:山。(板書:“山”) 師:連起來讀—— 生:天門山。
師:不像天門山,倒像是小山丘。再讀。
生:天門山
師:這才像天門山,字表意,從天門山這三個字,想象一下天門山是怎樣的?
生:天門山很高很高。
師:(笑)很高很高的山可以叫“天山”呀!為什么叫天門山呢?(師強調“門”字)
生:有兩座,一邊一座,像門一樣,又是很高很雄偉的山。 4.師:你們沒看過天門山,但從天門山這三個字中想到的,這就是漢字的魅力,既有情趣,又有意象。(出示注釋1)天門山隔江相對,就像天設的門戶,雄偉奇特。公元726年,唐代大詩人李白(板書:李白)經過天門山,留下了千古絕唱《望天門山》。(板書:望)“望”是什么意思?
生:看。
師:怎樣的“看”是望呢? 生:向遠處看。
師:“望”字的甲骨文很傳神,(出示)你們看,像一個人站在土坡上睜大眼睛抬頭向遠處看。(生看后很驚訝)讓我們帶著理解一起讀課題——
生:望天門山。
師:再讀,讀出遠看的感覺。
生:望天門山。(“望”字讀得長、重,有味道) 二、以讀求義,整體感知。
(一)“詩是歌”,讀出韻味
師:請同學們把這首詩多讀幾遍,注意讀準字音,讀清楚節奏。讀完后結合注釋、插圖,想想詩的意思。 (生自由讀詩)
師:同學們讀得很投入,有的同學還搖頭晃腦,這是讀詩的狀態。誰來讀?(一生讀全詩)
師:聲音很好聽,字音讀得準。這兩個詞,大家再讀讀:“中斷”、“至此回”。
生:中斷、至此回。
師:“至此回”中的翹舌音“至”、平舌音“此”讀得很清楚。誰再讀讀這首詩?我們注意聽他是怎么停頓的?
師:聽出來了嗎?“天門-中斷-楚江開”。它的停頓是? 生:它的停頓是二、二、三。
師:這是一首寫景詩,是遠“望”而來的景觀,所以要讀得慢一點,讀出遼遠的感覺。
(老師范讀全詩,學生模仿讀準詩的節奏,學生漸漸讀出詩的韻味)
師:所謂詩歌詩歌。唱歌有重唱,詩歌咱們就來個疊讀。你們讀“天門-中斷-楚江—開—”,老師重復讀最后三個字“楚江—開——”,我們一起來試一試。(師生合作讀)
師:換一下,老師讀一句,你們依老師的節奏重復最后三個字——(師生合作,最后一句重復)
(二)“詩是畫”,賞景品“色”
師:詩可以當歌唱,也可以當畫賞。《望天門山》一句一景,且是連環畫。每一句詩都有什么景呢?請大家快速默讀這首詩,找一找,用筆圈畫出來。
生:天門山、楚江、孤帆、太陽。 (板:景)
天門、青山,寫的都是天門山,楚江、碧水寫的都是楚江。前面三句從不同視角反復寫了天門山、楚江。最后一句寫了遠處的孤帆、日。
師:前面我們了解了天門山,有誰知道“楚江”? 生:就是長江。
師:你是從哪得來的答案?
師:看來,課后的注釋和重要,他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詩意。(出示注釋2:楚江:即長江。古代長江中游地帶屬楚國,所以叫楚江。)
師:現在我們一起和李白行舟江中來欣賞這幅由“山”“水”“帆”“日”組成的圖畫。這水是什么顏色?
生:碧色。
師:仔細看這個“碧”字(此字放大),你是如何記住這個字的?
師:這是個會意字, 左上的“王”指的就是“玉”石,“碧”的本義是青綠色像玉一樣的石頭。這份“綠”,玲瓏剔透、明亮耀眼,難怪詩人們對“碧”字情有獨鐘。你看,賀知章筆下垂柳
的色彩是“碧”,讀——
生: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師:楊萬里筆下蓮葉的色彩是“碧”,讀—— 生: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師:李白筆下楚江水的色彩也是“碧”,讀—— 生: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師:再看,這山是什么色彩? 生:青色。
師:孤帆是——(生:白色) 師:日是——(生:紅色)
這分明就是一幅色彩斑斕的山水畫呀! 三、細細品讀,入情入境。
(一)人山相望——山是山,水是水 1.學習第一、二句。
【據形索義品味動詞“斷、開、回”】
師:古人作詩,常常“ 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讓我們好好品味詩中這些動詞,深入體會天門山的美。
師:我們先來品品“中斷”,什么意思? 生:從中間斷開。
師:展開你的想象,天門山是怎么斷開的? 生:天門山好像是被斧頭砍開的。 生:浩浩蕩蕩的楚江水把它沖開了。
師:“好像”一詞用得好,哪有這么大的斧頭,誰又有這么大的力氣呢?但你的想象很好地體現了天門山山勢的險峻陡峭。也完全詮釋了“斷”的本義。
師:看“斷”(斷)字的繁體字。(講解繁體“斷”)左偏旁是用“刀”割斷兩束“絲”之意,右偏旁“斤”是一把斧頭,“斷”字表示有力地砍斷。
師:“斷”是我們今天要學的一個生字,我們來觀察它在田字格的寫法。寫的時候要注意什么呢?(提醒:一看寬窄;二看高低;三看關鍵筆畫。)
生回答。
師范寫,生練習寫,師巡視,提醒坐姿。提醒書寫要求(一看、二寫、三對照)
師:我們再看這個“開”字,(解析繁體“開”的字理)下部的“廾”是兩只手。一雙手把門閂拉開,門就開了。如果說天門山就是這扇門,誰有這樣一雙能推開天門山的大手呢?
生:楚江。
師:明明就是隔江相對的兩座靜止的山,是大自然形成的,李白卻大膽地想象成被楚江水撞開的、劈開的。這樣的力量、這樣的氣勢誰來讀?
生:天門中斷楚江開。(讀的氣勢不夠)
師:這天門山“斷開”了嗎?洶涌的江水奮力地沖向天門山,隨著震耳欲聾的巨響,天門山終于被分成了兩半,成了了不起的奇
觀。誰再加上動作讀一讀?生:天門中斷楚江開。(強調了“斷”,“開”字讀得短,沒有突出)
師:這楚江是利斧啊,“開”的力度還不夠。男同學,你們來!
男生讀。(很有氣勢) 師:全班,一起來—— (全班齊讀,讀出了氣勢)
師:李白坐在船上又看到了這樣的景象……讀:碧水東流至此回。接著我們來品品這個“回”字,是個象形字,(點擊“回”字放大)像一個旋轉的旋渦,老師選出字典中的三種意思,誰來讀一讀?
生:1.回旋。2.回轉,改變方向。3.返回。 師:你們認為應該選哪種意思?說說理由。 生:回轉,改變方向。
師:天門山硬生生地讓洶涌浩蕩的長江水改變了方向,你認為天門山怎么樣?
師:這樣的氣勢、力量誰又來讀? 生:碧水東流至此回。
師:水是浩蕩的長江水,山是險峻的天門山,山水在暗暗較量,讀好這個“回”字——
生:碧水東流至此回(強調了“回”字)
師:水沖山開,山阻水回,山水互相作用,形成了這樣的壯景——
生: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2.學習三、四句。
師:真好。李白順流而下,這船離青山近了,他又望見了…… 生:兩岸青山相對出(指三學生讀) 【創設情境理解“相對”】
師:什么叫“相對”?這是一條楚江,(指兩豎排的學生)如果這是岸邊的一座青山,與它相對的青山是哪座? (生指相對坐的學生)
師:這是岸邊的一座青山,與它相對的又是哪一座?與這座相對的?與這座相對的?
(生一一指出)
師:這兩兩相對的山就像一扇扇——(門)。 【揣摩品味理解動詞“出”】
師:孩子們,問題來了,你瞧!(指兩豎排的學生)這不明明是相對“立”在這兒嗎?李白為什么說相對“出”呢?
師:你想想車在路上開,車前方的樹和景給你怎么樣的感覺?同學討論討論。
生:樹離我越來越近,最后跑到我身后去了。 生:樹好像來迎接我了。
師:是呀,李白坐在前行的小舟上,這天門山也似乎走出家門來迎接他,這就是——
生:相對出。
師:對啊!一個“出”字,(用得出神入化)展現了移步易景“人在畫中游”的美好情境。
李白的小船在青山間穿行,他抬頭向遠處望,啊!眼前一片開闊,印入他眼簾的是:讀-----
生:孤帆一片日邊來
師:“日邊”指的是什么地方?
師:醒目的白帆從遼遠的天邊而來,向著詩人漸行漸近,漸行漸近。青山出迎,孤帆來就,讓我們合作著讀一讀——
師:相對出 生:日邊來 師:相對出(漸慢)
生:日邊來(隨著老師的節奏漸慢) (二)人山相融——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人山對話理解“情”】
師:漸漸地,詩人李白已經陶醉在山水中,這就是人山相融的境界。如果你就是李白,看到眼前色彩明麗、流動而出的勝景,你的心情是怎樣的?
生:激動。 生:很驚喜。
師:李白這么愉快僅僅是因為山水嗎?那又是因為什么呢?老師給你們講個故事。
師:他覺得實現理想,指日可待,這樣的心情怎么表達呢?
這時,正好借眼前的山水來抒發,這就是借景抒情,(板:情),此時你就是馬上要被舉薦的李白,帶著你的欣喜、帶著你的快樂讀——
生: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5.師:可是,事與愿違,后來李白有機會在皇帝身邊工作了近兩年,但并沒有被重用,皇帝找了個理由把它攆出了長安。你覺得這時他的心情是怎樣的嗎? 生:異常苦悶。
生:傷心。 生:難過。
師:于是,他在《行路難》里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課件出示: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師:情不同,景不同。同樣寫山水,心情苦悶時,他想渡過黃河河流被冰堵滿了,渡不了呀;要登太行山,山路被大雪覆蓋了,他登不了呀。這兩組同學來讀,讀出他的苦悶—— 生: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出示兩首詩的對比)
師:同樣寫山水,心情愉快時,楚江敞開胸懷,青山相對出迎,這兩組同學讀——
生:天門中斷楚江開 兩岸青山相對出
師:“一切景語皆情語。”只有心情無比欣喜的李白,眼中的楚江、青山才會如此多情,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感受再讀《望天
門山》。
生: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三)人山相悅——山還是山,水還是水
師:一千多年過去了,(課件: 天門山) “天”“門”“山”的古字,也已經嵌入到古詩《望天門山》的靈魂中,與古詩一起賦予山水更多的靈性。今天的游客來到這,都會想起這首詩,情不自禁地吟誦——
(生配樂誦讀)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師:一千多年過去了,如今的天門山,還是那樣險峻,它不僅僅是名山,它還是文化。文化在傳承,如今來天門山游玩的孩子們還會動情地唱起這首歌。
(播放古詩新唱歌曲《望天門山》,學生欣賞音樂,在歡快的樂曲聲中加深對詩歌的理解,獲得愉悅的體驗。)
師:今天就讓這些字、這座山、這首詩,這支歌在我們的心頭蕩漾。下課。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