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古詩三首,望天門山
所屬欄目:小學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17課古詩三首《望天門山》安徽省 - 亳州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17課古詩三首《望天門山》安徽省 - 亳州
望天門山
【課時目標】
1.會寫“斷、楚”等5個生字,正確讀寫詩句中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理解詞義句意,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讀懂詞句意思,理解詩歌內容,體會思想感情。
3.獨立思考與小組合作相結合,理解詩意,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文。
4.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希沃白板 【教學過程】
一、了解詩人及寫作背景、揭示課題。
1.在以前的學習和閱讀中,同學們一定積累了很多古詩。現在,我們來背誦古詩,好不好?學生自愿背誦李白的古詩。(3首)
2.大家對大詩人李白的了解有多少呢?誰來說一下。(出示課件)李白(701-762),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他一生寫了大量歌頌祖國河山,揭露社會黑暗和蔑視權貴的詩歌,現存近萬首詩,他的詩以磅礴雄偉的氣勢、熾烈奔放的情感、豐富奇麗的想象、大膽驚人的夸張、清新自然的語言,創造出了瑰麗多彩的藝術形象,達到了“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效果,被稱為“詩仙”。
師:大家說的非常好,李白不但愛喝酒,也愛游歷名山大川,他曾經到過我們安徽的天門山,被天門山雄奇秀麗的景色所吸引,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望天門山》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詩。(板書:《望天門山》(齊讀)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設計意圖:運用多媒體課件介紹作者
李白,有效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1.剛才讓老師領略了你們扎實的語文基本功,現在再 去過難關,有信心嗎?(課件出示3)
望天門山 唐·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2.大家喜歡這首詩嗎?那就趕快自己讀一讀吧,注意讀準字音,待會兒老師檢查,看誰讀得好。
3.你們剛才的表現也激起了老師的表現欲,我也要讀一讀。(師范讀)現在你們是否也想讀?你覺得我哪里讀得不錯,欣賞我的,你可以學習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獨到的見解,你就讀出你自己的感覺。
4.指名讀,大家注意聽他字音讀準了沒有。指名點評。 (課件出示4:生字) duàn chǔ zhì ɡū fān 斷 楚 至 孤 帆
(1)注意讀準翹舌音“楚、至”,前鼻音“斷、帆”。 (2)識記生字:
你是如何識記這些生字的?
換一換:“繼”換掉“纟”,加上“斤”,就是“斷”;“定”換掉“宀”,加上“林”,就是“楚”;“狐”把“犭”換成“子”,就是“孤”。 減一減、:到—至,變成“至”。 加一加:“巾+凡=帆”。
5.男生來讀讀。女生來讀讀。全班一起讀。
6.有人說: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如果說這首詩就是一幅畫,那畫里都畫了些什么呢?再去讀讀、找找、畫畫。 7.學生發言,教師小結。
(課件出示5)天門、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三、小組合作,再讀學習。
1.為了把課文讀得更好,老師建議大家再來讀課文。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多種方法識記生字,體現部編版教材
多元識字的理念。這是體現學生學習的
主體性,主動性和自
可以對照注釋和查閱的資料來理解詩句的意思。理解了詩意后,再來讀課文,相信大家會讀得更出色。
2.(課件出示6、7)
(1)天門山:位于安徽省和縣與蕪湖市長江兩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東梁山(古代又稱博望山)。兩山隔江對峙,形同天設的門戶,天門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記云:“兩山石狀曉巖,東西相向,橫夾大江,對峙如門。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東梁山,總謂之天門山。”
(2)中斷:江水從中間隔斷兩山。
(3)楚江:即長江。因為古代長江中游地帶屬楚國,所以叫楚江。
(4)開:劈開,斷開。
(5)至此:意為東流的江水在這轉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轉。指這一段江水由于地勢險峻方向有所改變,并更加洶涌。
(6)兩岸青山:分別指東梁山和西梁山。 (7)出:突出,出現。 (8)日邊:天邊。
(9)日邊來:指孤舟從天水相接處的遠方駛來,遠遠望去,仿佛來自日邊。
3.個人自學開始。 4.小組交流學習收獲。 四、合作探究,品讀詩句。 (一)學習前兩句詩。
1.(課件出示8)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有關圖片)
2.指名讀一讀前兩句。
3.引導想象:楚江即長江,古代長江中游地帶屬楚國,所以叫楚江。流經古代楚國的這一段叫楚江,終點在天門山,天門山以東是吳國,流經吳國的長江段,叫吳江。天
覺性,可以提高自學能力。】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結合課文注釋,理解古詩中字詞的意
思。增強理解詞語的能力。】門山高、俊秀、險,詩人寫到天門山猶如被江水沖擊而隔斷似的。
4.(1)指導學生觀看水流撞擊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洶涌的波濤的情景。“碧水東流——至此回”,師一邊讀一邊用動作演示。
(2)指名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這種情景。
(3)從這兩句我們可以體會出江水怎么樣?(水勢湍急、激蕩回旋)
5.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來讀? (1)指名讀,生點評優點或缺點
(2)教師范讀,學生聽老師讀,注意哪里有停頓,哪些詞是重讀的。
(3)學生練習,再指名讀。 (4)女生讀、男生讀、齊讀。 (二)學習后兩句詩。
1.談話過渡:這么壯美的景色,詩人是在什么地方看
到的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詩人是在船上看到的:兩岸青山------相對出)
2.(課件出示9)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相關圖片)
3.學生觀察,暢談感受。(指示學生看順流而下的小船,站在船頭的詩人。)
4.全班交流,教師小結:詩人用詞多么精妙啊,一個“出”字把山給寫活了。
5.這青山仿佛是要出來迎接自己一樣,詩人的心情怎樣呢?(高興、激動、自豪)
6.指導朗讀:李白在高大的天門山面前,絲毫沒有感到自己的渺小,自己雖從遙遠的天邊來,卻有這青山專程相迎,這又是多么豪邁呀!讓我們齊讀后兩句。 (三)再讀悟情。
1.請同學們帶著自己的體會和感受再把詩讀一讀,看
看詩中都描繪了哪些色彩鮮明的景物?(課件出示10)(青山 碧水 白帆 紅日)
(板書:青山 碧水 白帆 紅日)
2.同學們都有一雙慧眼,你們看,青的山、綠的水、白白的帆、紅紅的太陽,構成了一幅多么精美的圖畫呀!真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3.作者在詩中還用了六個動詞,使得山水景物呈現出躍躍欲出的動態,描繪了天門山一帶的雄奇闊遠。同學們
再讀讀古詩,看作者用了哪六個動詞?(斷、開、流、回、出、來)(板書:斷 開 流 回 出 來)
4.同學們,詩歌感動人心的藝術魅力不僅在于寫景如畫,更在于借景抒情,這首詩抒發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呢?(熱愛祖國大好河山)
5.請同學們帶著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滿腔的愛一起朗誦。
五、合作朗讀,升華情感。
1.談話引讀:浩浩的長江水啊,咆哮著奔騰向前,像一頭猛獸一樣撞開了天門山,洶涌澎湃的江水撞擊在巖石上,形成了巨大的回旋。(男生齊誦: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2.談話接讀:一只輕快的小帆船從遠處的紅日之下順流而來,它越駛越近,巨人一樣挺立的天門山也越來越清晰地撲進我的眼簾。(女生齊誦: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3.眼前壯麗的山河不禁激發了詩人報效祖國、建攻立業的雄心壯志。他滿懷希望,滿懷激情地吟誦著——(指名讀詩)
4.想象一下,此時的你也和詩人一起站在順流而下的小船上,眼前的景色怎不讓你激動,你也情不自禁地吟誦著——(生齊誦: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設計意圖:結合課文插圖,根據對詞語的理解,展開想象,理解詩句。訓練學生理解和欣賞詩句的
能力。】
五、感情朗讀,指導背誦。
1.同學們,這么好的一首詩,你們想不想背下來?試試看。(學生配樂感情朗誦。)
2.誰愿意上前面背給大家聽?(指名配樂朗誦。)
3.我相信同學們都能背下來。請同學們站起來,面向聽課的老師,讓我們用激情的朗誦表達出詩中的情。
4.全班一起朗誦。(配樂) 六、總結拓展,積累運用。
同學們,我們祖國的江山真是美如畫,大詩人李白把
看到的景物寫成了詩,那我們可不可以把所讀的詩畫成畫。同學們,拿起你手中的筆,試著把它畫出來吧!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愛寫字的興趣,教會學生正確的寫字方法。為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打下基礎。】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