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1000以內,數的認識
所屬欄目:小學數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北京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1000以內數的認識》北京市 - 順義區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教學基本信息
課題 《1000以內數的認識》
學科 數學 學段 第一學段 年級 二年級
相關領域 數與代數
教材 書名:數學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年 10 月
1.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1000以內數的認識屬于數與代數領域,數的認識范疇。對于這一內容的學習,《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要在現實情境中理解萬以內數的意義;能說出各數位的名稱,理解各數位上的數字表示的意義。
另外數學課程中還應當培養學生的數感。而數感是從生動有趣的數學活動開始建立的。 無論是理解數的意義,還是培養數感,都需要建立在豐富多樣的活動之上。所以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數學活動經驗。
2.教學背景分析
《1000以內數的認識》屬于數與代數領域,數的認識范疇。而數的認識又分為數的意義、數的表示、數的關系及數的應用四方面。本節課主要是理解數的意義。
一、教材分析
(1)縱向分析,把握知識脈絡。
一上:10以內數的認識和大小比較
20以內數的認識和大小比較 一下:百以內數的認識和大小比較 二下:萬以內數的認識 四上:認識更大的數
2
這是一個逐層遞進、深化認識自然數的過程,可見,《萬以內數的認識》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2)橫向對比,取各版本精華。
北師大版:教材首先通過生活實例,充分感受大數的存在,從而體會學習大數的必要性。然后在數正方體的活動中,引出10個一百是一千。借助計數單位的直觀模型,認識 “10個一千是一萬”,并通過具體情境,對一千、一萬有具體感受,抽象出數位順序表。
北京版:教材也是從生活實例引入,借助小正方體模型從999在添上一個是一千的角度,完成數學建模的過程。在通過計數器理解10個一百是一千。之后就是對萬的認識及抽象數位順序表。
人教版:教材從體育場能做多少人的猜測引入,然后利用小方塊模型從10個一百是一千的角度完成數學建模的過程。之后安排學生以博計數器的形式,嘗試用不同的計數單位數數,突破“拐彎數”容易錯的難點。
各版本教材都充分的利用了小方塊,安排學生經歷計數單位千的建模過程。用直觀模型感受抽象的數的大小。
(3)我的思考:
1.如何讓構建計數單位“千”的過程更直觀形象? 2. 如何建立計數器與直觀模型間的聯系? 3.如何將現實生活與數的認識融合到一起?
二、學情分析
調研對象:二年級(2)班的39名同學。 第一次調研
調研題目1: 請你估一估。(150個小正方體)
有( )個小正方體。
調研目的: 調查學生對100以內數的認知情況。 調研結果:
120-160 其他
3
8人
31人
結果分析: 從數據上可以看出,學生不能準確的估計出較大的數量。
調研題目2: 請你數一數有( )個小正方體。
調研目的: 觀察學生如何數,數的方法,是否有以群計數的意識。
調研結果:
一個一個地數 十個十個地數 其他數法 18人 16人 5人 12人(數對)
6人(數錯)
9人(數對)
7人(數錯)
2人(數對)
3人(數
錯)
結果分析: 41%的學生沒有數對,54%學生有以群計數的意識,更有12%的學生有了需要更大的計數單位的需求,雖然46%的學生是一個一個的數的,但是這些同學就沒有以群計數的意識了嗎?
第二次調研
調研對象:上題中一個一個地數的18人。 調研題目3:
請你數出124根小棒。(小棒有單根的,也有十根一捆的。) 調研目的: 觀察學生如何數,數的方法,是否有以群計數的意識。 調研結果: 一個、一個地數 十個、十個地數 3人
15人
結果分析: 從調研結果中發現,學生能夠正確數數,83.3%的學生有以群計數的意識。
綜合分析
4
大多數學生有以群計數的基礎,但接觸大數機會不多,經驗不豐富,缺乏感性經驗的支撐,感知大數的大小方面有一定的困難。
我的思考:
1. 如何豐富學生對大數的感性認識,培養數感。 2. 如何積累估數的經驗及方法。
3.教學目標(含重、難點)
教學目標:
1.認識計數單位“千”,知道10個一百是一千,初步理解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十進制關系。
2.通過拼、擺小正方體的操作,經歷計數單位“千”的建模過程,積累活動經驗,培養數感。 3.合作完成數一千小正方體的挑戰,感受數在生活中的價值。
教學重點:認識計數單位“千”;體會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十進關系。 教學難點:接近整百、整千的拐彎處如何數。
4.教學過程與教學資源設計(可附教學流程圖)
【教學過程】
一、問題導入
師:這是積木社團新買來的小正方體,他們想知道一共有多少塊?你有沒有什么好辦法?
預設:數一數、算一算 師:你打算怎么數?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挑戰的欲望,喚起利用數數解決問題的經驗。
二、探究新知
活動一:拼、數小正方體
1.小組合作,自主構建計數單位“十”的模型。 (1)自主探究,一共有多少塊小正方體? 活動提示:
1.拼一拼、數一數 2.在托盤上擺一擺
要求:讓人一眼就能看出你們組是幾個幾個數的? 和你們組一共有多少個小正方體? 經驗分享:站到籃子旁邊,小手一把拿3、4個,拼好后再去拿,會更快呦!
5
(2)匯報交流
預設1:5個5個的數。(5個小正方體拼在一起) 預設2:10個10個的數。(10個小正方體拼成一條)
(3)小組評價
哪種方法能讓人一眼看出一共有多少? 那種方法更快
【設計意圖:喚起學生以群計數的知識儲備,感受10個10個數的優越性;經歷10個一變成1個十的過程,體會個位與十位間的十進關系!
2.順承遷移,成功構建計數單位“百”的模型。
數:10個10個的數,數到10個十自然過渡到一百。(結合課件)
拼:10條拼成一個面表示一個百。
【設計意圖:經歷以10為計數單位數數的過程,產生對計數單位百的需求;經歷10個十變成一百的過程,體會十位與百位間的十進關系!
3.小結提升
師:剛剛,我們將10個小正方體拼成一條,創造了一個十。又將10拼成了一個面,創造了一個百。有了十和百的幫助,今后我們在數數的時候一百一百的數、十個十個的數,真是太方便了。
【設計意圖:回顧計數單位產生的過程;體會相鄰計數單位間的十進關系;感受計數單位的意義與價值。】
活動二:整理小正方體
1.整理、收集、統計所有小正方體。
整理:按10個拼成一條,100個拼成一面,單個的單獨放置的要求整理小組內的小方塊。 【設計意圖:在操作中再次感受相鄰計數單位間的十進關系。】
收集:將整理好的小方塊分別放置在標有“個位”和“百位”的托盤內。
(為了便于操作演示,需先換成不會散開的模型)
【設計意圖:培養分類意識;感受計數單位與數位間的關系!
統計:按不同的計數單位,分別數一數。(一共9個百9個十9個一是999)
【設計意圖:數形結合,邊操作邊數。積累用不同計數單位數數的經驗。感受計數單位的意義與價值。】
2.999塊再加上1塊 獨立思考 同桌交流
選代表一邊操作一邊表達 預設:個位上9塊加1塊滿十了,要變成一個十,十位上9個十,在加上剛剛拼出的一個十,
6
十位上也滿十了,要變成一個百。百位上9個百加上剛剛的1個百也滿十了,需要變成一個千。
再找一名學生,結合課件說一說999加1變成1000的過程。 小結:10個百是一千,999加1也是1000.
【設計意圖:經歷999加1變成1000的過程,感受接近1000的數是如何拐彎的。多角度構建計數單位“千”。】
活動三:撥、畫計數器
1.溝通遷移---從小正方體遷移到計數器。
2. 在計數器上撥999+1變成1000的過程
師質疑:你們怎么就用了一顆小珠子就表示了我那么多的小棒,那么多的小正方體。
小結:千位上的1個珠子就可以表示1000個小正方體,這種計數方法,真是太神奇了!孩子們,你們知道嗎?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是我們中國人最先發明了這種計數的方法。它被稱為“最妙的發明之一”。
【設計意圖:溝通小正方體與計數器之間的聯系,認識千的角度從在具體數量中理解,遷移到在位值制中去理解!
3.學習單上找千位的位置。
箱子和計數器上都有字,我們能順利找到千的位置。如果沒有字的提示,在學習單的直線上,你能給“個”、“十”、“百”、“千”排排隊嗎?
【設計意圖:理清計數單位間的前后順序,抽象出數位順序表。】
小結:無論是在紙、黑板還是其他地方,右手邊第一個位置都是“個”的位置(板書個位),右手邊第二個位置都是“十”的位置(板書十位),右手邊第三個位置都是“百”的位置(板書百位),右手邊第四個位置都是“千”的位置(板書千位)
【設計意圖:理解千位、百位、十位、個位之間的位置關系,感受數位順序表的價值! 4.調皮的小珠子
師:這些計數單位找到位置后,迎來了一個小客人。 小珠子落在千位上,表示多少?
小珠子落在百位上,表示多少? 小珠子落在十位上,表示多少? 小珠子落在個位上,表示多少?
7
師:都是這個小珠子,怎么表示的數卻不一樣呢? 小結:原來是位置賦予了小珠子不同的大小,在千位時就表示1個千,在百位時就表示1個百,在十位時就表示1個十,在個位時就表示1個一。位置與數結合在一起,真的要為我們的祖先點贊。
【設計意圖:感知同樣是1在不同的數位上表示的大小是不一樣的,體會位值制的價值! 5.小結點題
今天,我們通過數小正方體、撥計數器對1000以內的數進行了探索與回顧(板書1000以內數的認識)知道10個 百就是一千,999加1也是1000.
三、聯系生活
1.數軸中的1000該該排在什么位置?
2.1000根小棒捆成一捆,有多粗?
【設計意圖:運用100與1000的關系解決問題。】
2.說說生活中,你還在那些地方見到過1000. 預設(1)1000粒黃豆平鋪在地上有多大?
(2)1000張紙有多厚? (3)1000元錢有多少? (4)1000米有多遠? (5)1000人有多少?
小結:數學還真的是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呢,看來今后
我們更要好好學習數學了。
【設計意圖:豐富學生對大數的感性認識;積累估數的經驗及方法;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
緊密聯系!
8
5.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有多少個小正方體?
1. (109+1=110) 2.(199+1=200) 3.(999+1=1000)
6.教學設計特色說明與教學反思(300-500字)
1000對于很多學生來說是“熟悉的陌生人”,很多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見到,甚至是用到過。但卻少有對1000大小的感知經驗,不清楚1000的意義。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學習此課,我努力做到以下兩點。
一、借助多種模型,由直觀到抽象,幫助學生理解數的意義。
鑒于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學生在認數的過程中離不開直觀的模型,“形”作為學生學習的載體,能將抽象的數學形象化,幫助學生感知1000的意義。
本節課中,給學生提供了充分操作的空間。讓他們能經歷了計數單位“千”的建模過程,直觀的感受了1000的大小,理解了100的意義。計數器的引入有效的將數與位置結合到一起,感受位值制的意義與價值。生活模型的引入豐厚了學生對1000的認知。
二、讓學生經歷用計數單位數數的過程
數來源于數,學生認數離不開數的過程。本節課中安排學生經歷三個層次的數。首先是自由數,既可以1個1個的數,也可以幾個幾個的數。第二層次是以十位計數單位的數,第三次是個、十、百三個計數單位一同應用數數。這些數數的過程體現了十進制的意義,深化了學生對數的理解。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