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辛棄疾詞兩首,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高中必修四第六課辛棄疾詞兩首《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黑龍江省級優課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人教版高中必修四第六課辛棄疾詞兩首《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黑龍江省級優課
辛詞中的豪放之情與婉約之致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教學設計
【學情分析】
⒈ 高中階段學生剛剛接觸宋詞,對豪放和婉約詞風缺少深入地認識,對詞風理解膚淺。通 過此課讓學生學會鑒賞宋詞中婉約詞與豪放詞的不同以及豪放詞與豪放詞的不同,加深對宋詞的理解和把握。
⒉ 學生能把握辛棄疾的報國無門和壯志未酬之意,但不能夠深入理解辛棄疾愛國情懷和無悔之志,需要結合古代詩歌加以引導,了解辛棄疾的正面志意。
⒊ 進入高中一年,對手法理解的也不深入,只能簡單辨認手法并大略地說明作用,不能夠真正從文本入手,品味手法的豐富內涵和作用。本課旨在讓學生深入理解用典中的含蓄蘊藉的婉約的情致表達。
⒋ 語文的學習主要在于文字,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把握能力和理解能力稍顯欠缺,他們能夠大致體會主要內容,卻不能透過文字明確內在的具體情意,對情感的把握不全面也不深刻。通過本課想讓學生進一步體會透過文字和標點感受文字之美、語文之美。 【教學目標】
⒈ 理解詞中所用典故的含義,感受辛詞婉約的語言表達。 ⒉ 鑒賞這首詞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詞人的愛國志向。 【教學重點】
⒈ 鑒賞作者慷慨豪放的語言風格以及所呈現的愛國情致。 ⒉ 把握用典的作用,深入了解辛詞豪放中含蓄蘊藉的語言特色。 【教學難點】
⒈ 鑒賞辛棄疾詞中典故含蓄蘊藉的作用,體會豪放詞中的婉約之致。 ⒉ 進一步深入體會辛詞的愛國思想和無悔的志向,了解辛棄疾的理想與志向。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背景導入,點明主題。
我們知道詞原來就只是在歌筵酒席間交給歌妓酒女去傳唱的曲子,因此,王國維就曾說,詞的特質是以“要眇宜修”為美的。從蘇東坡開始,人稱其“一洗綺羅香澤之態”,而辛棄疾的詞更是被稱為在“剪紅刻翠之外,別樹一幟”。“紅”“翠”就代表那些女性化的描寫和
形容,“剪”“刻”就是細膩的描寫。這就說明他擺脫了當時的詞風,那么他借詞表達了怎樣的情懷呢?這種情懷又是怎樣表達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辛棄疾,領略其詞中豪放而又婉約的獨特情致。 二、作者簡介,知人論世
之前已經讓大家回去預習,我們來談一談辛棄疾,可以從大家比較熟悉的詞作、他的名字、他的經歷來思考,完成人物的檢索。 三、傾情誦讀,整體感知 ⒈自由朗讀(要求學生正確注音)
⒉聽讀 (要求注意停頓、語氣和情感的把握并正音) ⒊抽讀 (要求學生充滿感情的朗讀)
朗讀指導:詩歌最重要的是吟誦,通過朗讀來把握作者的情感,這也是語言學習的基礎。所以,要讀出“千里清秋”的遼遠空闊,讀出“落日樓頭”的孤寂悲涼,更要讀出“欄桿拍遍”的苦悶悲憤。
⒋譯讀 (學生結合課下注釋,理解詩詞意思)
出色的朗讀往往是建立在正確的理解的基礎上的。要求學生結合課本注釋,邊讀邊理解詞的內容。并把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劃出來,可以和旁邊的同學討論解決,也可以和老師探討。 ⒌質疑 (師生共同解決疑難問題) 四、研習全詞,體會情感
結合注釋讀過辛棄疾的這首詞,相信大家一定讀懂了一些東西,心里涌動著太多的 感動和感慨讓我們一起深入詞人內心最深處,去觸摸他的情感脈搏吧。 思考一:作者在賞心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上闋:登臨所見所感(側重寫景)
看到的景:
楚天 江水 山景 落日 斷鴻 下闋:登臨所想 (側重抒情 )
想到的人:
張瀚(季鷹) 許汜 劉備 桓溫 思考二:全文的詞眼是什么(或者與題目相照應)?
明確:無人會,登臨意。正如岳飛所寫《小重山》里的“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思考三:作者是怎樣表達“登臨意”的,表達了什么樣的“登臨意”?試加以概括。
明確:引導學生從景物描寫(借景抒情)、動作描寫以及運用典故等方法表達“登臨意”。具體內容由各個小組合作探究,逐一分析。
(一)“一切景語皆情語”這些景物描寫牽動了作者怎樣的心緒?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表現了一種空寂、蒼涼之感;
“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化用韓愈和皮日休的詩,表現了遠山的秀麗。景色算上美景,仿佛獻上愁恨,引起詞人的憂愁和憤恨。那么詞人的愁恨為何,又何因而至? 詞中沒有正面交代,但結合登臨時地情景,可以意會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線,效力無由;南望則山河雖好,無奈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江山淪陷的沉痛;
“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三句,雖然寫景,但仍喻情。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國勢衰頹。“斷鴻”,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二)“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兩句,是通過動作來表達情意。有哪些動作呢?(板書:看、拍)
第一個動作是“把吳鉤看了”李賀《南園》詩中就有“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的句子。“吳鉤”,本應在戰場上殺敵,但現在卻閑置身旁,只作賞玩,無用武之處,這就把作者雖有沙場立功的雄心壯志,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也烘托出來了。
第二個動作“欄干拍遍”。據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記載,一個“與世相齟齬”的劉孟節,他常常憑欄靜立,懷想世事,吁唏獨語,或以手拍欄干。曾經作詩說:“讀書誤我四十年,幾回醉把欄干拍”。用在這里,就把作者雄心壯志無處施展的急切悲憤的情態宛然顯現在讀者面前。內涵深厚,耐人尋味。由此,抒發自己報國無路、壯志難酬的悲憤。 (三)上片寫景抒情,下片則是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層意思:
分析一:與詞的上片相比,詞的下片描寫對象變成了歷史人物,詞人表達怎樣的情感呢? 需要引導學生關注,對于作者情感的把握,不是僅僅了解典故而已,還要把握作者的措辭,要從文字中把握作者的情感態度。
①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這里,辛棄疾雖然那張翰自比卻是反其意而用之,表明自己不想歸隱的決心。
②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講的是劉備評價陳登對許汜態度,借以表達作者為國為民的志向。
③“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是第三層意思。委婉地表達了時光虛度和報國無門的憤懣無奈。“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用《史記》中信陵君的故事作為結語,自傷抱負不能實現,又嘆世無知己,得不到同情與慰藉。寫出了英雄失意的孤獨與痛苦。 分析二:那么,除了把握文字,我們還要抓住標點,來體味作者情感,這也是閱讀語文的關鍵和必備的能力。
分析探究句式特點:疑問句——陳述句——感嘆句,從疑問中表達自己不想歸隱的想法,又通過陳述句表達不為一己私利為國為民的志向,還通過感嘆句表達了對時光流逝卻報國無門的憤懣和無奈。隨著句式的變化,情感也逐漸加深。
總結:可以看出表達了作者江山淪陷愁恨、故鄉的思念、壯志難酬悲憤、缺少知音感慨、對歸隱的不屑、為謀取私利的鄙棄、時光流逝的感慨、國家前途的憂愁。總之,作者深沉地表達了對國家的熱愛和報國無門的苦悶。 五、咀嚼涵詠,體味豪放
分析到此,你覺得辛詞中的豪放體現在哪些方面?
作者的景物描寫有一種蒼涼壯闊的豪放;作者的動作描寫有一種悲憤激越的豪放;作者的情感有一種慷慨悲壯的豪放。這種情感之所以如此濃烈,是因為作者有一種至情至切的愛國情懷和無悔的志向。
那么,在我們學過的古代詩詞當中還有類似的情感表達嗎?從中可以看出辛詞有何特點? 分析:⒈延續詩歌言志的傳統。中國的詩歌因為有言志的傳統,所以才在我們中國的詩歌歷史上出現了許多光明俊偉的偉大的詩人和偉大的人格。比如,屈原、杜甫。
屈原——高潔好修。“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表達對品格意志的美好追求;“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又表達無悔的志向與精神。
杜甫——更是懷揣著這樣忠愛的志向。早期就寫了“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一直到老年流落四川,還說“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只要我還活著,就一定要回到我的首都和朝廷,不能放下對國家的關懷;還發出“艱難苦恨繁霜鬢”的憂患;最后死于湖南之前登上岳陽樓,還發出“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親朋音信全無,又衰老多病,可他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國家還沒有完全安定太平。
⒉辛詞與其他詞比較。詞一般缺少這樣人格的流露。舉例,柳永詞,比如《雨霖鈴》的哀怨凄婉,李清照的“薄霧濃云愁永晝”的閑愁,還有馮延巳詞:“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里朱顏瘦”,寫的仍是傷春、怨別,沒有正式的理想和志向。
⒊與蘇東坡比較。蘇一方面有儒家的用世之志,一方面又有道家的曠達的胸襟,可是他的
詞是他政治上遭貶、失意之后才寫的,因此多以表現曠達的逸懷浩氣為主,是寬慰,不是正面的用世的志向。
而辛棄疾卻不是這樣,他所表現的是正面的志意,這種意志,不歸(盡西風,季鷹歸未)也不退(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表達了忠義奮發的愛國之情,我們可以說作者的愛國情懷是奔放、豪邁的,這種豪放正是辛棄疾人格的體現,也達到了豪放詞的新的高峰。 六、探究思考,品味用典
上面我們已經說明了辛棄疾的詞是豪放詞的代表,那么,如果我說這首豪放詞中還有婉約之風,你能進行一個合理的解釋嗎?
⒈結合之前我們所學的婉約詞,我們再回顧一下婉約詞的特點。誰來說說他的婉約體現在哪里呢?
明確:用典。前兩個是反例,后兩個是正例,正反對比表達了詞人的榮辱觀、價值觀。 ⒉豪放詞的婉約之意。
首先,我們明確用典有何作用呢?最主要的就是含蓄蘊藉。葉嘉瑩先生就說“詞不要截然劃分,婉約的兒女之情的詞里,有時也會喻托忠愛的意志”,比如馮正中的詞。“至于豪放的英雄、豪杰的詞人,也不要只看他的激昂慷慨”。那么,辛棄疾的詞之所以有很高的藝術性就是因為他也有委婉曲折、含蓄蘊藉之美。這種美主要就是因為辛棄疾注意用典故來表達。辛棄疾讀了好多書,好多典故信手拈來又非常地恰當、貼切,使這些典故富有生命。所以,用典使豪放詞有了婉約之意,使其內容更加含蓄、婉約、豐富。 可以說,辛棄疾達到了一個詞的新的高峰。 七、學生再讀,入境感受
最后,讓我們再次包含情感地朗讀這首詞,感受辛詞的豪放之情與婉約之致。 八、拓展延伸,完成作業
比較《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和《念奴嬌•赤壁懷古》兩首詞在情感表達和藝術特色方面的異同。 九、板書設計:
上闕: 借景抒情:江月、山景、落日、斷鴻、游子
動作描寫:看、拍(動作描寫) 豪放之情 下闕: 運用典故:
張翰 —— 樂于歸隱
許汜 —— 謀取私利 婉約之致
劉備 —— 雄才大略 桓溫 —— 嘆時光流逝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