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雨巷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一第2課《雨巷》北京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一第2課《雨巷》北京市海淀實驗中學
課題:《雨巷》
作者:戴望舒
執教者:杜曉波
上課地點:北京市海淀實驗中學 高一(2)班教室
學情分析:
一.教材理解:
《雨巷》是人教版高一年級必修一第一單元的課文,所屬本單元“閱讀鑒賞”部分,選編了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和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共五首詩歌,《雨巷》是第二課。本單元主要學習現代新詩!肚邎@春·長沙》用以與新詩對照,學習用精練的語言和新穎的意象來表情達意。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分析意象,品味語言,知人論世,感受真情。
課標表述中,有這樣一些相關內容:
1.培養鑒賞詩歌和散文作品的濃厚興趣,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
2.閱讀詩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
3.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
二.學生學情:
《雨巷》是高一年級的第一單元第二課。學生在初中學過一些現當代詩歌,對現代詩歌不陌生,學習起來不會太吃力,關鍵要明白怎么學,能否從初中似懂非懂的狀態中明晰起來,學會欣賞詩歌,掌握分析鑒賞的方法。
【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分析、理解本詩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能有感情地誦讀詩歌。
2.情感目標:領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詩歌的情境美。
3.能力目標:通過誦讀、欣賞增強對詩歌的分析能力。
【學習重點】誦讀、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學習時間】1學時。
2教學過程
2.1【過程與內容】
2.1.1新設計
【過程與內容】
一.讀:
(一)讀詩之初印象: 本環節是安排同學們預習了,做了思維導圖,所以互相交流,談談自己對《雨巷》的理解體會。 大家分享思考所得。
(二)學生充分誦讀(自瀆,聽讀,齊讀,老師讀)
二.品:
(一)作者在詩中描繪了哪些形象(景、物、人)?
突出雨巷,突出丁香,引入相關詩句:
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了解丁香的自然屬性:
丁香開在暮春時節,外形單薄細弱,開花時一團一團,形狀象結,所以又稱 “丁香結”。
開花為淡紫色或白色,顏色都不輕佻,清香淡雅,花很美,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但花型較小,花朵柔嫩,容易凋謝。
丁香特點(花語): 美麗、高潔、愁怨、易逝
霜樹盡空枝,腸斷丁香結。—— 馮延巳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李商隱
竹葉豈能消積恨, 丁香空解結同心。 ——韋莊
各自南浦別, 愁見丁香結。 ——牛嶠
愁腸豈異丁香結? 因離別,故國音書絕。 ——李珣
西窗白,紛紛涼月, 一院丁香雪。 ——王國維
結: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
(二)雨巷、油紙傘、丁香構成了詩歌畫面的背景、環境,你如何形容?
三.悟:
文人都是自私的,在作品中想方設法表達自我,那么,從語言文字看,作者要表達什么呢?
(一)思考:“丁香姑娘”這一形象的意義?
1.“姑娘”就是“姑娘”。
2.“姑娘”就是“我”。
3.“姑娘”就是“我”心中的理想。
象征手法:
美好理想的象征
丁香姑娘的美麗高潔—— 理想的美好
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難以實現
丁香姑娘飄然離去——理想的幻滅
詩人仰望姑娘,卻與之擦肩而過,始終遙不可及
(二)我: 我:孤獨、憂愁,有所希望又彷徨苦悶 是個懷著“希望”的,有美好理想追求的青年形象,但又是孤獨、迷茫的。
(三)關于詩歌主題的探討:
1.《雨巷》是詩人傷感寂寞心靈的痛苦歌唱;
2.失戀的痛苦;
3.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也表現了理想幻滅后空虛和傷感的心境。
四.探:
(一)詩人到底有怎樣的生活境遇?
1.雨巷。 杭州大塔兒巷8號,是他的家。他對長長的青石板路和江南雨巷有著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
2.梅雨季節,江南的小巷寂靜、幽深、濕潤,小巷兩邊是寂寞人家,間或有人匆匆走過。這一背景具有很強的視覺效果,給人豐富的想像空間。
3.姑娘是否真有其人?
回溯丁香與姑娘的意象:
丁香:它不僅是美的象征,也代表了高潔、愁怨。
丁香一樣的姑娘:美麗、高潔、憂愁、哀怨、冷漠、凄清、惆悵…… 撐著油紙傘、彷徨在雨巷、消散在雨巷…… 默默、飄過……
資料補充,八卦一下作者:
在愛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戀愛在1927年,他愛戀著同學施蜇存的妹妹施絳年,后來戀愛失敗了,戴望舒十分痛苦。
4.聯系歷史時代,看看那時有何重大的事件可以影響到詩人:
(1)《雨巷》寫于1927年的夏天,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原來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墮入了夜的深淵。他們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們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在黑暗中渴求著新的希望,戴望舒就是其中的一員。 “四,一二”政變后,他隱居江蘇松江,在孤寂中嚼味著“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望舒草/序》)。他這時候所寫的《雨巷》等詩中便自然貯滿了彷徨失望和感傷痛苦的情緒。
(2)誦讀戴望舒的另一首詩歌:
我用殘損的手掌
摸索這廣大的土地
這一角已變成灰燼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這一片湖該是我的家鄉 ……
我把全部的力量運在手掌
貼在上面,
寄與愛和一切希望
因為只有那里是太陽,是春
將驅逐陰暗,
帶來蘇生
因為只有那里
我們不像牲口一樣活
螻蟻一樣死……
那里,永恒的中國!
——戴望舒《我用殘損的手掌》
關于主題,可以再加一項:
詩人對現實的不滿和失望,也是當時不滿現實又找不到出路的知識分子共同的復雜內心世界的表露。
板書:
雨巷
戴望舒
讀:音韻
品:意韻
悟:情韻
五.賞:
葉圣陶稱《雨巷》“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戴望舒也因此詩獲得“雨巷詩人”的稱號,請大家再讀詩,為這句話找找依據。
(一)音韻美:
節奏,押韻
(二)旋律美:
全詩回蕩著一種深沉的舒緩悠揚 的旋律。
詩行的頓數基本為三頓,加上詩歌語言的音質配合,因此讀起來有舒緩悠揚的效果。單字頓都設置在詩的首行,一開始就拉長了這個字的韻尾,起著一種強調、舒緩的效果。
(三)結構美:
復沓句式的妙用
第三節:“象我一樣”“象我一樣地”. 第四節:“象夢一般地”“象夢一般地凄婉迷茫”.
這些連貫的上下句式,也是詩歌內在的巧妙拉長,形成了詩歌回環疊唱的效果,使閱讀時有 "起勢—強調—飛躍"的遞進效果。
復沓也表現在《雨巷》首尾兩節上,構成了呼應,增強音樂效果,從而使詩歌節奏顯得整齊和諧。
(四)疊詞的運用:
有時在同一行詩中,如“悠長,悠長”; 有時在兩行詩的隔開處,如“哀怨,哀怨又彷徨”; 有時在詩節的分開處,如二、三節間的“彷徨”。
運用疊詞,構成聲音和情感的回環往復,強化了節奏,增強了詩歌的抒情色彩。
六.結:
(一)象征手法 朦朧意境 音樂美
(二)引趙麗宏《詩意》片段,設問及重現:
詩意是什么? 詩意是一種崇高的精神之美,是活潑的生命在生活中發現或創造的一種情調。
詩意存在于: 自然中,人群中,人類的情感和孤獨中。
藝術追求的普遍性是什么? 人類情感的普遍性,才能讓我們跨越時空,與作品共鳴。
人在孤獨時獨自一人默默遐想,用自由的思緒和幻想的翅膀對生活和人生充滿著激情和愛。就能感受和撒播詩意。
——2016年10月月考卷散文 趙麗宏《詩意》
假如你能夠感受到生活中的詩意,你就可能成為詩人。當你面對遼闊的世界高揚靈魂的旗幟,當你的心弦因真情的呼喚而顫動,你就已經和驕傲的詩人站在了一起。
---—趙麗宏《詩意》。
(三)回望一個學生沒有畫完的畫面,追問他是否能補充,并引用學生畫上的題記作結:
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撈起,暈開了結局
(四)結束:重讀詩歌,感受詩意!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