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 巷(學案)
一、學習目標:
1、通過反復誦讀,運用解讀意象的方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體會本詩所表達的情感。
2、通過“抓意象”的方法進行寫作訓練,學生嘗試寫一首現代詩歌或散文。
二、作者簡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F代派象征主義詩人。1924年考入上海大學文學系,1925年轉入震旦大學法文班,1928年發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參加施蟄存主編《現代》雜志的創作,并成為30年代“現代派”詩人群體的領袖。
《雨巷》最初發表在1928年《小說月報》上,作者時年22歲,引起很大反響,葉圣陶稱《雨巷》“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戴望舒也因此詩獲得
“雨巷詩人”的稱號。
三、教學過程
(一)讀詩
1、重點字詞:
撐著( ) 寂寥( ) 彳亍( )
彷徨( ) 頹圮( )
2、你最強烈的情感體驗是什么?
3、該用怎樣的感情基調去朗讀?
(二)悟詩
1、如何深入理解一首詩或詞:
知人論世、了解題材、解讀意象、移情想象
2、知人論世
(1)失戀的痛苦:
在愛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戀愛在1927年,他愛戀著同學施蜇存的妹妹,后來戀愛失敗了,戴望舒十分痛苦。
(2)現實的黑暗
《雨巷》產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黑暗的時代。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原來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墮入了夜的深淵。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們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求著新的希望的出現,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 “四.一二”政變后,他隱居江蘇松江,在孤寂中嚼味著“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他這時候所寫的《雨巷》等詩中便自然貯滿了彷徨失望和感傷痛苦的情緒。
(3)作者生活背景(從作者的成長經歷,來了解作者的性格特點)
少兒時期一場天花毀了望舒的面容,他的臉上落下瘢痕。這個生理上的缺陷,常常變成別人奚落的把柄。1931年12月,戴望舒的中學同學張天翼在《北斗》雜志上發表一篇題為《豬腸子的悲哀》的小說,小說素材之一就是戴望舒的生理缺陷。而他受母親的影響,對文學熱忱,于是他總是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個人的創作詩歌上。詩是少年戴望舒的唯有志愿。
戴望舒有過三次婚戀,戴望舒的三次婚戀都是不幸的。
3、解讀意象
(1)解讀意象的步驟:自然特點——文化意義——修飾語——移情體會
(2)合作探討:
作者用了哪些意象來營造出怎樣的意境呢?請試著找出來,先自己獨立思考完成表格,再以小組為單位,合作討論。
(3)主題探究
問題:丁香姑娘是誰?有象征意義嗎?本詩主題是什么?
(三)寫詩
寫作訓練:請以“思念”為主題,選取至少3個意象,合理想象,寫成詩或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