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別了,不列顛尼亞
所屬欄目:模擬課、微型課及試講
視頻課題:全國師范生教學技能即興演講與模擬上課一等獎視頻《別了,“不列顛尼亞”》(第二屆)語文組_42號_河北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全國師范生教學技能即興演講與模擬上課一等獎視頻《別了,“不列顛尼亞”》(第二屆)語文組_42號_河北師范大學_劉楠
《別了,“不列顛尼亞” 》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分析】
文章選自人教版《語文》必修一,是一篇新聞作品。根據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以及單元教學目標的要求,提倡學生個性化閱讀,學生應從本文的學習中掌握一定關于新聞的基本知識,以及相應的閱讀方法。同時,文章內容為香港回歸的新聞報道,通過閱讀作品深化學生由于祖國日益強大而產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
【學情分析】
本文的學習主體是高一年級學生。高一年級的學生在之前初中的學習中已經接觸過新聞的學習,如《百萬雄師過大江》,對新聞的特點和學習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一方面,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隊新聞接觸較為廣泛,為本文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由于本文的寫作時間距今有一定的時間,因而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生活體驗消除時間障礙。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說出新聞的五個組成部分和本文的寫作特點;
2.自己能寫出一篇較高質量新聞。
過程與方法:通過交流合作活動,能夠概括歸納出本文的寫作特點,并能結合文本進行分析,同時能形成自己的判斷和觀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祖國日益強大,深化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1.說出新聞的五個組成部分;
2.自己能寫出一篇較高質量新聞。
3.能夠概括歸納出本文的寫作特點,并能結合文本進行分析。
教學難點:通過交流合作活動,能夠概括歸納出本文的寫作特點,并能結合文本進行分析,同時能形成自己的判斷和觀點。
【教學方法】
討論交流,點撥法,情境教學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展示方式 |
【導入】 同學們,大家知道昨天是什么日子嗎?是我國首個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日。大家是從哪里知道這個消息的呢?那么這個消息是以什么樣的文體展現給我們的呢?今天我們就一同來學習一篇優秀的新聞作品。 【整體感知】 請大家快速瀏覽新聞的內容,提取新聞的主要信息,用自己的話概括出新聞的內容。要求準確、全面、簡潔。 檢查預習情況:新聞的五個組成部分是哪些?本文的線索是什么? 【新聞探究】 一、集體探究 在五個內容中背景的描寫可謂十分的有特點。請以小組討論交流的形式,找出文中關于背景的描寫,并嘗試結合文本總結出他們的作用。 體味以下兩句話區別: “從1841年1月26日英國遠征軍第一次將米字旗插上海島,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紅旗在香港升起,一共過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個月零四天。” 與“從英國遠征軍第一次將米字旗插上海島,至今天五星紅旗在香港升起,一共過去了一百五十多個歲月。” (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點撥指導。) 二、個性化閱讀 新聞本是客觀的報道,但閱讀本文卻讓人心情難以平靜。請找出其中表現民族自豪感的句子,并進行賞析。 【拓展延伸】 觀看香港回歸儀式的視頻,深化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課堂小結】 總結:背景在新聞中的引入可以豐富文章的歷史內涵,幫助讀者全面了解文章,同時加深文章的感情色彩,即民族自豪感。 請寫一篇新聞,以你和身邊的同學的活動為素材,報道在首個南京大屠國家公祭日這一天發生在你身邊的新聞。要求:適當引入背景。不少于300字。 |
根據教師引導聯系生活實際與教師交流。 瀏覽新聞,提取主要信息,進行新聞概括。 歸納新聞五個組成部分和線索。 小組交流合作,找出文中關于背景的描寫,并嘗試結合文本總結出他們的作用。 討論后在全班分享交流成果。 小組之間互相評價和補充觀點。 根據自己的閱讀體會,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 學生自主閱讀文本,根據要求找出自己有感而發的句子,并進行分析。 觀看香港回歸儀式視頻材料。 根據要求,進行寫作訓練,加深對文章手法的理解,深化愛國主義情感。 |
PPT展示課題、作者 板書課題、作者 PPT展示整體感知要求 PPT展示小組合作討論問題與要求 PPT展示重點分析的句子 PPT展示個性化閱讀要求 視頻展示香港回歸儀式視頻 PPT展示小結內容 |
別了,“不列顛尼亞” 周婷 楊興 ![]() ![]() ![]() ![]() 語言準確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