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簡介:

視頻標簽:別了,不列顛尼亞
所屬欄目:模擬課、微型課及試講
視頻課題:全國師范生教學技能即興演講與模擬上課視頻《別了,“不列顛尼亞”》(第二屆)語文組_38號_紹興文理學院_楊茜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全國師范生教學技能即興演講與模擬上課視頻《別了,“不列顛尼亞”》(第二屆)語文組_38號_紹興文理學院_楊茜
【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文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語文》必修一,是一篇新聞報道。它清晰明確的寫作思路和蘊含的歷史文化背景都值得學生學習深思。
二、文本內涵及特點
這篇新聞主要報道了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報道按時間順序記敘了香港回歸的幾個流程事件,條理清楚,邏輯明確。同時,它與一般新聞稿件不同之處在于它的個性化描寫,給新聞增添了幾分情感色彩。
【學生分析】
一、學生認知水平及特點
本文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年級學生,對高一學生而言,他們正處在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度發展階段,且對這一年段的學生而言,他們對香港回歸及背后的歷史有所聽聞卻可能并不太熟悉。
二、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
對高一年級學生而言,初中時候已經學過簡單的新聞稿撰寫,因此有一定的“新聞”概念。但是,對新聞用語的把握、新聞事件背后的意義及新聞報道的價值,他們或許并不能很好把握。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新聞的幾大要素。
2、了解香港回歸事件。
3、能簡潔、完整、準確地概括本篇新聞報道的主要事件。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品味新聞報道的用詞,感受新聞用詞中立、客觀的特點。
2、在誦讀中,感受本篇報道莊重、嚴肅的新聞基調。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香港回歸歷史性的象征意義,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品味新聞報道的用詞,感受新聞用詞中立、客觀的特點。
教學難點:在誦讀中,感受本篇報道莊重、嚴肅的新聞基調。
【教學方法】
對話法、情景教學法、誦讀法、合作學習。
【教學過程】
一、視頻導入(5分鐘)
1、播放香港回歸視頻片段
2、師導語: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哪個歷史事件的視頻資料嗎?(香港回歸)有誰知道香港是哪一年回歸的?(1997年7月1日)是的,這是中國歷史上重大的事件,也是翻開中國歷史新篇章的標志性事件。當時有很多記者媒體對這一事件做了詳細報道,今天我們來學習的這篇課文就是其中的一篇,是由記者周婷和楊興撰寫的新聞稿——《別了,“不列顛尼亞”》。
二、整體感知(5分鐘)
1、了解新聞體裁的幾大基本要素。
(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2、快速瀏覽課文,找出對應的幾大要素。
時間 |
地點 |
人物 |
事件 |
1997年6月30日下午4:30 |
港島半山上的港督府庭院 |
彭定康 |
降旗儀式 |
4:40 |
港島半山上的港督府庭院 |
彭定康 |
彭定康離開港督府 |
晚6:15 |
添馬艦軍營東面 |
查爾斯王子 |
宣讀英國女王贈言 |
7:45 |
“威爾士親王”軍營旁 |
一名英國海軍士兵 |
第二次降旗儀式 |
11:59 |
廣場 |
中英代表 |
中英香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 |
1997年7月1日 0:01 |
英軍添馬艦營區 |
中英代表 |
五星紅旗升起 |
0:40 |
南海 |
查爾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 |
登上“不列顛尼亞”號離去 |
3、師小結:這篇報道以時間為脈絡,輔之以事件報道,內容充實,邏輯清晰,體現了新聞典型的重結構、講內容的特點。
三、精讀細品(20分鐘)
在香港回歸的前后兩天交換的時間里,每一分鐘都顯得特別有意義,都飽含著象征意味。接著,我們就來品味一下這篇新聞稿的用詞用語,看看它是如何把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寫得有味道、寫得意義非凡的。
(一)象征性場景烘托
1、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在“日落余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桿。
(“日落余音”的號角與此刻正在進行的事件以及彭定康面色的“凝重”十分契合,而英國被稱為“日不落帝國”,用在這里恰到好處,烘托了英國統治香港的最終“日落”。)
2、代表英國女王統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帶有皇家標記的黑色“勞斯萊斯”,最后一次離開了港督府。
(英國是一個帝皇國家,“勞斯萊斯”的“皇家標記”正好與英國的國家體制一樣,隱喻色彩濃厚。)
3、停泊在港灣中的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臨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
(“皇家游輪”象征著英國的帝國統治、“紫荊花”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標志,作者把這兩者聯系成“日落儀式”的背景,既別出心裁,又準確恰當。)
(二)自然環境作襯
1、在蒙蒙細雨中,末任港督告別了這個曾居住了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2、此時,雨越下越大。查爾斯王子在雨中宣讀英國女王贈言說……
(這兩處描寫,都以當時的自然環境作為背景,從“蒙蒙細雨”到“雨越下越大”,既是時間的更迭,也是當時環境氣氛的烘托,自然不造作。)
(三)歷史背景挖掘
1、掩映在綠樹叢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個半世紀中,包括彭定康在內的許多港督曾對其進行過大規模改建、擴建和裝修。隨著末代港督的離去,這座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筑成為歷史的陳跡。
(追溯港督府的歷史淵源,讓讀者更了解港督府的背景之余,也不離中心主題:“這座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筑成為歷史的陳跡”。)
2、一百五十六年前,一個叫愛德華•貝爾徹的英國艦長帶領士兵占領了港島,在這里升起了英國國旗;今天,另一名英國海軍士兵在“威爾士親王”軍營旁的這個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一百五十六年前”與“今天”的對比,既有相似的歷史事件:與國旗有關,又剛好不同:之前是升旗,今天是降旗。一古一今的對照,十分巧妙獨到。)
(四)字詞反復使用
文中反復使用“最后”、“終結”之意的詞。
1、在香港飄揚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國米字旗最后一次在這里降落后,……這是英國撤離香港的
最后時刻。
2、
永遠都不會再有港督旗幟從這里升起了。
3、代表英國女王統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帶有皇家標記的黑色“勞斯萊斯”,
最后一次離開了港督府。
4、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國管治
即將告終。
5、米字旗在香港
最后一次降下,英國對香港長達一個半世紀的統治
宣告終結。
(新聞本來最忌諱重復用詞,為什么作者在這里反復用“最后”、“終結”這些詞呢?反復使用是為了強調英國結束在港統治的必然性、也是“香港回歸”的重要性。)
小結:那么,從這些表達中你可以體會到這篇報道怎樣的基調呢?(莊重、嚴肅)那么,我們就用莊重、嚴肅的語氣表達我們的這種理解。(生讀)
四、拓展延伸(15分鐘)
1、同學們,看了這篇報道,在你們看來,你覺得香港回歸的重大歷史意義在哪?小組討論回答。
(歷史的更迭、文化的更迭、生活習慣的更迭。)
2、在我國歷史上,除了香港回歸,還有一個和它類似的歷史事件是什么?(澳門回歸)是的,我們來看澳門回歸的視頻片段。
3、播放相關視頻片段。
4、學生談感受。
【作業布置】
課后查閱相關澳門回歸的資料,結合這篇新聞的寫作手法,學寫澳門回歸的新聞報道。
【板書設計】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
-----更多視頻請在本頁面頂部搜索欄輸入“別了,不列顛尼亞”其中的單個詞或詞組,搜索以字數為3-6之間的關鍵詞為宜,切記!注意不要輸入“科目或年級等文字”。本視頻標題為“全國師范生教學技能即興演講與模擬上課視頻《別了,“不列顛尼亞”》(第二屆)語文組_38號_紹興文理學院_楊茜”,所屬分類為“模擬課、微型課及試講”,如果喜歡或者認為本視頻“全國師范生教學技能即興演講與模擬上課視頻《別了,“不列顛尼亞”》(第二屆)語文組_38號_紹興文理學院_楊茜”很給力,您可以一鍵點擊視頻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鈕,以分享給更多的人觀看。優質課網 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您的支持,感謝您的關注和支持!有問題請【點此聯系客服QQ:9832285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