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中國戲曲,程式及行當
所屬欄目:高中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音版高中音樂音樂與戲劇表演《有聲必歌,無動不舞—中國戲曲的程式及行當》山東省 - 濟南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有聲必歌,無動不舞——中國戲曲的程式及行當》教學設計
一、 教學目標
(一)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京劇這一戲劇種類的表演程式,學生能夠更加了解京劇藝術的具體表現形式,從實踐中掌握京劇的人物形象構建體系,從中國戲曲的程式進而更加深刻的體會其中蘊含的中國滲透在民族文化中的審美內涵,從而更加貼近和熱愛京劇藝術。
(二) 知識與技能:通過京劇獨特的程式化的人物塑造方法,結合起霸、圓場、投袖等表演動作,學生能夠理解抽象的舞臺程式,理解其中的代指性。學生能夠提高參與性,激發學習興趣。 (三) 過程與方法:通過模仿京劇中旦角的代表作品片段,親自穿上戲服體驗京劇的手勢、步伐、身段等京劇的程式化表演,學生能夠理解京劇藝術中的審美傳承。認識到京劇程式及行當中的獨特魅力。 二、 教學重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于將京劇《霸王別姬》中虞姬的身段與劇情相結合,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體會花衫這一行當的表演程式,使學生能夠真正的“看懂”京劇。 三、 教學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在于提煉京劇在服飾(行頭)、道具(砌末)中蘊含的審美觀念,理解什么是程式,程式在京劇這種戲劇藝術的形象
構建體系中又有何作用。 四、 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 學情分析
在《音樂與戲劇表演》這一高二年級學生的音樂必修選學課程中,京劇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而本節課與前一節課《中國戲曲的基本特征》串聯成一個系列。學生在上節課(包括音樂鑒賞中學習的京劇)的內容中已經了解了京劇的基本知識。同時,作為戲劇課的學生,他們已經具備了相當成熟的模仿和情境表演能力。此時將戲劇的程式與人物塑造、表演結合在一起,既能夠鞏固學生的表演知識,也可以激發學生深入理解京劇藝術。 六、 教學過程
(一)課程導入:無實物表演——大將出征前。
1.通過動作反映大將出征前的一系列準備。使學生能夠回顧之前所學的表演內容。與京劇中的大將出征程式——起霸相對比。請學生說出其中的不同之處,了解京劇動作中的夸張手法。
2.觀看京劇《龍鳳呈祥》中趙云和《鐵龍山》中姜維的起霸,了解起霸的動作要領。
3.引出程式的概念——一種規范性的表演法式。 (二)程式在戲曲中的表現方面 1.服裝上的程式
2.道具上的程式——揮鞭如乘馬,推敲似有門。
戲曲程式的核心——“做”
花旦的做工是戲曲程式的一大表現。引導學生感受花旦的各種身段動作。并與劇情相聯合。
1.通過旦角的基本手勢引導學生初步感受身段與做工。
2.通過花旦的代表人物《拾玉鐲》當中孫玉姣的身段動作,體現出花旦嬌俏的特點。
3.活動設計:學生模仿其中片段,感受花旦做工特點。(教師進行動作釋義,幫助學生理解)
4.對比青衣唱段《鳳還巢》中程雪娥的做工,對比感受青衣與花旦的動作特點的不同之處。
5.活動設計:扮上青衣的服飾,感受總結水袖下的青衣做工特點。 (三)歸納程式的定義,讓學生談一談自己的理解。并思考程式有哪些益處和局限性。
(四)引出花衫《霸王別姬》中的虞姬這一形象,分析這個角色在程式上的創新性。
1. 花衫的行頭——魚鱗甲、如意冠。(刻畫人物形象)
2. 《霸王別姬》虞姬人物分析——對她的“做”有一定的指導性 3. 《霸王別姬》選段釋義表演。講解該段的故事背景。活動設計:讓學生聯系背景,構想此處的動作,進行動作設計并表演。(此活動使學生在心里進行劇情動作的預構建,在后來看到京劇中真實的表演后,學生在心中會有一個對比,有助于學生更加熟悉此段表演,并進行思考。)
4. 播放此選段,并由教師進行動作釋義。幫助學生理解此處的程式表現。
5. 指導學生進行再次的模仿嘗試。感受此片段中程式化的動作幫助角色進行潛臺詞外顯的表現方式。
(五)回歸、強調課題,有聲必歌無動不舞是中國戲曲所獨有的戲劇特征,也是屹立在世界戲劇之林的獨特魅力。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審美價值觀念。
(六)分享結束語。引導學生觀史明志,了解學習中國戲曲的重要意義。
七、 課后反思
戲曲這個題材是高中學生德育和美育的非常重要的一課。這堂課最大的難處在于如何平衡學生興趣與戲劇價值。本課嘗試在中國戲曲巨大的深刻的價值下挖掘它作為一種戲劇表演形式所具有的獨特程式。在本課的實踐過程中,或許學生在參與中能夠初步感受到中國戲曲的精髓與魅力,但相較于這個深遠而豐富的課題,單純的探討戲劇的程式這一個角度是遠遠不夠的。它在此處不應再單純作為興趣的啟蒙,而更多的是應當深度挖掘國粹的深刻內涵。如果對此課進行修改,我認為需要在課前加以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模式。讓學生不僅參與到動作中,更參與到思考中來。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