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蒙古族舞蹈,遙遠的媽媽
所屬欄目:高中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音版高中音樂選修音樂與舞蹈教學課題蒙古族舞蹈《遙遠的媽媽》清華大學附屬中學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教學課題 蒙古族舞蹈《遙遠的媽媽》
授課教師 清華大學附屬中學—
學科
舞蹈
年級
高一
時長
1課時
教學背景分析 一、教學背景分析 1、指導思想
本課以《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中通過優秀舞蹈作品賞析和舞蹈表演實踐,獲得舞蹈藝術的審美體驗;注重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學習,初步了解中國代表性舞種及其藝術特征為指導思想。 2、理論依據
本課以霍姆林斯基的“參與—體驗—模仿”為理論依據。 3、教材分析
根據《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音樂與舞蹈模塊的要求,教師結合教材中蒙古族舞蹈教學部分進行拓展與延伸。在我校綜合課程的教學實踐中開設了舞蹈課程《舞蹈鑒賞與實踐》,以舞蹈表演活動為主,該課程通過對舞蹈知識的學習和表演實踐,培養學生的表現力和創造力,積累舞蹈表現的感性經驗,增強
藝術表演活動中與他人溝通交流以及合作協調的團隊意識。
《舞蹈鑒賞與實踐》課每學期共36課時,蒙古族舞蹈《遙遠的媽媽》是其中的第15課,計劃用四個課時來完成,本節課是其中的第三課時。 (1)熱身組合
熱身組合讓身體的各個部位“熱起來”,使韌帶、肌肉以及各關節得到充分的放松,幫助人體各運動器官快速進入到較好的狀態,以及減少不必要的損傷。 (2)舞蹈《遙遠的媽媽》
此作品為蒙古族舞蹈,以柔臂為主要動作語匯,體現出蒙古族舞蹈的風格特點,表現了蒙古族民族熱情豪邁的性格特征和深沉的感情色彩。
教學中,通過分層練習來提高不同基礎學生的舞蹈表現力,加深學生對蒙古族舞蹈的理解和認識。
本節課在大方陣隊形中學習完成以下動作:
1)—4 面向1方向,腳下呈右前左后踏步位,柔臂右上左下一次。
5—8 腳下保持不動,交替柔臂一次。
2)— 向3方向上步呈弓步,同時左手經上弧線至胸前,右手經柔臂至 旁開
手位,目視3方向。
2— 動作收回面對1方向,呈小八字步半蹲,垂手,含胸低頭。 3— 右腿向前吸腿跳起,同時雙手斜上位,目視上方。 4— 落地呈小八字步,含胸低頭,雙手于身體兩側。 da— 立起半腳尖,挺胸抬頭,雙手于斜上手位。
5—8 呈階梯高度(第一排最低,以此類推),做雙柔臂,一拍一次,共做四
次。
3)—4)學生分為三小組,以柔臂為主題動作,即興編創舞蹈動作及隊形。 5)—4 所有人形成大三角隊形,雙手斜上手位。 5—8 結束造型,由學生自主選擇發揮。 (3)鑒賞蒙古族舞蹈作品《狼圖騰》
作品以深沉、豪放、憂郁而綿長的馬頭琴曲,復雜多變的舞蹈技巧和矯健而優美的舞姿,不斷變換以藍色為主調的舞臺燈光,表現了草原蒼狼孤傲、不屈又相互團結的舞蹈形象。本課通過鑒賞此作品,啟發學生在舞蹈時全身心的投入情感。 4、學情分析
(1)高中學生能夠在舞蹈課堂和老師產生互動,少部分學生在此之前接觸過蒙古族舞蹈,大多數學生第一次接觸,舞蹈基礎相對薄弱,對肢體的展示缺乏自信,也會出現害羞保守情況。
(2)在本節課的第一課時中,學生已完成熱身組合的學習,并且可以帶有情感的完成蒙古族舞蹈《遙遠的媽媽》A樂段的動作。
(3)本班同學積極性較高,舞蹈水平參差不齊,其中有校舞蹈團的學生,舞蹈表演能力較強;個別學生也曾間斷的學習過舞蹈,有一定的舞蹈表演能力;還有的學生從未觸過舞蹈,經過前面幾節課的學習,基本能夠完成所學的全部內容。 (4)教師在此舞蹈中編排出兩種不同難度的表演層次,針對有舞蹈基礎的學生,選出男女生各一名擔任領舞雙人舞,其余學生作為群舞。 二、技術準備
1、 蒙古族舞蹈作品《狼圖騰》視頻。
2、 熱身組合音樂、蒙古族舞蹈音樂《遙遠的媽媽》。 3、軟底鞋。
教學目標
1、學習舞蹈《遙遠的媽媽》感受蒙古族舞蹈的風格魅力,從而獲得藝術的審美體驗,激發學生對我國少數民族舞蹈的喜愛之情。
2、在舞蹈實踐和經典作品欣賞中,掌握蒙古族舞蹈的風格特征,提升藝術表
現力;運用所學舞蹈語匯進行即興編創,培養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和創造力;在集體表演中養成較好的合作與協調能力。
3、掌握柔臂復合性動作,能夠運用舞蹈編排中隊形、造型和空間的基本知識進行小組創編。 教學重點與 難點
教學重點:
帶有情感的演繹出蒙古族舞蹈《遙遠的媽媽》。 教學難點:
掌握柔臂復合性動作及完成舞蹈的即興編創。
教學方式與 策略
教法:示范法、講授法、欣賞法。 學法:練習法、討論法。
教學活動設計 活動內容
活動意圖
時間分配
一、熱身活動
伴隨音樂進行熱身活動。 【動作要求】
正確認識舞蹈熱身的重要性,杜絕敷衍了事的行為,感受音樂給予帶動的積極性,保證每一個活動熱身動作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拉伸。 一、通過對頭部、肩部、手臂、上身以及各關節的活動練習,讓韌帶、肌肉身體的各個部位“熱起來”,幫助人體各運動器官快速進入較好的狀態,減少不必要的損傷。為學習新動作做準備。 5分鐘 二、蒙古族舞蹈《遙遠的媽媽》
1、復習《遙遠的媽媽》A樂段的動作 【動作要求】
此環節為單一動作練習,其中柔
二、完成蒙古族舞蹈《遙遠
的媽媽》的學習。
1、熟練完成蒙古族舞蹈《遙遠的媽媽》A樂段的動作,并
35分鐘
臂要做出連綿不斷的感覺,由肩依次帶動大臂、肘、小臂、手腕、手指尖的波浪運動。對有舞蹈基礎的學生有雙人舞的編排呈現,對于零基礎的學生則從展現基礎動律開始。 【情感要求】
情感上女同學做出端莊柔美之感,男同學要求深沉、豪放。
2、新學《遙遠的媽媽》B樂段的動作 【動作要求】
此環節加入大量的下肢動作,在柔臂復合性動作中幅度要放大,做到極致,注意末梢的意識和延伸。吸腿跳時雙起雙落,注意落地時提胯控制聲音。在呈現階梯高度的造型變化時要求保持舞姿的完整性。 【情感要求】
整體情感推向高潮,在情感上要體現出蒙古族人民寬闊的胸懷、坦蕩的性格,以及具有一觸即發感染力的特點。 3、即興編創
分成三組為蒙古族舞蹈《遙遠的媽媽》最后B樂段第二遍音樂設計隊形、造型和空間,以及結尾的造型。 【編創要求】
在動作上,以柔臂為主題動作,來進行編創。
在空間上,可以利用高中低三個
且糾正得以提高。
2、開發肢體協調性、表現力,以及在隊形中產生的默契。在動作嫻熟、節奏準確的基礎上伴隨音樂,有情感的進行演繹。
3、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舞蹈編創是對之前所學知識掌握程度的檢驗,同時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通過小組集體編創的形式,體會編創舞蹈的樂趣,提升團隊凝聚力和協作力,從而加深學生對蒙古族舞蹈的熱愛。
空間來為動作進行編排。
在隊形調度上,可以使用教室的前后左右,中間區域來進行流動的設計。
在表現形式上,可以以獨舞、雙人舞、三人舞和小組,以及群舞的形式展現。
三、有感情的、完整的演繹舞蹈《遙遠的媽媽》
1、欣賞蒙古族舞蹈作品《狼圖騰》、《頂碗舞》。
設問:舞蹈表現出怎樣的情感?除舞蹈動作以外,還可以從哪些方面體現出來?
學生交流感受:略
小結:《狼圖騰》演員通過面部
表情以及全身心投入的情感體現,表
現出勇敢、富有團結精神的狼群形象。
在演繹《遙遠的媽媽》時,要有對人物角色的想象,從而突出舞蹈的感情色彩。
2、有感情的完成蒙古族舞蹈《遙遠的媽媽》。 【要求】
整支舞體現蒙古族人民性格的豪放與自信,仿佛在天空翱翔的大雁,尋找擁抱草原母親的感覺。 三、啟發學生更加有感情的
詮釋蒙古族舞蹈《遙遠的媽
媽》。
四、課堂小結
在本節課重點通過蒙古族舞蹈
四、總結回顧本節課學習重點。
《遙遠的媽媽》B樂段的學習,來掌握蒙古族舞蹈的風格特征;在小組即興編創實踐中,大部分學生可以較好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編創,但少數學生還需加強練習。
教學特色 及反思
教學特色:
1、通過熱身組合使學生快速進入到舞蹈課堂的氛圍中,同時熱身組合也可以在惡劣天氣環境下,學生以班級為單位在室內進行活動。
2、蒙古族舞蹈《遙遠的媽媽》,根據舞蹈基礎不同程度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對有舞蹈基礎的學生有雙人舞的編排呈現,對于零基礎的學生則從展現基礎動律開始。目標明確、針對性強,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獲得成功的體驗。 3、通過即興編創啟發學生對蒙古族舞蹈更深入的理解,充分發揮了各小組的想象力,從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協作能力,以及增進同學之間凝聚力。 4、在舞蹈鑒賞中提升學生的審美、開拓視野,在自己演繹時更加投入情感。 教學反思:
1、和諧融洽的師生交流
在進行舞蹈動作分析時,需耐心講解動作,增強她們的自信心。 2、真誠的贊揚
對于那些缺乏自信的學生,仔細尋找他們的閃光點,真誠的贊揚會讓他充分發揮內在的潛力,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克服自卑、產生自信。 3、舞蹈課堂設計的要求不易過高
中學舞蹈教育不能過分強調技術方面的要求,而要更多的提升學生的協調力、創造力、藝術感受力和表現力。 4、教師自身的不斷提高
不斷提高舞蹈時身體應有的能力和狀態,讓學生在最初的模仿時就能目睹到最準確、最標準的舞蹈示范動作。提高理論知識和文化修養,結合自身的理解、認識和經驗,將舞蹈知識準確的傳達給學生。 5、設計生動的教學形式,提供嘗試的機會
注重啟發及培養學生主動表演和創作的意識,采用學生創作出來的自然、形
象、美好的動作,使他們感受到自己的潛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