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力的合成
所屬欄目:高中物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物理魯科版必修1第5章第1節力的合成-福建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魯科版必修1第5章第1節力的合成-福建省廈門第一中學
1
力的合成
一、教學設計思路 教學的真諦是“溝通”。要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識,并內化為自身能力,最好的方法是: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通過師生活動、生生活動等方式,讓學生在探究問題中學習,這比教師單純教授知識更有效,思維訓練也更加深刻。通過這些活動,學生不僅得到知識,還能培養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態度,養成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
在本節課中,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以學生為中心”的新課程理念。先以學生集體參與的趣味小游戲“挑戰極限”引入課題,再由改進的學生分組實驗探究互成角度二力合成的規則,創設情景激發學習興趣。通過生活用具做小實驗,學生在活動中既“看到”又“感受到”互成角度的二力合成,最后讓學生利用平行四邊形模型尋找二力合成范圍,讓學生加深對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理解。
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通過定量實驗,探究二力合成的運算法則。通過任務驅動的形式引導學生觀察、思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層層深入,體驗“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數據分析——得出結論”的主要探究過程。其中,圍繞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難以得出的難點,引導學生從代數規律過渡到幾何規律,并適當做輔助線幫助思考猜測,最終得出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若能有學生得出三角形定則,則收獲更大!
得出結論后,提出問題:如果兩個分力大小不變,夾角變化,那么合力如何變化。教師提供平行四邊形模型,讓學生相互討論,探索二力合成范圍,體驗自己動手進行科學探索的樂趣。最后將探究返回課程開始之時的小游戲——“挑戰極限”,通過兩根橡皮筋模擬該實驗,不斷增大兩根橡皮筋的夾角,發現在合力不變的前提下,橡皮筋不斷伸長,即分力變大,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合力不變的情況下,分力變化的情況。
設計的創新點:
①改良學生分組實驗,讓學生在桌面上完成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探究性實驗; ②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中,找到最終的實驗方案及二力合成的規律; ③用簡單的橡皮筋尋找分力與合力的關系,提高實驗可見度,使課堂效率最大化; ④讓學生利用實物模型尋找二力合成范圍,體驗自己動手進行科學探索的樂趣。 二、教學目標
1、通過生活實例,知道共點力、合力與分力的概念,培養學生觀察生活中物理現象的意識,并能逐漸由物理現象抽象出物理模型或物理概念,培養學生相互作用觀。
2、通過分組實驗,探究二力合成的平行四邊形定則。通過實驗方案設計、評估;數據的記錄、分析處理過程,讓學生熟悉科學探究中的問題、證據、解釋、交流等環節。
3、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體驗做物理實驗、進行科學探索的樂趣,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同時體驗實驗探究的樂趣,養成獨立思考習慣與合作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通過探究二力合成規律的過程,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掌握平行四邊形定則。 2.教學難點:兩個量直接加減的記憶深入學生心中,如何扭轉學生該觀點,使學生順利掌握矢量的運算法則。 四、教學資源
帶細繩的小荷包、吸盤、橡皮筋、白紙、彈簧測力計、細線、小刀、透明膠,鉛筆、橡皮、三角板套件、 平行四邊形模型、課件。 五、學情分析
學生為高一年級學生,剛學習了位移、速度、加速度、力等矢量,但是尚未接觸矢量的運算法則——平行四邊形定則,直接相加減的代數運算深入學生內心,因此,如何扭轉學生觀點,讓學生理解矢量運算法則是本節課的重難點。學生已經學習了重力、彈力、摩擦力,會作力的圖示,因此,具備了一定的科學探究基礎,應該讓學生參與到課堂的探究活動中來,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并發現規律、理解規律。
六、教學策略
1、學生:合作式學習,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完成二力合成規律的實驗探究,并討論交流,得到二力合成的規律及范圍,知道平行四邊形定則是一切矢量的運算法則。
2、教師:任務驅動式教學,以學生活動的形式推進課堂的發展,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在進行活動的同時學習知識、培養能力。
2
七、教學過程 教學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資源安排 設計意圖
(一)創設 情景 引發 興趣2min 同學們,我們先來做一個小實驗——“挑戰極限”
1.桌面上有個小荷包,裝的
是來自廈門的沙子以及美麗的貝殼,如果同學們能順利
完成挑戰,當禮物送給大家!
2.步驟一:雙手各拿一根細繩,輕輕提起荷包。 3.步驟二:逐漸增大兩根細繩的夾角,使其達到180°。
為何夾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時繩子就斷了呢?學完“力的合成”我們就知道答案了! 每位同學均參與活動
1.雙手各拿一根細繩,輕輕提起荷包。 2.逐漸增大兩根細繩的夾角,爭取使夾角達到180°。
資源:帶兩細繩小荷包 預設:中學生普遍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與好勝心,參與度應該很好,結果發現夾角大到一定程度時繩子就斷了。
利用生活中的
物品--細線和荷包,進行趣味實驗,讓學生有“瓶瓶罐罐當儀器,拼拼湊湊
做實驗”的意
識,知道物理來自生活,且能有趣地引入課題,并在學生心中
留下足夠的懸
念。
(二) 認識 共點力 6min 教師展示圖片
1.做引體向上的兩種姿勢; 2.壯觀的斜拉橋; 3.國家體育館鳥巢。
力的合成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一、了解共點力
1. 作用于同一點的幾個力; 2. 作用線線相交的共點力 共點力:若幾個力同時作用于一個點,或作用線交于一點,這幾個力叫做共點力 二、體會物理思想
重物可以一個人提,也可以兩個人提,作用效果相同,請問這體現什么物理思想? 教師舉例—曹沖稱象。
三、了解分力與合力
合力:幾個共點力共同作用所產生的效果可以用一個力來代替,則這個力叫做那幾
個力的合力,那幾個力叫做這個力的分力。
力的合成:求幾個力的合力 四、復習同一直線二力合成 研究物理問題經常從最簡單的情況開始,逐漸過渡到較為復雜的情況,請問: 最簡單的共點力是幾個力? 同學們初中就已經學習過同一直線上的二力合成,那么:①兩個力同向,合力如何? ②兩個力反向,合力如何? 如果像剛才兩位同學一般,互成兩個角度來拉某一個物體,怎么求互成角度的兩個力的合力呢?得到物理規律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1.觀察并欣賞圖片,思考教師設問。 2.學生觀察并了解共點力的特征。 3.體會一個人提重物和兩個人提重物中包含的物理思想——等效替代。
4.了解合力、分力以及力的合成等概念。
學生齊答:兩個 學生齊答:
①兩個力同向,直接相加,與二力方向相同 ②兩個力反向,大的減小的,與較大的力方向相同
學生回答:實驗
斜拉橋、鳥巢等圖片
現場資源預設:
這部分知識較為簡單,
學生應該可以輕松地掌
握。 1.通過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了解到力的合成的實際意義。
2.通過曹沖稱象的故事,讓學生體會“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3.通過復習初
中知識,喚醒學生對于力的合成的深刻記憶——直接相加減。進而提出問題:如果兩個力
互成角度呢?還是直接相加
減嗎?如何研
究呢?由此引
發學生的好奇
心和求知欲。
4.讓學生養成通過實驗尋找物理規律的科學習慣。
3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資源安排
設計意圖 (三)
實 驗 探 究 : 互 成 角 度 的 二 力 合 成 規 則
24min
提出任務 , 討論方案 12 min
動動手:利用桌上器材,得 到兩個分力。
教師觀察并總結學生行為。 教師提出問題:做實驗總要記錄數據,請同學以4人為小組,討論該實驗需記錄哪些數據,如何記錄。
動動腦:以4人為小組,討論實驗所需要記錄的數據以及記錄數據的方式。
活動一:通過實驗,得到兩個分力,并作出圖示; 教師:兩分力有了,如果要找出分力與合力的關系,下一步實驗該做什么呢?請同學們再次探討。 總結:應該根據等效替代的原理,由實驗得到合力。 活動二:由實驗得到合力,并作出合力的圖示。
教師巡查教室并指出學生實驗中的不足與失誤。 1.熟悉器材并得到兩分力; 2.小組討論所需記錄的數據以及記錄數據的方式方法。 3.學生至講臺闡述成果,不完整,則其他同學補充。 通過討論提出:
1.需記錄力的三要素。 2.大小由彈簧測力計讀出,作用點即節點,方向可由兩點確定一條直線。
活動一:通過實驗,得到兩個分力,并作出圖示;
學生再次討論并交流看法,引發沖突,最終達成一致看法——由實驗得到合力。
活動二:根據等效替代的原理,由實驗得到合力,并作出合力的圖示。
器材:帶橡皮筋的木板,兩根彈簧測力計,白紙及透明膠,三角板套裝,學生自備鉛筆。
預設:提出實驗方案對學生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應加以引導: 1.帶領學生認識器材 2.熟悉實驗器材 3.根據合力與分力的定義提出實驗方案 總之,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做好領路人的作用,帶領學生進行探索。
學生在做分組實驗過程中,教師進行巡查,并指出學生中操作不當或者實驗錯誤的地方,充分利用課堂時間與學生進行交流。 教師充分發揮領路人的作用,設計逐層深入的問題及活動,引導學生思考,給學生充分的思考及動手時間,讓學生討論之后自行得到實驗方案,在討論以及活動中充分鍛煉學生的思考、交流以及合作的能力,充分鍛煉學生。
尋找二力合成的規律 10 min
1.教師邀請4組同學們通過實物投影儀來展示實驗成果。
2.二力合成到底滿足什么規律呢?同學們,你們能找出合力與分力的規律嗎?合力會不會等于兩個力直接相加減呢?
3.不是直接相加減的代數規律,那會不會是幾何規律呢?尋找幾何規律經常作輔助線,同學們也可以試試下作輔助線。 教師巡視教室,糾正或者提示學生。尋找有找到規律的同學并展示。
4.合力與分力會不會恰好組成平行四邊形的鄰邊和對角線呢?請同學們連上。教師投影同學實驗成果。 5.請以兩個分力為鄰邊,利用三角板,做出真正的平行四邊形,并連接對角線。
6.教師投影其他同學的實驗成果,并做總結:在實驗誤差允許范圍內,互成角度的兩個共點力合成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1.同學展示實驗結果,互相交流不同情況下的實驗結果
2.嘗試尋找二力合成的規律,通過已有數據嘗試尋找代數規律。 3.觀察自己的實驗圖形,嘗試尋找規律
4.觀察其他同學的實驗成果,并尋找規律。 5.學生互相配合,以兩個分力為鄰邊,用紅筆畫出真正的平行四邊形,并與實驗得到的情況進行對比。
6.共享其他同學的實驗成果,并學習平行四邊形定則。
利用實物展臺,展示學生實驗成果,讓不同組別的學生實現實驗結果的信息共享。
預設: 1.二力合成的規律難以尋找,可以提醒學生從簡單的關系入手,如是否等于兩個力直接相加減,學生發現不是直接相加減的代數規律,提示學生是否是幾何規律,可以通過做輔助線來尋找規律。
2.實驗難免會有誤差,教師應該告知學生。 3.處理數據并通過數據發現規律是實驗的重中之重,教師不可喧賓奪主,代替學生總結,而應引領學生,讓學生逐步發現規律。
讓學生完成實驗之后,在教師的引導下,互相交換實驗結果,實現信息共享,懂得如何處理數據,并從紛繁的實驗數據中尋找出規律,體驗探索中的樂趣。
4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資源安排 設計意圖
(四)
探究合力與分力的大小關系 8min
兩分力的大小不變
改變夾角
4min 應用平行四邊形定則: 兩個共點力,大小分別為 3N、4N,夾角為90°,
求其合力。
問題:如果夾角變了,合力怎么變化呢?
活動三:探索平行四邊形
模型,回答問題 總結:
1、 兩個共點力的合力范
圍; 2、 指出同一直線上的二力合成其實是平行四
邊形定則應用的特例。
預設:學生脫口而出,教師應追問過程,使學生意識到是利用平行四邊形定則得到的。
活動三:學生利用平行四邊形模型,嘗試找出當分力大小不變,夾角變化時,合力的變化。并得到兩個力的合力范圍。
PPT展示例題
學生活動預設:
能夠自己動手研究模型,學生應該很感興趣,讓學生進行探索討論之后,自己得出結論,將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讓學生自己動手研究模型,并探索物理規律,體會動手的樂趣,同時加深對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理解!
合力不變
改變夾角
兩分力的變化 4min 揭秘:讓我們回到課堂的開始,現在同學們能解釋為什么繩子夾角大到一定程度就斷了嗎?讓我們來模擬一下剛才同學們的實驗。 利用兩根橡皮筋,互成角度拉起荷包,使荷包靜止在空中,并逐漸增加兩根橡皮筋之間的夾角,讓學生觀察兩根橡皮筋長度的變化。
教師PPT上展示原理圖, 同學們,現在你們能解釋剛才同學為什么無法把荷包拉到水平嗎? 討論并回答該問題
觀察實驗裝置
觀察實驗現象:
1.夾角較小時橡皮筋較短,說明拉力小
2.
夾角增大時橡皮筋較長,說明拉力增大
對所給結論進行判斷 PPT課件、實物展臺、 兩根橡皮筋
預設:橡皮筋的形變非常直觀,學生可以直接看出分力大小的變化,對合力與分力的大小有著直觀的認識。 教師應當配以受力分析圖幫助學生熟悉平行四邊形。
用生活中物品做實驗,讓學生有“瓶瓶罐罐當儀器,拼拼湊湊做實驗”的意識,在以后的物理學習中,也能利用生活中的各種物品來完成物理實驗。
(四) 課堂小結 布置作業 2min 課堂小結:
力是矢量,其運算法則與同學們以往學習的質量、時間等標量的運算法則不同,它遵循的是平行四邊形定則。以兩個分力為鄰邊做出平行四邊形,其對角線即合力,長度代表大小,夾角代表方向。其實,不僅力的運算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只要是
矢量,其運算都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如我們已經學習過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我們以后將學習到的電場強度等,也都遵循該定則。
課后作業: 1、通過網絡,了解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發現歷程
2、矢量運算也可以用三角形定則,請同學們課后熟悉三角形定則。
3、思考如何求多個共點力(多于兩個)的合力。 4、三個大小為2N、3N、4N的共點力,夾角可變,其合力范圍為多大?
PPT課件展示小結內容
進行知識的復習與整理
進行作業的布置,讓學生通過網絡了解平行四邊定的發現歷程,讓學生加深對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理解
讓知識升華,使學生認識到矢量的運算都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為以后學習下伏筆。
5
七、教學過程流程圖
§2.5 力的合成
課前準備 準備好課件、實驗器材 設置情景 提出課題 任務驅動教學 分組實驗 尋找合力 討論交流
尋找規律
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學生:互成角度拉小荷包
提出任務:
能把繩子拉到水平嗎
提出課題
學生嘗試
了解共點力 了解合力與分力 教師帶領學生熟悉實驗器材 設計實驗方案 教師給以適當提示,引導學生思考。 分組討論
尋找規律
學生發言
教師總結規律
復習同一直線上的二力合成 進行分組實驗 提出任務 兩分力大小不變,夾角變化,合力? 研究模型,
尋找規律
學生展示成果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