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阻尼振動,受迫振動
所屬欄目:高中物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教科版高二物理選修3-4第二章阻尼振動、受迫振動-北京市 - 東城區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普通高中和物理課程標準對本節知識內容標準的描述為:通過實驗,認識受迫振動的特點。了解產生共振的條件以及在技術上的應用。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觀察現象、發現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尊重科學的態度。
“物理教學的基本特征”教學理論的核心內容是:物理教學要堅持以創設問題情景為切人點,以觀察實驗(事實)為基礎,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為核心,以提升學生探究能力為重點的基本特征。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就是基于物理課程標準和“物理教學的基本特征”教學理論。
二.教學背景分析
1.學習內容分析
波動是一種常見而重要的運動形式。自20世紀以來,隨著電磁波的廣泛應用和對微觀世界的深入研究,與波動相關的物理學內容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學好波動的基礎是充分理解機械振動。 2.學生情況分析
(1)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通過一年半的高中教學,學生有了一定的學習能力(觀察、操作、分析、推理、歸納等)。對基本的機械運動形式有了一定了解。具備了從能量轉化的角度分析運動過程的意識和能力。在利用數學工具分析物理問題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
(2)教學過程中可能會有的困惑:從理論分析的角度得出阻尼振動、受迫振動所遵循的規律有很大難度。對高中教學幾乎是不可能的。從實驗觀察的角度得出規律是唯一方法。但達到定量分析實驗結果,在實驗操作方面的難度很大。 3.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說明
基于以上分析,本節課擬采用教師親自動手操作、引導學生觀察實驗、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的同時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通過多種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生成新知并應用知識解決新問題。
三.教學目標設計
2014年北京市中小學優秀教學設計評選
2
教學 目標
知識與 技能
1知道阻尼振動的定義
2知道受迫振動的定義,知道受迫振動的頻率等于驅動力的頻率。
3知道共振的定義,知道產生共振的條件。知道共振應用和防治的實例。
過程與 方法
經歷觀察各種實驗過程,學習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和歸納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 價值觀
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觀察現象、發現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尊重科學的態度
通過實際事例的分析,體會物理學在社會生活生產領域的廣泛應用,激發學習的興趣。
教學 重點 難點
分析實驗結果,歸納受迫振動遵循的規律 根據實驗現象,歸納共振的條件
四、教學過程與教學資源設計 (一)教學資源準備 學生:彈簧、砝碼
教師:水平彈簧振子、音叉、共振擺、受迫振動演示器、多媒體設備(PPT)、自拍的錄
像片段、自制儀器(兩個) (二)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演示實驗:水平彈簧振子
分析受力,指出回復力 創設情景,引起學生學
習興趣,引出自由振動概念。
二、實驗探究(自由振動、固有頻率)
演示實驗:音叉1的自由振動
觀察、分析,總結規律。 引出固有頻率(固有周
期)概念。 演示實驗:音叉2的自由振動
觀察、分析,總結規律
固有周期與振動裝置結構有關 指導學生操作實驗:撥動鋸條
動手操作、觀察現象。 體會固有周期與振動
裝置結構有關。
為后面的兩個實驗奠定基礎 三、實驗探究(阻尼振動) 演示實驗:音叉1的自由振動
觀察、分析,總結規律
引出阻尼振動概念
2014年北京市中小學優秀教學設計評選
3
四、實驗探究(受迫振動)
提問:如何使秋千不停?
分析并回答 提出驅動力概念
演示實驗:受迫振動演示臺
觀察、分析、得出結論。 受迫振動穩定時的振
動頻率遵循的規律 演示實驗:受迫振動演示臺
觀察、分析、得出結論。 驅動力頻率發生變化
對振動的振幅的影響 演示實驗:受迫振動演示器(自制儀器) 觀察、分析、得出結論 固有頻率發生變化對
振動的振幅的影響 演示實驗:共振擺
觀察、分析、得出結論 引出共振概念 五、自主學習、應用及反饋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共振曲線 閱讀、分析 加深對共振的理解 指導學生操作實驗:豎直彈簧振子
操作、思考
理解共振曲線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轉速計 閱讀、分析 應用
演示實驗:受迫振動演示器(自制儀器) 觀察、思考 加深對轉速計的理解 分析課文內容 觀察、思考、回答 加深對共振的理解 分析:機床的減震地臺
思考、回答、總結
加深對共振的理解
播放公交車視頻(自拍)
思考、回答、總結 加深對共振的理解
六、留作業 課本 練習
練習,落實知識
(三)板書設計
三 阻尼振動、受迫振動 1.自由振動:在自身結構特點決定的回復力作用下的振動。 2.阻尼振動:振幅衰減的振動
3.受迫振動:在外加的周期性驅動力作用下的振動
①受迫振動穩定時的周期(頻率)等于驅動力的周期(頻率) ②驅動力周期(頻率)越接近固有周期(頻率)時,振幅越大 4.共振
五.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本節課對學生學習效果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評價:課堂上學生的參與熱情和參與度,在分析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思維能力和結果,運用知識解釋現象的熟練程度。
對教師自身的教學效果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評價分析: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教學內容的呈現與交流方式,教師創設的教與學的環境與氛圍,課堂教學的組織與管理,教與學的效果,教學特色、風格和教學創新。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