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
所屬欄目:高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歷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4課《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中歷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4課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
第四單元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4課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
【課程標準】
1.概述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史實,認識其對中國社會變革的影響。 2.概述國共合作和北伐戰爭的主要史實,認識其偉大歷史意義。 【課標解讀】
1.學習歷史需要通曉事件發生的的背景、過程及影響。所以結合本課課標的要求,本課以中共誕生為主線構建,學生需要掌握好中共誕生的背景、過程、影響。
2. 分解行為動詞,確定行為條件和行為程度。課程標準的第一個行為動詞是“概述”,即“大略地敘述的意思是對文章或事物的一種概括表達”,所以對于“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國共合作和北伐戰爭的史實”,需要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概括說出其過程。課程標準的第二個行為動詞是“認識”即“主體收集客體知識的主動行為”,對于 “對中國社會變革的影響”需要在結合課本知識的基礎上,利用相關的課外素材得出結論,并在教師的指導下予以情感升華。
教材分析
一、內容結構:本課講解了五四風雷、中共誕生、國民大革命(高潮北伐)三個子目。
五四運動是第一次歷史巨變的補課,又是第二次歷史巨變的起點。上承辛亥革命,下啟新民主主義革命。
中共的誕生使得無產階級有了新型的政黨,中國革命面目煥然一新,并肩負著中國革命道路探索的重要使命,擔負起中國得救亡圖存和民族復興,因此本課在本單元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甚至可以聯系到必修一第六七單元乃至必修二、三的相關內容,地位相關重要。 二、重點:能分析五四運動的原因、明確其過程、理解其影響;知道中共誕生史實。
難點:總結中共成立初期對革命道路的探索;探究國民大革命失敗的原因教訓。
學情分析
一、知識基礎與能力水平:高一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歷史知識,初步掌握了一些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且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過本課的有關內容。所以本節課的任務重在能力提升和學科素養的培養上。
首先,需要把當前高考要求的解讀史料、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在日常的授課中予以滲透;另外通過各種情景的設置培養學生的概括歸納信息的能力。
其次,充分發揮歷史學科的導向作用,授課過程中滲透五四精神、中共的不忘初心,培養學生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家國情懷”。
最后,通過小組合作見證學生個體的成長,培養其用于探究、批判質疑的理性思維。 二、認知規律:根據由淺入深,由認知到理解,到分析綜合的規律,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利用學案材料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既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也利于培養和提高其歷史思維能力。
學習目標
一、辛亥革命——共和受挫涌新生
目標一:能說出辛亥革命后(20世紀初)社會階段特征 二、五四風雷——五四風雷路峰轉
2
目標2:能分析五四運動的原因、明確其過程、理解其影響。 三、中共誕生——南湖紅船創新篇
目標3:知道中共誕生史實;總結中共成立初期對革命道路的探索。 四、國民革命——共渡洪流走異路
目標4:總結國共合作過程;記憶國民大革命的發展歷程;探究國民大革命失敗的原因教訓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播放視頻
中國共產黨成立95年來,一直“初心未變、為夢前行”,從老軍人眼角深刻的魚尾紋與胸前一排排的勛章回憶起戰火硝煙的年代,開國大典上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共產黨員們心手相連締造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一個個經典的畫面無不體現黨的一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紅心。建黨95周年大會上習主席提到:為什么根本扭轉中華民族命運的是共產黨?黨“走過的路”是一條什么樣的路?黨為什么出發?黨的初心是什么?今天我們就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回答習近平之問。
【設計意圖】通過播放視頻,提升學生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建立上課的主題“中共誕生”和感情基調——“為什么出發”。
二、出示課程標準,解讀課標,展示本節課學習內容
一、辛亥革命——共和受挫涌新生
二、五四風雷——五四風雷路峰轉 三、中共誕生——南湖紅船創新篇 四、國民革命——共渡洪流走異路
【設計意圖】追隨毛澤東的觀點(研究黨史,只從192l年起還不能完全說明問題……從辛亥革命說起差不多,從五四運動說起可能更好。)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質疑、思辨能力。
三、學習目標分散出示、個個突破
一、共和受挫涌新生
出示目標1:能說出辛亥革命后(20世紀初)社會階段特征
教學設計1:播放視頻、出示文字材料師生合作歸納辛亥革命后的社會狀況。
材料一 時間 近代企業 注冊資金 產業工人 1872—1894 175家 4890萬元
50—60萬人
1895—1913 685家
22340萬元
1912—1919
新增600多家 超過過去總和 200萬人
材料二:因為辛亥革命以后的思想解放,新文化運動興起來了…馬克思主義傳到了中國。
另外1917年蘇俄革命的成功也傳到了中國,使一部分先進的中國人……接受 馬克思主義。 ——中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虞和
【設計意圖】:
第一,培養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利用材料,歸納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同時彌補專題史的缺點,給學生建立通史的意識。
第二,將本課的三大事件置于20世紀初進行構建,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