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
所屬欄目:高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歷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2課《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宜昌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中歷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2課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宜昌市第一中學
第四單元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2課 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
【課型】新授課 【課標要求】
列舉日本發動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的史實,概述中國軍民反抗日本和八國聯軍侵略斗爭的事跡,體會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列舉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史實,理解侵華戰爭給中國帶來的災難。
概述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斗爭的事跡,認識中華民族具有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以及在歷史上發揮的作用。
分析不平等條約的危害和中國人民的救亡圖存的探索,培養學生用聯系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和辯證的觀點觀察、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結合侵華條約的內容,探究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掌握運用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方法評價歷史事件。
通過分析比較《南京條約》和《馬關條約》的內容及危害,加深對列強侵華戰爭危害的理解,掌握分析比較歷史問題的能力。
通過研讀和分析相關歷史材料,掌握閱讀材料、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加深并確立的過程,理解列強的侵華把中國一步一步 推向災難的深淵,認識社會制度腐朽、軍事技術落后是近代中國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
通過中國軍民在外來侵略面前的英勇斗爭,體會中華民族的不屈精神,增強民族責任感。 通過對義和團運動的認識,明確愛國要有理性,近代中國的歷史發展,反侵略,爭取民 族獨立和反封建、實現國家近代化必須兼顧。
【學習重點、難點】
重點:《馬關條約》的內容和危害
19世紀末,西方列強已開始向帝國主義過渡。《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國際地位下降,同時也標志外國對中國侵略進入一個新階段,標志著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大大加深。對于條約內容和危害的理解,認識中國封建制度的腐朽,中國需要政治制度的變革有重要意義。
難點:①甲午中日戰爭爆發背景,理解日本侵華蓄謀已久。
②如何理解《馬關條約》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課時安排】(1課時)
【新課導入】 課件展示:
問題情景一:慧眼看詔書——兩份詔書的分歧(甲午中日戰爭的背景) 2
清朝、日本宣戰詔書節選:
請同學們比較這兩則詔書,找出中日兩國的分歧! 學生閱讀后回答分歧。 教師設問:這兩則詔書涉及的是怎樣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發生的真實背景究竟是怎樣的?它又給中國帶來了哪些的危害?由此導入新課。
【新課展示】
讓學生迅速閱讀課本導言框內容,教師展示課件: 自主探究一:慧眼看詔書——甲午中日戰爭的背景 材料:
材料一:19世紀中葉,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建立起中央集權的近代天皇制國家。日本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確立了對外侵略擴張的“大陸政策”,企圖吞并中國、朝鮮等周邊大陸國家。1887年,參謀本部制定了《清國征討方略》。日本一面擴軍,一面派出大批間諜在中、朝活動,在甲午戰爭前繪成了包括朝鮮和中國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條道路和河流的詳圖。 ── 《日本大陸政策史》 材料二:讓我們看看東亞地圖。日本不過是一個稍離歐亞大陸,浮于海面上的一個島國而已。朝鮮半島像是一肢胳膊,從歐亞大陸伸向日本。當時中國認為,只要把朝鮮半島攬在自己的翅膀之下,朝鮮半島隨時可以成為攻擊日本的絕好基地。同時,可以使沒有腹地的島國── 日本的防衛變得困難起來。為生存而戰。
── 日本扶桑社《新編歷史教科書》(02年版) 材料三:中國……此次派兵前往(朝鮮), 先以護商為名, 不明言與倭失和, 稍留余地, 以觀動靜……況與洋人決戰,尤多牽掣。 ── 1894 年翁同龢《覆陳會議朝鮮之事折》
材料四:甲午戰爭時,“所有官兵都攜家帶眷住在陸上,把兵艦當作一個衙門,點卯應糧,而海軍經費則全部移去修建頤和園……” 材料五:美國希望日本成為其侵略中國和朝鮮的助手;英國企圖利用日本牽制俄國在遠東的勢力;德國和法國為了趁日本侵華之機奪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國。俄國雖然對中國東北和朝鮮懷有極大的野心,但尚未準備就緒,因此對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列強默許或縱容的態度,成為日本實施侵略計劃的有利條件。
清朝對日宣戰詔書
朝鮮為我大清藩屬,二百余年,歲修職貢,為中外所共知 ……四月間,朝鮮又有土匪變亂,該國王請兵援剿……倭人無故派兵……增兵萬余,迫令朝鮮更改國政……各國公論,皆以日本師出無名,不合情理,勸令撤兵,和平商辦。乃竟悍然不顧……反更陸續添兵……(清)是以添兵前往保護。突有倭船多只,乘我不備……開炮轟擊…… 日本對清宣戰詔書
惟朕即位以來……求文明之化于平和之治……朝鮮乃帝國首先啟發使就與列國為伍之獨立國,而清國每稱朝鮮為屬邦,干涉其內政。于其內亂,借口于拯救屬邦,而出兵于朝鮮。朕出兵備變,更使朝鮮永免禍亂,得保將來治安,欲以維持東洋全局之平和……清國……派大兵于韓土,要擊我艦于韓海,亦不得不公然宣戰……
3
──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近現代史》(上冊) 學生分析學案材料得出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的背景:
教師總結:
①.國際背景: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歐美列強默許或支持日本侵略。 ②.日本背景:出臺“大陸政策”,侵華野心蓄謀已久(根本原因)。 ③.中國背景:清政府腐敗、軟弱無能。
④.朝鮮背景:1894年朝鮮東學黨起義(導火線)。
問題情景二:交鋒知高下——兩個國家的戰略(甲午中日戰爭的過程、結果) 根據課件圖示簡要介紹戰爭爆發的經過
自主探究二:交鋒知高下——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
當時中國是大國,有四億人口,軍隊95萬,是正義的反侵略戰爭;日本是小國,軍隊只有29萬,后方遙遠,供應不便,是非正義的侵略戰爭。天朝上國為什么會敗給彈丸小國呢? 材料:
材料一:兩種改革 洋務運動:
今日和議既成,中外貿易有無交通,購買外洋器物,尤屬名正言順。購成之后,訪募覃思之匠,始而演習,繼而試造,不過一二年,火輪船畢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發捻,可以勤遠略。
——曾國藩
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于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造之器。
——李鴻章 明治維新:
一、廣興會議,萬機決于公論; 二、上下一心,大展經綸;
三、公卿與武家同心,以至于庶民,須使各遂其志,人心不倦; 四、破歷來之陋習,立基于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識于世界,大振皇基。
三十年后,日本其興,中國其弱乎?日人游歐洲者討論學業,講究官制,歸而行之;中人之游歐洲者,詢某廠船炮之利,某廠價值之廉,購而用之,強弱之源,其在此乎? ——俾斯麥(德) 材料二:兩個皇室
中國皇室:光緒大婚慶典,耗費銀子500萬兩。為迎接慈禧六十大壽,修建頤和園,挪用海軍經費,耗資三千萬兩白銀。 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其終生不歡
日本皇室:一天寧可只吃一餐,也要建立強大海軍。此舉再次帶動了日本政府議員主動獻出四分之一薪俸用做造艦。 材料三:兩種準備
中國準備:1894年6月9日,日軍登陸仁川,進占漢城。到這個時候,清政府對一觸即發的戰爭形勢仍然未有準確的判斷,還寄希望于中日雙方同時撤軍。 從戰爭開始到失敗投降,他們一直致力于爭取英俄德法美等國家的調停,以達到求和目的。 ——摘編自《盛世之毀》
日本準備:一旦軍艦大炮稍微充實,便當開拓蝦夷。曉喻琉球,使之會同朝覲;責難朝鮮,使之納幣進貢;割南滿之地,收臺灣、呂宋之島,占領整個中國,君臨印度。
4
——吉田松陰(1855年)
1887年日本參謀本部制定了計劃武力攻取中國沿海地區并劃歸日本版圖,然后進一步肢解中國,達到控制中國的目的的方案。
1893年決定成立戰時大本營,完成了侵略中、朝的戰爭準備。 材料四:兩種民族意識
歷史在這里沉思:梁啟超在戊戌變法前夕回憶說。在甲午戰爭前,跑遍了整個北京的書鋪,卻買不到一張世界地圖。盡管此時已經離鴉片戰爭整整半個多世紀。為什么大多數中國人對來自西方列強的挑戰到這時仍然如此麻木、如此無動于衷?這是因為當時的科舉考試不需要考生懂得世界地理的知識。因為中國知識精英完全被吸引到科舉考試中去了,他們在價值觀念上具有高度同質性,士紳階層內部缺乏最起碼的多元分化,難以產生知識分子士大夫個體的思想變異,以適應已經出現了的新環境的挑戰。
你們試跑到日本書坊店里去看,日本所做關于中國的書籍有多少?哲學、文學、藝術、政治、經濟、社會、地理、歷史,各種方面,分門別類的,有幾千種。每一個月雜志上所登載講“中國問題”的文章有幾百篇。參謀部、陸軍省、海軍軍令部、海軍省、農商務省、外務省、各團體、各公司,派來中國長住調查或是旅行視察的人員,每年有幾千個。單是近年出版的叢書,每冊在五百頁以上每部在十冊以上的,總有好幾種。一千頁以上的大著,也有百余卷。“中國”這個題目,日本人也不曉得放在解剖臺上解剖了幾千百次,裝在試驗管里化驗了幾千百次。我們中國人卻只是一味的排斥反對,再不肯做研究工夫,幾乎連日本字都不愿意看,日本話都不愿意聽,日本人都不愿意見,這真叫做“思想上閉關自守”,“智識上的義和團”了。
——戴季陶《日本論》(1927年)P15—16 學生分析材料討論后回答問題。 清政府戰敗的原因: a.主觀方面:
①.清朝制度落后政治腐敗。(根本原因)②.清政府避戰求和政策。③.清軍防務松弛。④.官兵臨陣脫逃。⑤.武器裝備落后。
b.客觀方面:⑥.日本蓄謀已久,且制度先進。⑦.西方列強對日本的支持。 甲午中日戰爭的結局,讓中國震驚也讓世界震驚。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