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人口的空間變化
所屬欄目:高中地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第二節《人口的空間變化》內蒙古 - 阿拉善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第二節《人口的空間變化》內蒙古 - 阿拉善
人教版 必修2 第一章 人口的變化
第二節
人口的空間變化
一.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遇見適當的案例能夠區分是否屬于人口遷移 ‚能夠說出不同歷史階段,人口遷移的方向及特點 ƒ能區分影響人口人口遷移的因素
④能描述人口遷移對遷入地和遷出地的不同影響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讀圖1.8及1.9,逐步掌握看圖及讀圖的能力
‚通過剖析各因素對人口遷移的影響及人口遷移對遷入遷出地的影響,學會正確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間的聯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人口遷移的學習,使學生能夠結合生活實際,解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用科學的理念、發展的觀點看待生活 ‚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口觀和環境觀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不同時期人口遷移的方向及特點 ‚舉例說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重點依據:學生對時間段的記憶不容易深刻及課程標準關于本節課的要求“舉例說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2
2.難點:舉例說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難點依據:課程標準關于本節課的要求“舉例說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三.教材分析
本章第一節中人口增長主要講述人口的自然增長,實際上,由人口遷移引起的人口的機械增長也能引起人口數量的變化,同時人口遷移也改變著遷入地和遷出地人口的分布狀況,因此本節內容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教材針對人口移動從概念到原理,從歷史到現實,從成因分析等方面作了深刻的探討,從而使學生能夠比較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遷移現象。
四.教學方法
1.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利用圖片、資料展示手段,加強學生感性認識,并引導學生閱讀圖表,分析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總結歸納能力;結合實際,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2.采用自主合作學習的方式,分組討論,共同歸納總結得出答案,從而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五.教學課時及班級
教學課時:一課時 班級:高一(5)班
六.教學過程
1.展示課程標準及學習目標:
3
展示并要求學生將目標記下 2.新課導入:復習導入
師:在上一節的學習中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 生:人口的數量變化
師:引起一個地區的人口數量的變動除了與人口數量變化還與什么因素有關?
生:人口的機械增長—人口遷移 3.新課講授
師:今天咱們來學習另一種影響人口數量變化的因素。人口機械增長——人口遷移。閱讀課本第一自然段,思考問題:“什么是人口遷移,人口遷移和人口流動是一個概念么?請舉例說明”
生:人口遷移是指人們變更定居地的空間流動行為。而人口流動是人口短期離開原定居地后又返回的現象。所以是不一樣的概念。例略 師:這位同學的回答很好,人口遷移和人口流動是兩個不一樣的概念,它們具有共同的特點,都在空間上發生位移。但大家要知道人口遷移必修滿足以下三個條件,①必須改變定居地(住所改變)②時間較長(一般1年以上)③必須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線(行政區變化)同學們將這個記住。
師:記下之后,咱們來做幾道題鞏固一下 生:做題
師:閱讀課本8—9頁及圖1.8、1.9思考國際、國內人口遷移的特點、方向,完成填空。
4
生:看書并思考,同桌相互交流并完成表格。
師:國際人口遷移分為二大時期,19世紀前人口遷移特點為舊大陸到新大陸,大家在初中學習中學過三角貿易(展示圖片),血腥的資本積累,講述的是殖民者16世紀開始的“黑三角貿易”即奴隸貿易(歐洲奴隸販子從本國出發裝載鹽、布匹、朗姆酒等,在非洲換成奴隸沿著所謂的"中央航路"通過大西洋,在美洲換成糖、煙草和稻米等返航。在歐洲西部、非洲的幾內亞灣附近、美洲西印度群島之間,航線大致構成三角形狀,由于被販運的是黑色人種,故又稱“黑三角貿易”。歷時400年之久)。
師:這是19世界前的人口遷移,那二戰之后呢?大家可以說一說,你們都想去什么國家?
生:美國、德國、法國、英國等。
師:大家所說的這些國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發達國家,由此得知,二戰后人口遷移方向為欠發達國家流向發達國家。 時:剛所講的是世界人口遷移,那在我國人口遷移又有何特點呢?又以什么時間為劃分點呢?同桌相互交流完成表格
5
生:時間段劃分為20世紀80年代。80年代前經濟發達地區向邊疆未開發地區遷移;國家調動為主。80年代后由經濟落后地區向邊疆未開發地區遷移;自發性比重遷移上升。
師:展示《尋龍訣》及《狼圖騰》劇照。《鬼吹燈》分為上下兩卷。《尋龍訣》是根據下卷改編,在這部電影中胡八一、王凱旋、丁思甜一同在草原插隊。而《狼圖騰》中馮紹峰飾演的陳陣也是由北京來到內蒙古的知青。所以說20世界80年代前,國內人口遷移為國家調動為主,經濟發達地區到邊疆未開發地區。
在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受其影響20世紀80年代后國內人口遷移為欠發達地區向發達地區流動。大家也可以思考,再過兩年等你們高考結束后成績比較好,你們可以自己選擇想去的大學,你們會去哪? 生:北京、上海、大連、廣州等
師:想去好的大學就多努力學習,付出總會有回報。
師:在咱們阿盟有許多的民勤人,在咱們阿拉善盟方言中,民勤方言應該是占有重要地位的。而在內蒙古中部方言與我們這里又不一樣,那的方言被稱為“晉語”,大家有沒有思考過為什么?
6
生1:災荒與貧困,軍閥抓兵,三年自然災害使得很多民勤人到了阿盟。
生2:走西口,由山西、陜西等地過來的。
師:很好,以上的例子實際上是自然環境因素和政治影響人口遷移,還有什么因素會影響人口遷移呢?閱讀課本第十頁。(閱讀過程中將比較重要的內容劃出) 生:閱讀課本
師:展示不同的圖片及材料,問是什么因素。 生:回答問題
師:剛才所講的,都是人口遷移的因素,那么人口遷移對于遷入地和遷出地都有什么影響呢? 生:對遷入地
有利的 ①有利于加強與外界的經濟、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聯系。②緩解當地人地矛盾。③增加經濟收入。
不利的 ①造成勞動力和人才的流失 ②使教育投入回報減少 對遷出地
有利的 ①彌補勞動力不足,促進資源開發與社會經濟發展。②引進先進的技術和人才。③推動城市化發展。
不利的 ①加劇生態環境問題。②給城市造成巨大的壓力,帶來就業困難、交通擁擠、居住困難等問題。 4.課堂練習
題1.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人口遷移的特點是 ( )
7
A.永久性移民增加 B.遷移形式以國家組織為主 C.移民的主要原因是戰爭 D.由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
題2.大量民工涌入廣東的主要原因是( ) A.廣東能提供較多的就業機會 B.民工遷出地農村環境惡化
C.廣東自然資源豐富,自然災害少 D.民工遷出地自然環境惡化
題3(2015·北京)下圖為某網上商城通過大數據分析繪制的“城市牽掛”示意圖。由于遷出人口比例較高,甲地網購收貨量中,從異地下訂單的寄達商品所占比例最高,從而成為2014年全中最受異地牽掛的城市。讀圖,回答第12題。
12.據圖可推斷,甲地人口遷出比例( ) A.北方地區比南方地區高 B.直轄市比省級行政中心高
8
C.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 D.內陸城市比沿海城市高
課堂練習答案:題1D; 題2A; 題3C。 5.課堂小結 6.課后作業 冊子相應習題完成 7.板書設計
第二節 人口空間變化
一.人口遷移的概念和分類 1.概念
2.分類 地理位置 國際人口遷移 國內人口遷移 遷移方向 二.引起人口遷移的因素 1.自然生態環境因素 2.經濟因素 3.政治因素 4.社會文化因素 三.對環境的影響 1.對遷入地 2.對遷出地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