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人口的空間變化
所屬欄目:高中地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第二節《人口的空間變化》吉林省- 敦化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第二節《人口的空間變化》吉林省- 敦化
2.1 人口的空間變化(第一學時)
2.1.1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人口遷移的概念和分類;理解在不同時期世界和我國人口遷移的方向、特點及意義;分析人口遷移對遷入地和遷出地的意義和影響。
2、培養學生對地理現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與綜合能力。 (二) 過程與方法:
1、利用地圖或多媒體教學手段輔助教學,結合相關人口遷移圖,探究在不同時期世界和我國人口遷移的方向、特點及意義.
2、學會利用資料或圖表,分析說明某地區或某時期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3、結合實例分析人口遷移對遷入地和遷出地的意義和影響。 4、小組互動學習、自主學習和探究活動。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人口遷移的學習,使學生能夠結合生活實際,解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用科學的理念、 發展的觀點看待生活;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形成正確的 世界觀;培養學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口觀和環境觀.
2.1.2重點 、難點
理解在不同時期世界和我國人口遷移的方向、特點及意義;分析人口遷移對遷入地和遷出地的意義和影響。
2.1.3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投放三部大型電視連續劇《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的電視劇劇照,很多同學都看過或聽說過,得知這些人背井離鄉的遷往他鄉是為了謀求更好的生活,這種現象其實就是人口的空間變化,確切的說就是人口遷移現象。下面請同學們齊讀本節課學習目標。 《活動1 》請同組或同桌之間核對課前留的預習作業導學案內容,夯實基礎,組內交流合作,學習成果共享,教師提問,檢測學生預習效果。
1、閱讀課文,找出人口遷移的含義、具備的三個條件、分類。 人口遷移的定義
所謂人口遷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范圍內發生改變。對人口遷移概念的理解,需從以 下三個方面入手:
(1)空間位移:這是人口遷移的首要條件。
(2)居住地變更:人口遷移必須以居住地的改變為條件 ,通常以是否跨越某種特定的行政區域界線作為判斷某人口移動現象是否為人口遷移的標準。如下圖所示:(提示遷出地和遷入地的區別)
(3)時間限度:只有那些居住地發生“永久性”或“長期性”變化的人口移動才能構成人口遷移。雖然遷移時間間隔目前尚無統一標準,但人們在工作地與居住地之間的通勤往返、外出購物、旅游、出差、游牧民的遷徙、季節工季節性流動、擁有兩處或兩處以上居住地的人在不同住所間的流動等都不屬于人口遷移。
人口遷移的分類(按是否跨越國界劃分)
國際人口遷移:人口跨國界并改變住所達到一定時間(通常為1年)的遷移活動。 國內人口遷移:在一國范圍內,人口從一個地區向另一個地區移居的現象。 2、學會判斷以下現象是否屬于人口遷移,并給出理由。 (1)、外出旅游、度假、療養、探親;
(2)、我國大學生出國攻讀碩士、博士學位;
(3)、外出讀書的大學生寒暑假回到家鄉; (4)、讀書或分配工作離開家鄉的大學生; (5)、居住在敘利亞難民營中的伊拉克難民; (6)、到中國來工作的外國人;
(7)、農閑季節到城市或外地打工,農忙季節回本鄉務工的農工。 (8)、國家有計劃的抽調人員支援西部建設 【解析】 判斷人口遷移的方法 人口遷移一般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必須改變居住地,我國曾以戶口是否發生變遷作為人口遷移的判斷標準,它將隨著戶籍制度的改革發生變化;二是改變居住地需持續一段時間(一般是一年以上);三是必須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線,有時候常常把這一條作為判斷是否發生人口遷移的重要標準。
《活動2》無論是國際人口遷移還是國內人口遷移,他們都有自己遷移的原因、方向、特點和意義,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國際人口遷移。 3.國際人口遷移的特點
教師提問:現請同學們以美洲為例,分析一下美洲都有哪些人種?為什么有黑人?在美國、加拿大占大多數的白人呢?美洲原有的居民是誰? 回答:現在在美國、加拿大占大多數的白人其先輩多為15~16世紀殖 民主義擴張時期由歐洲遷移而來,現在美洲黑人的祖先多數從非洲作為奴隸販賣而來,美洲原有的居民現稱印第安人,為黃 色人種。
小組活動:在圖1.8中找出中國、印度、巴西、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等國家和歐洲,看哪些國家和地區為二戰后人口遷入地區?哪些國家和地區為人口遷出地區?
答案:中國、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為人口遷出地區,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等國家和歐洲為二戰后人口遷入地區。(讀圖1.8時,最好要學生輔以世界政區圖,先明確人口的遷入、遷出地區,把握人口遷移方向,最后探討、總結國際人口遷移規律。) 讀圖1.8:國際人口遷移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流向(分二戰前和二戰后兩個時期) 學生討論 :分析世界人口遷移的規律、原因及意義。 學生歸納并填寫表格: 時期 特點 遷出地
遷入地
原因
意義
19世紀以前
集團性、大批的移民為主 歐洲、非洲 遷往美洲、
大洋洲
歐洲殖民主
義的擴張,新
大陸的開發
在客觀上開發了新大陸,傳播了工業文明,也改變了人種的空間分布 二戰以后 人口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 定
居移民減
少,短期流動的人口增多
拉丁美洲、
亞洲、非洲
西歐、北美、西亞和北非
世界各國生產發展不平衡,遷入地區經濟發展快,西亞和北非石油輸出國石油資源的開發
調整勞動力空間分布不均的狀況,加強了文化交流,促進遷入地的經濟發展,緩和遷出地的人口壓力,但也造成遷出地的人才流失
4.我國的人口遷移
國內人口遷移就是在一國范圍內,人口從一個地區向另一個地區移居的現象。[互動探究] 讀圖1.9,討論回答:
(1)清代至新中國成立前,河北、山東一帶有大量人口“闖關東”,你知道他們遷往何處嗎?請你談談新中國成立前我國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闖關東”即遷往東北地區。
新中國成立前我國人口遷移主要由于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的脆弱、戰爭以及自然災害等影響。
(2)讀圖1.9,比較1949~1986年期間與80年代后我國國內人口遷移的主要流向。
圖中顯示1949~1986年期間,國內的人口遷移主要是從東部沿海地區遷往東北、西北和海南,80年代后期的人口遷移主要是從內陸省區流向沿海城市,從農村流向城市。 (3)完成下表
《活動3》思考:目前,世界人口遷移和我國國內人口遷移在方向上的共同點是什么? 就是由農村遷往城市,在中國我們稱這種現象為民工潮,找同學讀兩段材料,分析農民工的遷移為城市帶來了什么影響,并欣賞一段視頻,想一下人們為什么要這樣遷移?那么這種人口遷移有什么意義呢?
學生讀材料、看完視頻討論探究回答:
人口遷移對遷出地和遷入地的影響 材料一
“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 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不僅使廣東成為外貿大省、經濟大省,更成為流動人口省。外來工為廣東的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廣東也為外來工提供了就業機會。據測算,近十年,在粵打工者8000萬,帶回家鄉的收入達2000多億元。 材料二
1979年以前,深圳市只是一個擁有2萬人口的小鎮,1980年設立經濟特區后,全國各地的人口源源不斷地遷入,人口迅速增長,現在深圳市總人口700.9萬,其中戶籍人口124.9萬,外來人口577萬,占總人口的82.1%.請思考:深圳市的人口增長如此之快的原因是什么?
根據世界、中國的人口遷移情況,再結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回答,人口遷移對遷出地和遷入
時期
影響因素
遷移特點
遷移方向
古代
農業經濟脆弱,戰爭頻繁,自然災害多
背井離鄉大批遷移
遷往社會環境和自然條件好的地區
逃避戰爭和自然災害等
當代
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80代中期 國家實行計劃經濟體制 和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
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
由東部遷往東北和西北等內地和邊疆
20世紀 80代中期 以來
國家改革開放的政策
流量增大、流向變化、
頻率加快、,自發遷移為主,出現民工潮
從農村遷往城市、從內地 遷往沿海
地分別產生了哪些影響? (從對人口發展的影響、對環境的影響、對社會經濟產生的影響等方面考慮) 遷出地:
有利影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利影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遷入地:
有利影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利影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4布置作業:1構建本節課的思維導圖;2導學案習題鞏固的前五道選擇題 2.1.5課堂小結: 2.1.6板書設計: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