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河流地貌的發育
所屬欄目:高中地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河流地貌的發育》-北京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河流地貌的發育-北京市通州區運河中學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本節課課標要求: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外力因素。本節課主要結合實例說明流水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培養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學科素養”是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修訂的重要目標,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是深化地理教育改革的制高點。地理學科素養的培養就是需要學生理解學科最核心、最本質的地理知識,養成學科獨特的地理能力和觀念,并能運用到特定的地理情境中解決問題。
本節課重點培養學生 “地理實踐力”,“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三方面的地理核心素養。 通過課前學生參與制作“河流地貌模型”、合作設計地理實踐活動方案,課上運用恰當的地理工具,利用地理的學科方法完成既定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學生從多個維度對河流地貌的發育進行分析,認識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從空間和時間綜合的角度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與分布,培養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
以長江流域為例,結合流域內河流特征,分析各河段河流地貌的名稱及形成原因,提升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
教學背景分析
教學內容分析
1、從教材安排的角度分析
“河流地貌的發育”強調了流水的動力作用及對地表形態的塑造,在此過程中很明顯的體現著能量的交換和物質的遷移,對前面水循環不斷塑造地表形態也是一個很好的詮釋。同時在河流的局部地段(如上游、下游;山麓、河口等地),組成地理環境的各要素之間相互影響,又會形成河流地貌的差異,這又體現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是即將學習的第五章的基礎。因此本節內容的
2
安排,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2、從學科本質的的角度分析
“河流地貌的發育”即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的發育,體現的地理學科本質是時間的演變及空間的差異。這里“發育”一詞反映了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隨時間推移的變化。目前展現在人們眼前的任何一種地表面貌,例如河谷,它是經過較長的地質歷史時期、經過內外力共同作用演變而來的,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還將繼續發生、發展、演化。不同區域的不同河段,河流地貌不完全一致,體現著空間差異。
作為“河流地貌發育”的主要動力——河流水,它是流動的。它對地表形態的塑造,主要受水流速度快慢、徑流量大小等因素的影響。而水流速度快慢又和地表形態起伏落差有密切關系,從而在大尺度上會產生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體現著水圈和巖石圈之間的一種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同時,作為流動著的水,在流經不同地區時,受區域小尺度地理背景的影響,同為侵蝕地貌(或堆積地貌)也會存在很大差異。也就是說一個區域內出現的任何一種事物或現象先要基于區域宏觀的大地理背景考慮。把區域大背景,作為思考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可能在區域內部某個地點,出現特殊的地理小環境,就會出現特殊變化,這個變化就不在基于大背景,而是基于微觀小環境中各個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即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時間演變、空間差異、地理環境整體性”這些地理學科本質內容的滲透,將使學生的區域認知、綜合地理思維等素養得到培養和提升。
學生情況分析
1、學生已有學習基礎分析
知識方面:學生通過初中區域地理知識的學習和高中水循環及內外力共同作用等知識的學習,對長江、黃河等我國知名大河,以及侵蝕、搬運、堆積、三角洲等概念不陌生,并且結合物理學科知識能理解“力”的作用。這些都是學習本節課內容的基礎。但是許多學生對某一條河流的認識只是停留在知道的水平:知道在哪兒、知道一些簡單的河流特征。侵蝕、搬運、堆積等作用概念知道但還不會用來進行描述和解釋實際地表地貌的形成原因等地理問題。另外學生對地形和地貌的概念是混淆的。“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第五章才會學習,這兩個概念學生不清楚,本節課只是滲透地理思想,不做專門解釋。
技能方面: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都比初中有所提高。但畢竟學生的生活空間有限,流水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形成的過程也太漫長,當學生面對陌生的地貌類型(沖積扇、河漫灘平原等)及形成過程(溯源侵蝕等),讓他們憑空想象還是有很大難度的。特別是教師如果僅給學生呈現一幅幅簡單的地貌圖片,他們也很難想到該地貌與地理環境之間的內在聯系,也就不會對本節課內容想要表達的地理學科本質有深入的了解和認知,學生的區域認知和地理綜合思維也就很難有較大幅度提升。另外語言表達能力方面學生還欠缺用專業術語進行規范的描述。
3
2、學生實際獲得顯性化的分析
學生的區域認知和綜合地理思維素養更多的是隱性的,要使之顯性化呈現,最主要的方式是讓學生表達。作為教師,盡管我們能夠且應該把學生的學習建立在其已有知識之上,但有一點需要注意,并非所有的已有知識都能為新學習提供同等堅實的基礎。特別是如果學生頭腦中積累了一些不正確的、不恰當的、不充分的知識,對進一步的學習就會產生阻礙。孤立的、片段式的知識組織方式也會制約其能力的提升。所以本節課會盡可能利用學生畫圖、演示實驗、語言表達、圖文板書歸納等方式把學生的實際獲得顯性化,并不斷加強。
教學方式:
1、啟發式教學 2、實驗探究式教學
教學手段分析
1、利用教具模型突破學習過程中的難點
教學手段沒有最好,只有更適合。受擴招影響,本校學生的生源質量有所下降。而且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溯源侵蝕、曲流處凹岸侵蝕凸岸堆積等河流作用及形成的地貌總是感覺很抽象,是學生認知方面的難點。所以針對本屆高一學生的實際特點,以及學生學習本課內容所具備的已有學習基礎,教師帶領學生在課前制作了模型,模擬各種河流地貌。課前組織學生進行試驗探究,課上借助模型引導學生觀察、想象、演示實驗等方式,探究流水侵蝕作用的三種形式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理解河谷的形成及演變的過程;了解三種流水堆積地貌的形成及分布的異同。同時也能很好的認識在河流的不同河段,地貌類型是有差異的。通過視聽沖擊,強化學生的感性認識,探究地理原理規律,其實這也是一種地理探究的學科方法——模型構建法。 2、創設真實情境學習生活中的地理
圍繞核心素養的培養,我們要構建一個真實的情境,這個情境要有特定的區域、空間、情節和問題。本節課選取長江沿線河流地貌為案例創設情境,是因為其地貌類型更加豐富,區域間的差異也更加明顯,利于本節課學科本質內容的滲透。且學生初中學習過長江,學生比較熟悉,從最貼近學生的情境入手,便于學生接受。
技術準備:多媒體輔助教學、立體模型、地形圖、景觀圖、文字資料等
本節課最難的技術準備就是立體地形地貌模型的制作。
因為本節課要向學生滲透的地理學科本質包括:從時間的角度,分析同一地段河流侵蝕地貌的演變,從空間的角度,對比不同河段河流地貌的形成差異。其中涉及許多靜態的河流地貌:峽谷、沖積扇、河漫灘平原、三角洲等。這些地貌有各自的形態特征及分布空間。如果只利用投影給學生提供這幾種地貌的景觀圖片,不能很好的幫助學生理解它們形成和分布方面的差異。如果利用立體模型讓學生眼見為實,學生頭腦中的感性認識將大大增強。而現有的教具中,多為局部河段單個的
沖積扇、三角洲等立體地貌模型,沒有河流從上游到下游完整的河流地貌發育模型。利用這些碎片化的小尺度模型,不能幫助學生建立宏觀大尺度下,峽谷、沖積扇、河漫灘平原、三角洲等河流地貌的空間分布差異。因此教師決定制作一個大區域的立體地形地貌模型。在模型上,巧妙設計安排好各種地貌,方便學生從宏觀和微觀兩種尺度觀察分析各種主要河流地貌的形成及分布。另外,“河流地貌的發育”中“發育”一詞還滲透“演變”的地理學科特點。而其演變的原因是因為河流水在流動。所以在制作的模型上還要能夠表現水的流動。綜上所述,都增加了模型的制作難度。
模型制作材料:泡沫板、木板、石膏、發泡膠、報紙、涂料、清漆、竹簽、各種切割工具等 試驗演示用具:模型、水泵、水管、水箱、沙子等 制作過程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