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大雁歸來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7 大雁歸來》安徽省 - 合肥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7 大雁歸來》安徽省 - 合肥
《大雁歸來》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本篇課文選自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七課,是一篇自讀課文,《大雁歸來》是一篇生態學“觀察手記”,篇幅不算短。內容上雖介紹大雁的生活習性,但同時又象一首抒情詩,抒發了對大雁的喜愛之情,面對大雁的聯合觀念,人類應該自愧不如。遺憾的是人類的獵殺行經給大雁制造著災難。作者多用擬人手法描寫大雁,因為大雁在作者的心中就像人類一樣具有靈性,雁群就像人群似的。從寫作上來說,形象性、知識性、抒情性的完美結合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字里行間注滿愛鳥之情,而且形象地闡明尊重生命、熱愛自然的道理。 學情分析:
本課設計主要以體現新課標為主,“以人為本,以學文本”,注重“內聚和輻射”。以課本教學為“點”,以課外閱讀為面,突出學生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整個課堂以學生的動腦、動手、動口為主,以教師的引導為輔,以四人小組、同桌研讀交流法為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大膽沖破心理束縛,說出自己獨特的課內和課外閱讀感受與見解。
教學目標:
1. 學習分析、推理的“觀察手記”文本特征
2. 深入了解作者字里行間的愛和一位環境保護主義者的深切思考。 3. 嘗試比讀學習,感受作者熱愛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懷。 教學重點:
深入了解作者字里行間的愛和一位環境保護主義者的深切思考。 教學難點:
嘗試比讀學習,學習并欣賞作者抒情筆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是一個 特殊的日子,6月5日“世界環境日”。1972年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了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會議提出:“為了這一代和將來世世代代保護和改善環境。”2019年世界環境日主辦單位在中國杭州舉辦,主題“藍天保衛戰,我是行動者。”今天,就讓我們行動起來,再次學習《大雁歸來》感受美國著名環境保護主義先驅利奧波德的深切的思考。
二、“我”尋找
1.一只具有友性、善性、親情、聯合觀念的大雁傾盡作者一生的觀察和思考。請以時間為軸,尋找作者寫大雁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愛。 出示:
11月:“我”為南飛的大雁擔驚受怕, 3月: “我”為大雁的歸來欣喜歡樂, 4月:“我”認真記錄著大雁的數量增減,
從早到晚:“我”仔細觀察著大雁的日常生活, 日常程序的觀察日子:“我” 為孤雁的不幸悲哀傷痛, 4月的夜間“我”默默傾聽著大雁的探討辯論, 每年3月:仰望用自己生命做賭注的聯合遷徙, 像對待一位久違的朋友:
不干涉,不驚擾,淡寫時光,各自安好。
提示:換位思考法(感知觀察筆記寫法第一步:觀察、推測與分析)
2.如何才能在觀察的基礎上讓所愛的大雁靈動感人的出現在讀者的面前,作者用了哪些寫法?(小組探究)
提示:學習抒情筆法的運用 小結:(擬人手法、稱呼轉換、長句抒情)
3.作者資料的導入:他是一個熱心的觀察者,一個敏銳的思想家,一個造詣極深的文學巨匠。 他的文章不是祈求強有力的政府干預的答辯書,也不是通過渲染人們對生存危機的恐懼去進行動員和宣揚世界末日的宗教小冊子。
他認為,通過了解和熱愛,就會產生一種行為上的道德責任感。 4.導出《大雁遷徙》的視頻,深入了解大雁,加深對文本的主旨的理解。 三、“我”品讀
1.《如果我是風》我來讀。 2.《如果我是風》你來品。 提示: (一)、發現“風”之行蹤; (二)、尋找“風”之特點; (三)、探究“風”與“雁”的聯系
3、導出《大雁遷徙》的視頻,深入了解大雁,加深對文本的主旨的理解。
四、我補充 《葶藶》原文
現在,在幾個星期之內,葶藶,那種怒放著的最小的花,就會把那小小的花朵灑滿所有沙土的地方。
渴望春天,但眼睛又是朝上的人,是從來看不見葶藶這樣小的東西;而對春天感到沮喪,低垂著眼睛的人,已經踩到它上面,也仍然一無所知。把膝蓋跪在泥里尋求春天的人發現了它----真是多極了。 五、課堂小結。
讓我們回到本文的課題,作者在呼喚大雁歸來的同時,你認為,他也在大雁身上告訴我們上帝賜給我們的本質是什么? 大雁歸來, 人性歸來, 和諧歸來, 詩意歸來!
道德責任感歸來...... 六.板書設計
《大雁歸來》----歸來 藍天保衛戰,我是行動者! 《如果我是風》----追隨 七:教學反思
以上《如果我是風》《葶藶》皆出自《沙鄉年鑒》。此次教學達到開啟學生群文閱讀的興趣之門。以一篇自讀課文為本,拓展延伸寫作手法的學習和作者主旨的深入了解。喚醒學生的環保意識。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