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狼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語文人教部編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20 狼_湖北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初中語文人教部編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20 狼_湖北省優課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一.讀課文,檢測一下 1.)說出下列紅色字的意思
1.止有剩骨 3.一狼仍從 5. 顧野有麥場 一狼得骨止 擇其善者而從之
2. 綴行甚遠 4.恐前后受其敵 6.弛擔持刀 7. 一狼徑去 8屠自后斷其股 9狼亦黠矣 10.狼不敢前 11意將隧入 2.)用現代漢語解說下列語句
1.并驅如故 2、其一犬坐于前 3、目似瞑,意暇甚 4、一狼洞其中 5、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3.)詞類活用
1 . 一狼洞其中 2 . 狼不敢前 3 . 其一犬坐于前 4 . 意將隧入„„ 二.再讀課文,依據圖片復述課文大意,理清故事情節 在下面的箭頭里填上一個動詞,概括故事情節。
屠戶遇狼懼狼御狼殺狼
三.三讀課文,分析形象
1.請同學們在原文找一個字,這個字最能體現狼的本性 “黠 ”
2.狼之“黠” 具體表現在哪些地方?(自讀勾畫找原文) 3.學生匯報
4.然而,盡管兩狼如此狡詐,它們最后的結局也無非是被屠戶劈死,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屠戶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四.四讀課文,深入思考。
1、“止增笑耳”的僅僅是惡狼嗎?作者嘲諷的僅僅是惡狼嗎?
不是,狼在此實際上是惡人的化身,代表的是那種貪婪、兇狠、狡詐、愚蠢的惡人。 2.為什么狼的形象在傳統文化中是不佳的呢? 主要是不同文化背景導致的。
因為中原文明一直都是農耕文明?v觀歷史,只有元朝是游牧民族,統治只有短短的100多年,而且一直也沒有改變傳統的中原農耕文明。中原文明主旨是孔孟之道,是中庸厚黑之說。是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而狼的性格偏偏是狡詐、有仇必報、兇狠的。與中原文明剛好背道而馳,所以,就成為了反面的典型。
其實,我們應該客官地看待各種文化的核心。每種文明存在,一定是有它的歷史必然性的,也是各有意義的。
3.作品簡介
《聊齋志異》是蒲松齡的代表作。藝術造詣在歷代文言小說之上,是中國古典短篇小說的最高峰。 “聊齋”是他的書房名,“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這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共491篇。多數作品通過談狐說鬼的手法,對當時社會的腐敗、黑暗進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矛盾,表達了人民的愿望。 魯迅曾經說過,《聊齋志異》是“用傳奇法,而以志怪”。細按原意,當是指用傳奇的表現手法,來表現志怪式的題材或內容,也就是接受了它之前的這種文言小說的優點,所以魯迅把它列入了“擬晉唐小說”,正確地指出了它的淵源。 郭沫若評價說:“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4.同學們,讀完本文,你得到什么啟示?可以從人和狼兩個角度思考。
a.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不能存在幻想以及妥協讓步,必須勇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成功。
b.一切像狼一樣的惡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終,最后的下場是自取滅亡。 c.人有狼沒有的勇氣,智慧和力量,人能夠戰勝狼,戰勝像狼一樣的惡勢力。 d.除惡無盡,要像屠戶那樣并斃兩狼,不留后患。
五.拓展延伸:
狼,是陸地上生物最高的食物鏈終結者之一。由于有狼的存在,其他野生動物才得以淘汰老、弱、病、殘的不良族群;也因為有狼的威脅存在,其他野生動物才被迫進化得更優秀,以免被狼淘汰,所以狼使生態處于一種平衡狀態。沒有狼的存在,生態上將出現良莠不齊、傳染病眾生的局面,不利于生命的穩定、健康的平衡發展。況且狼是群居動物中最有秩序、紀律的族群。
▬▬▬阿奎利斯·愛克斯 狼的處世哲學
眾狼一心
狼如果不得不面對比自己強大的東西,必群而攻之。 同進同退
狼雖然通常獨自活動,但狼卻是最團結的動物,你不會發現有哪只狼在同伴受傷時獨自逃走。 知己知彼
狼尊重每個對手,狼在每次攻擊前都會去了解對手,而不會輕視他,所以狼一生的攻擊很少失誤。 授狼以漁
狼會在小狼有獨立能力的時候堅決離開他,因為狼知道,如果當不成狼,就只能當羊了。
六.學以致用
1.用兩個含“狼” 的成語造句。 2.寫寫“狼”的精神給你的啟發。
板書設計:
狼
蒲松齡
屠 智 狼 黠
.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必須勇于斗爭,善于斗爭。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