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嘗試創作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活動·探究任務(三)”《嘗試創作》湖北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用詩歌抒寫生活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活動·探究任務(三)”《嘗試創作》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部編本教材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中的“活動·探究任務三”是嘗試詩歌創作。要求在完成“任務一·自主欣賞”和“任務二·自由朗誦”之后,引導學生將自己對所學詩歌情感與內涵的體會、結構與形式的感知進行融會貫通,在實踐中最終達成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化。學生對詩歌這種文學體裁的創作比較陌生,因此,任務中“備選題目”從學生生活入手,在引發情感共鳴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逐步掌握詩歌創作的基本技巧。
詩歌創作注重情感的捕捉與抒發。“備選題目一”,引導學生表達想對父母說的話。“備選題目二”,則是寫出對朋友的生日祝福,貼近學生生活,能使他們帶著真情實感投入創作當中。“備選題目三”,要求學生對單元所學過的《我愛這土地》《鄉愁》《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我看》四首詩歌進行仿寫,實際上是引導學生學習優秀詩歌的表達技巧和語言特色。比如,選擇合適的抒情方式與恰當的意象,展開個性化的聯想和想象,注重語言的簡潔流暢與節奏韻律的和諧悅耳等。
學情分析
學生十四五歲時,正是處于樂于創作詩歌的啟蒙階段,盡管他們已經學過不少詩歌,有過對“天上的街市”的遐想,對“生活欺騙了你”的感慨,對“未選擇的路”的悵惘,對延安“無比依戀”的贊頌……也體驗過詩歌創作的快樂,但相對于這種文學表現形式,學生還是有一定的陌生度,如何將直覺、靈感、內心感受與聯想想象的內容進行詩歌式的表達,以詩歌的形式呈現出來,需要較為充分的指導。
教學設想
學生對于生活中的人、事、物,都有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這恰恰就是詩歌創作的源泉。教師應當引導他們挖掘并進一步體悟這些情感,使之獲得深化和升華,真正成為創作的源頭活水。本單元采用任務驅動的方式,重在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所以,在倡導自由創作的基礎上,我帶著學生回憶生活中獨特的經歷,引導學生發現、把握生活中體現愛與美的細節和瞬間,捕捉并深化內心情感體驗,避免一些學生無從寫起。其次,創造新穎、獨到的意象,借助具體可感的形象來抒寫情志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我利用微課講解意象的相關知識,引導學生創造屬于自己的詩歌意象。第三,優美的語言是詩歌創作的核心。因而,引導學生學習借鑒優秀詩歌的表達技巧和語言特色,選擇合適的抒情方式,展開個性化的聯想和想象,注重語言的簡潔流暢與節奏韻律的和諧悅耳等,是本課教學的另一個重難點。在學生完成創作之后,引導學生互評修改習作,錘字煉句,進一步提升。教學時要注意,教師的指導要有彈性,既為學生創作提供指引和支撐,又為發展留下空間。最后,教材中只有詩歌創作的要求,不妨把任務延展一下:在互相評價修改的基礎上,全班合作編輯自創的詩歌集。
課前準備
嘗試仿寫學過的詩歌,也可以自由創作。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引導學生發現、把握生活中體現愛與美的細節和瞬間,捕捉并深化內心情感體驗,提高感悟能力。 (2)引導學生創造屬于自己的詩歌意象,適當融入想象和聯想,抒寫情志,促進思維發展與提升。 (3)引導學生借鑒優秀詩歌的寫法,學習詩歌創作技巧。 2.過程與方法
訓練仿寫,進行詩意的表達,提升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鼓勵學生在模仿借鑒的基礎上,有個性、有創意的表達,抒發自己內心真實情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愛國情感,體會詩歌表達中的山川景物之美與歷史文化之美,拓展文化視野,培養文化自覺的意識和文化自信的態度。
教學重點與難點
1.學會創造意象,適當融入想象和聯想,抒發真情實感、抒寫感悟。 2.借鑒優秀詩歌的寫法,學習詩歌創作技巧。 教學方法
激趣法 討論法 質疑法 合作探究法 多媒體輔助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激情導入:詩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是“文學之母”,是“語言的鉆石”,是人們心里燃燒起來的火焰。優美的詩篇,將點燃同學們心里詩歌創作的火花。這節課我們就來嘗試創作詩歌,抒發情感,用詩歌抒寫生活!
2.播放朗讀視頻,引導學生體會《春》的語言魅力。 (課件展示) 盼望著 盼望著 東風來了
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 欣欣然張開了眼 山朗潤起來了 水漲起來了
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 嫩嫩的,綠綠的 園子里,田野里
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 坐著,躺著
打兩個滾,踢幾腳球 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
風輕悄悄的 草軟綿綿的 3.學生賞析。
4.教師點撥: 作者借助“東風”“山”“水”“太陽” “小草”這些具體的形象,描繪出“春天”的美景。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語言優美凝練,講究韻律和節奏,讀來朗朗上口,充滿了對春天的喜愛和贊美。老師把這篇貯滿詩意的散文去標點,分行排列,它就成了一首詩。
【設計意圖】通過體會經典散文《春》的語言魅力,創設詩歌學習的情境;引導學生欣賞美、感悟美,從而激發其嘗試表現美、創造美的愿望。對《春》的點評既是對本單元“任務一·自主欣賞”的鞏固,也為下一步學生的詩歌創作奠定基礎。
二、寫作指導與實踐
5.【學生活動一】展示課前創作。
【設計意圖】學生已經學過不少詩歌,有過對“天上的街市”的遐想,對“生活欺騙了你”的感慨,對“未選擇的路”的悵惘,對延安“無比依戀”的贊頌……完成本單元“任務一·自主欣賞”和“任務二·自
由朗誦”之后,學生已了解一定的詩歌創作技巧,完全可以引導他們體驗詩歌創作的快樂。通過展示,激發學生的再創作欲望。
6.教師結合優秀詩歌引導學生體會詩歌創作技巧。(課件展示) (1)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
是燕在梁間呢喃,
——你是愛,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林徽因《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詩的情必真,只有真的東西它才可能是美的。要從生活中找到能打動自己的內容,然后再以詩的語言,詩的形式去抒寫它。這樣才能讓人產心靈的共鳴,也使詩變得有意義。
(2)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席慕容《鄉愁》)
詩歌是美的,要讓平凡的事物發出美的光彩,就要通過想象。一個好的想象,它本身就是一首詩。想象是美的源泉,也是詩意的倉庫。
(3)如果碧潭再玻璃些 就可以照我憂傷的側影 如果蚱蜢舟再蚱蜢些
我的憂傷就滅頂(余光中《碧潭》)
“碧潭”不夠玻璃,名詞活用為動詞,極富于動感與韻律。“蚱蜢舟”是李清照詞里的“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在詩人看來這條“蚱蜢舟”還可以再小些,憂愁就到了盡頭。船是無所謂大小的,只因心里盛滿了所以感覺很沉,沉得任憑如何排遣也無法釋懷。多么凝練的語言! (4)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卞之琳《斷章》)
“看”、“風景”、“裝飾”反復出現,造成一種回環往復的韻律,很美,且令人深思。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模仿和借鑒優秀詩歌的表達技巧和語言特色,學習詩化的表達,提升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鼓勵學生調動多種感官,大膽進行聯想和想象。將具體事物與聯想想象的內容結合,并賦予獨特的情感,實際上也就形成了詩歌中的意象。紀伯倫說:“詩的內在和諧是通過聯想來傳達的。”寫詩離不開聯想和想象。鼓勵學生將聯想和想象融入創作,豐富詩歌表達的內容。
7.復習詩歌創作技巧。
學生表述,教師簡化并板書: (課件展示創作技巧)
直抒胸臆,借助意象 聯想和想象 語言簡潔、凝練 節奏和韻律
創作技巧
板書:
用詩歌抒寫生活
抒真情、巧表達、練語言、美韻律
【設計意圖】快速回顧詩歌寫作技巧,為詩歌創作和修改奠定知識基礎,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 8.微課學習:說說詩歌中的“意象”
【設計意圖】通過微課講解意象的相關知識,引導學生借助具體可感的形象,創造出屬于自己的詩歌意象,抒寫情志,避免學生無從寫起。
9.【學生活動二】修改、展示。
學生修改,教師巡視指導。引導學生借助意象抒寫情志,鼓勵學生將聯想和想象融入創作,運用修辭,情景交融,象征等手法,努力使語言簡潔、凝練。
【設計意圖】語言是為詩的思想內容服務的,是為了突出物象,營造詩的意境,也就是為了表情達意。我們寫詩,在駕馭語言、推敲字詞上既要準確生動,也要努力站在精神體驗的高度,尋找最能體現人們情緒的字句,營造和諧的、詩意的氛圍。教師指導學生對詩歌進行互評修改的過程中,力求幫助學生形成自覺的審美意識、高雅的審美情趣、高尚的審美品位、正確的審美觀念,提升體驗美、欣賞美、評價美的能力,進而更好的表現美和創造美。
10.【學生活動三】佳作賞析。
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蜜蜂
我也應該用弱小的身軀舞動 為這被百花所覆蓋著的土地
為這永遠映照著我們的晶瑩的露珠 為這不停歇的徘徊在樹梢的霧 和那來自河流的無比柔和的絮語 ——即便我死了
也要留下滿是蜜糖的巢
為什么我的心中常懷敬畏? 因為這土地愛我愛得深沉…… 學生點評。
教師點撥:作者對艾青的《我愛這土地》進行了仿寫,把原詩中“鳥”的意象換成了“蜜蜂”。蜜蜂象征勤勞和奉獻。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是不同的。原詩的情感是很悲壯的 ,表達的是特定時代背景下一種刻骨銘心、至死不渝的愛國主義情懷。而現在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越來越強大,作者不是像艾青一樣對祖國母親飽含同情,而是滿懷“敬畏”、深深愛戴,愿意像蜜蜂一樣為祖國奉獻力量。結尾改成了“因為這土地愛我愛得深沉”,表達了對祖國的感恩。整首詩匠心獨運,在情感的內涵和意象的選用上都有創新。我們在模仿借鑒優秀詩歌的基礎上,需要有個性、有創意的表達,抒發自己內心真實情感。
【設計意圖】通過對優秀作品的學習和賞析,進一步領會鞏固詩歌創作技巧,為接下來再次修改作品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鼓勵學生在模仿借鑒的基礎上,有個性、有創意的表達。
11.【學生活動四】小組修改、展示并評價。
【設計意圖】杜甫一生追求的是“語不驚人死不休”,詩人們大多都是錘字煉句的能手。通過“錘字煉句”,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提升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小組討論的形式,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助于其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組內成員相互合作,小組之間形成競爭,激發了
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四、課堂總結
12.同學們!如果沒有一顆詩意的心,在這繁雜而瑣碎的生活中,你將看不到光明;如果沒有一顆詩意的心,你將在煩惱和抱怨充斥的海洋中掙扎。人生難免會遇到坎坷和苦痛,但是,只要擁有一顆詩意的心,你就一定能看到美好和光明!請大家張開思維的翅膀,點燃靈感的火炬,用詩歌抒寫生活吧!
【設計意圖】激勵學生課后繼續詩歌創作。 五、布置作業
13.繼續修改完善作品,再次小組間點評、修改,最后全班合作編輯詩歌集,并為我們的詩集起一個富有詩意的名字。
六、板書設計
用詩歌抒寫生活
抒真情、巧表達、練語言、美韻律
七、教學反思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一千次地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的全面智力的發展。”(《教育的藝術》),我們正可以借詩歌來濡染心靈、陶冶性情、培養文學純正趣味、提高學生的文學綜合素養,借助詩歌精煉的語言來抒發真情實感。
在這個單元中,閱讀欣賞是基礎,朗誦有助于深化對詩歌的理解和感悟,創作詩歌是將閱讀的成果轉化為寫作的能力,是自主建構的過程。它既是前兩個任務的結合與落實,也具有成果展示的功能。本節課,我首先通過對優秀詩歌的朗誦和欣賞,將學生迅速帶入情境,激發其創作熱情,并引導學生發現、把握生活中體現愛與美的細節和瞬間,捕捉并深化內心的情感體驗,提高感悟能力。“寫作要有真情實感,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體驗和思考。”這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本學段寫作提出的第一條要求,對于詩歌創作也至關重要。
其次,本課教學力圖體現《語文課程標準》的思想,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學生為主體,充分體現了教材編者的意圖,通過指導和實踐活動,完成了引導學生嘗試詩歌創作的任務。在指導學生對詩作的多次修改、評價過程中,我力求幫助學生形成自覺的審美意識、高雅的審美情趣、高尚的審美品位、正確的審美觀念,提升體驗美、欣賞美、評價美的能力,進而嘗試表現美和創造美。引導學生學習優秀詩歌的表達技巧和語言特色,在借鑒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展開個性化的聯想和想象,選擇合適的抒情方式與恰當的意象,注重語言的簡潔流暢與節奏韻律和諧悅耳。通過寫作,評析,修改詩作的活動,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與提升,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的提升。在本課中“寫”是重點,其他多個環節(包括“評”)等都是為“寫”服務的;學生在“寫”中獲得體驗,在“導”和“評”中得到提升;“導”和“評”后再有“寫”的提高訓練;也就是說:課前寫,課中多次寫,課后自覺寫,這樣能達成最佳效果。
學寫詩者,掌握詩歌寫作的各種方法和技巧必不可少的,然而,要真正要把詩歌寫好,仍需通過大量的閱讀和在日常生活中留意新鮮事物,不斷積累經驗尋找靈感,方能寫出至情至美的詩歌來。
今后,我會繼續努力,帶領學生,大膽嘗試,去體會詩歌創作的快樂!
附:微課內容:
說說意象
寫詩可以直抒胸臆,也可以借助具體可感的意象來抒寫情志,更多的時候是二者的有機結合。學寫詩歌,要善于借助這些意象,將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什么是意象呢?意象就是用來寄托作者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是主觀的“意”和客觀的“象”的結合。每一個有獨創性的詩人都有屬于他自己的意象:在這意象里凝聚著詩人對生活的獨特感受、觀察與認識,思想與感情。比如,《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四月天”是一個總的春天的意象,又是詩人所歌詠的“你”的化身,代表著愛、溫暖和希望;同時這“四月天”又不是虛的,而是由春風、春光、云煙、細雨等一組具體的意象營造出來的。
再如,“鄉愁”是一種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鄉愁》里,它轉化成了具體可感的形象,作者是如何實現這一轉化的?作者巧妙地將“鄉愁”這種情感進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對應物。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鄉愁”分別寄托在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等對應物上,這樣詩人的鄉愁就不至于無所依附,詩人心中難以言說的情緒物化成具體可感的東西,更容易激起讀者內心的共鳴。
能否創造新穎、獨到的意象,是詩才的一個重要標志。選擇意象必須是鮮明的,突出的,有力的,而且能給人以美感的,和諧的。初學寫詩,同學們要努力為自己的情感尋找一些具體可感的形象,借助這些意象來抒發情感。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