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語言要連貫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寫作《語言要連貫》浙江省 - 溫州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語言要連貫》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
只有基于單元整體意識,基于該寫作點,基于學情的作文教學設計,才可能是有效的教學設計。
1.這一單元:八上第四單元為散文單元,作品有朱自清的《背影》,茅盾的《白楊禮贊》,汪曾祺的《昆明的雨》。其單元目標之一為品味欣賞語言。而最好的品味語言,即是在學生實踐中去感受,也就是在習作中去感受。品味語言,不僅是品味用詞用字之精準,更是體會其條理之清晰,內在邏輯之連貫。因此,作文教學通過一定的設計,與這些文本暗合,與名家對話,最后融為己用,達成單元整體目標。
2.這一寫作點:《語言要連貫》。日常習作中,孩子的文章思路基本清晰,表達基本流暢。但是如果仔細推敲學生習作每句話,便會發現很多不足之處。很多句子銜接不緊密,前后脫節,條理混亂,前后無能構成邏輯關系。須知,文學是感性的,但表達出來之后卻又應該是合乎文學邏輯的。因此,在教學設計中,要以任務驅動課堂,少一些灌輸,多一些探究,在對比中尋找語言如何做到連貫。
3.這一群學生:八年級學生。從語文的認知結構上看,八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寫作能力,但仔細推敲他們的習作,發現學生并不重視語言的連貫性。甚至部分句子表述不清,指向不明,邏輯不成立。學生對“語言要連貫”僅僅停留在“一個句子要通順”上,對進一步的“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并不多少認識。故教師適當而有效的指導與活動設計就顯得特別重要。 【學習目標】
1.掌握語言的連貫,前后話題應保持統一,要有合理的順序。 2.把握語句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合理使用關聯詞。 3.學以致用,圍繞中心,當堂寫作一段話 【學習重點、難點】
通過品讀和比較,掌握語句之間的邏輯關系,并能學以致用 【學習方法】
通過文本的對比,任務的驅動,學生自主發現語言要連貫的規律與寫法。 【教學課時】1課時 【學習過程】
活動一:刪減語句,統一話題
請同學們閱讀以下語段,思考以下哪兩個短句可以刪除?
文本語段:生活的藝術,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領略。A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B聽蘇格蘭兵吹風笛,C微風中的藤椅讓人享受,D懂得考試時如何和同學“打配合”,E鹽
2
水花生常使我回味,F有時被雨夜的霓虹燈吸引,G還會聽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沖鋒號,H會從雙層公共汽車上伸出手摘樹巔的綠葉。
【解析】本段話圍繞著“生活的藝術”展開,D選項不符合這個主題,而G選項與整體氛圍不協調,因此予以刪除。 【設計意圖】
語言要連貫,如果單純出示結論,則學生沒有體驗,而且較為枯燥,屬于被動接受知識。而通過學生自己來刪除不合適的語句,激發學生興趣,在任務中讓學生自主發現語言要連貫應先統一話題,風格前后一致。 活動二:文本對比,對話探究
(一)朗讀以下兩段話,對比哪一段更連貫。
文本語段1:生活的藝術,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領略。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聽蘇格蘭兵吹風笛,享受微風中的藤椅,吃鹽水花生,欣賞雨夜的霓虹燈,從雙層公共汽車上伸出手摘樹巔的綠葉。
文本語段2:生活的藝術,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領略。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聽蘇格蘭兵吹風笛,微風中的藤椅讓人享受,鹽水花生常使我回味,有時被雨夜的霓虹燈吸引,會從雙層公共汽車上伸出手摘樹巔的綠葉。 【解析】
語段2中句式不斷變化,有“讓人享受”,“使我回味”“有時被雨夜的霓虹燈吸引”,顯得比較凌亂。而語段1則用主謂結構的句子,顯得工整有序,很有畫面感。 【設計意圖】
學生經常在習作中不停變換主語,變化句式,造成表述上的混亂。這里通過對比,讓學生在朗讀中比較,自主發現,這比老師單純講解寫作知識,體會更深,效果更好。
(二)重讀動詞,發現奧秘
文本語段:生活的藝術,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領略。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聽蘇格蘭兵吹風笛,享受微風中的藤椅,吃鹽水花生,欣賞雨夜的霓虹燈,從雙層公共汽車上伸出手摘樹巔的綠葉。
【解析】這里的各個動詞分別指向不同的感官,作者動用了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等感官,來全面感知這個世界。 【設計意圖】
學生在了解話題要統一,句式要工整的基礎上,應進一步明確,在一個語段的內部還存在著多種寫作角度。形式上可以統一,內容上應多樣。同時,運用朗讀法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學生自主發現,不僅是激發學習興趣,更是培養學生品味語言的能力,體現本單元的整體目標。
3
(三)重新排列,發現奧秘 文本語段:
生活的藝術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領略。 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 聽蘇格蘭兵吹風笛, 享受微風中的藤椅, 吃鹽水花生, 欣賞雨夜的霓虹燈,
從雙層公共汽車上伸出手摘樹巔的綠葉。
【解析】這里的句子先長后短,又變長,長短句結合,呈現音樂的節奏與韻律。 【設計意圖】
語言要連貫,其實還應注意節奏與韻律。這是平時學生所忽略的。通過句子的重新排列,讓學生自主發現長短結合的特點,并且通過朗讀再次感受句子節奏感。
活動三:補充關聯詞,理解句子邏輯
選擇以下關聯詞,填入空格處。 A因此 B可是 C總之
語段:生活的藝術,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領略。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聽蘇格蘭兵吹風笛,享受微風中的藤椅,吃鹽水花生,欣賞雨夜的霓虹燈,從雙層公共汽車上伸出手摘樹巔的綠葉。
1 ( )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2( )我一天也不能克服這種咬嚙性的小煩惱。3(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4( )爬滿了蚤子。 【解析】
1 (總之 )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2(可是)我一天也不能克服這種咬嚙性的小煩惱。3(因此)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4(可是)爬滿了蚤子。
“生命的歡悅”與“小煩惱”構成轉折關系,“華美的袍”與“蚤子”也是轉折關系。同時,“生命的歡悅”與“華美的袍”構成比喻關系,“小煩惱”與“蚤子”也是一組比喻。所以這四個短句內部有嚴密的邏輯關系。 【設計意圖】
面對一個語段,學生容易在表面滑過。自己動手寫作時,思想也容易在表層滑行。對文本內部的邏輯關系,對自己表述內容的前后條理往往缺乏認識。
這個環節,用選擇關聯詞填空的方式,在任務驅動下,引領孩子深入句子內部,把握內在邏輯。在選擇的同時發現句子間嚴密的邏輯關系。 活動四:總結知識,仿寫鞏固
本堂課中,我們通過對比,選擇等各種方式,來了解語言要連貫需注意的幾個方面。
4
那接下里就讓我們模仿經典,圍繞“我的生活”寫一段話。在這里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前后話題統一 2句式整齊統一
3合理的順序:不同角度,句子長短安排 4句與句連接:內在有邏輯,適當用連詞 【解析】
老師給出仿寫的優秀示范,將具體的操作落到實處,在課堂5-8分鐘內,盡量讓每個孩子都能寫出一段語言連貫,邏輯嚴密,條理清晰的話。然后選擇優秀的例子和略有不足的例子,當堂點評品讀。 【設計意圖】
寫作教學最后的落腳點都應該是寫,在“寫”中鞏固所學,在“寫”中檢測所教,在“寫”中溫故知新。同時,當堂展示,在互動點評中同伴互評,激發興趣,發現不足,彼此提升。 結語:
一個經典的文本,就是一個寶藏。向經典致敬,在寶藏里發現文字的玄機和奧秘。在本節課中,我們通過刪減,比讀,選擇,朗讀種種方式,抽絲剝繭,一層一層展現文字的魅力,看到“語言要連貫”這樣一句簡單的話的背后,文學存在的多個維度與可能。我們在此基礎上,運用我們手中的筆,寫出同學們各自有個性有生命力的作品。那是獨屬于你們的文字,那是獨屬于你們的青春。
【板書設計】
1.前后話題統一 2.句式整齊統一
3.合理的順序:不同角度,句子長短安排 4.句與句連接:內在有邏輯,適當用連詞
【教學反思】
王尚文先生認為,學習只有在學生所處合適的情景和恰當的認知前提下才能新生,依學生心理發展特點確定層次,最終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如此才是明智之舉。故教師應該以任務為驅動,設計多種形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先學后教。基于這樣的認識,結合本節課,反思如下。
1.全程任務驅動,激發學生興趣
眾所周知,學生對寫作課存在一定的畏懼心理,尤其是缺乏過程性指導,而且經常采用結論先行,方法灌輸的現象。正是基于這樣的現實認知,在本節寫作課中,從始至終,將任務貫穿到底,而且形式多樣,從開始的“刪減兩句”到后來的“語段對比”“重音朗讀動詞”,以致“選關聯詞填空”,都是基于同樣的設計理念。在課堂上,也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5
激發他們探索文字奧秘的興趣。
2.基于語文能力,實現思維培養
新課標認為,語文課程評價要“致力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很明顯,這幾種能力在寫作過程中尤其重要。審美能力的提高,需要借助經典文本,而本課選擇的是張愛玲的經典散文《我的天才夢》,其文學價值對學生有較好的示范作用。其次,探究能力在語文學習中一直得不到普遍落實,此次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在輕松有趣的氛圍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對文本深層次的解讀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3.基于學生主體,教師適當引導
新課標里指出:“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在本堂寫作課中,學生的主體還不能完全顯示出來,個別環節老師的引導過于刻意。學生對語段有不同的認識,有不同的看法,應該予以更多的時間去鼓勵,去探索。但因為基于課堂時間有限,而且還考慮到寫作和點評時間,因此都未能引發爭鳴的課堂效果,可以是本堂課的一些遺憾之處。當然,課堂永遠是遺憾的藝術。在下一屆的學生中,希望自己更有耐心,更能沉得住氣,給學生,給自己多一點時間,多一點生命成長的空間。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