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答謝中書書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10《答謝中書書》河南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10《答謝中書書》河南省 - 洛陽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文章的作者及寫作背景。 2、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 3、掌握文章的重點實詞。 能力目標
1、重視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2、提高感悟文章意境的能力。
3、品味文章語言的精練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能力 4、背誦短文。 德育目標
1.學習《答謝中書書》,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純凈美好,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習得《答謝中書書》文章布局之巧妙。 ●教學方法 誦讀教學法
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奏、韻律、情調,在誦讀中仔細品味文章的語言,意境,獲得美的享受。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激趣導入。
二、整體把握 1.題解
答:回復,答復。
書: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時丹徒秣陵(今江蘇省江寧縣)人。他曾經擔任諸王的侍讀,因看透了混濁的人世,后隱居句曲山,可是“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
謝中書即謝征,字元度,陳郡陽夏人,曾作中書鴻臚,所以稱之為謝中書。陶弘景給謝征的這封回信,稱道江南山水之美,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文辭清麗,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時,因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
2、朗讀課文,感知文意
1) 、教師配樂朗誦(出示相關圖片),學生聽讀,識記生字詞。
夕日欲頹(tuí) 沉鱗競躍 (lín)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yù) 2) 、重點實詞提示(投影),感知文意
五色交輝: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斕。五色,古代以青、黃、黑、白、赤為正色。交輝,交相輝映。 四時:四季。 歇:消散。 頹:墜落。
沉鱗競躍:潛游在水中的魚爭相跳出水面。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 欲界之仙都:人間天堂。
康樂:指南朝著名山水詩人謝靈運。 復:再。
與:參與,這里指欣賞。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賞贊嘆的。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 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考一考: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歇,消散。) 夕日欲頹,沉鱗競躍。(競,爭著;躍,跳躍,這里指跳出水面。) 3) 、教師提示朗讀節奏,學生再讀課文。(投影)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三、合作交流,深入探究
1. 學生合作交流,品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1) 全篇文章圍繞哪句話在寫? 2) 哪個字概括了全文中心?
3) 《答謝中書書》可以分為幾部分?各部分有怎樣的聯系?
明確:全文圍繞“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句話,重點突出“美”這個特點。 明確: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中間部分則具體敘寫山川之美,最后,先以感嘆總括前文,復以名人證實此說。首尾呼應,敘議結合,使文章主體部分更為鮮明突出。 2. 學生思考討論:
山川之美,美在 。 明確:作品首先為我們呈現了 A、山水相映之美(板書)。“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山的倒影給水鋪上異彩,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B、色彩配合之美(板書)。 山青水綠固然清幽雅靜,但色調單一卻使人感
到冷寂。這里“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還有“青林翠竹,四時俱備”。石巖壁立千仞,五色爭輝,眾彩紛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間雜其中,就如五彩錦緞上綴以碧玉翡翠,頓成奇觀。兩岸猶如懸著兩幅錦幛,上有藍天作背景,下有流水為襯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則更為絢麗動人。
C、晨昏變化之美。前面寫了四時俱備的常景,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早晨,先是白霧繚繞,繼而是如絮如帶,再而是似煙似縷,最后不見霧紗,只見晨曦,猿啼鳥鳴,眾音齊會,生機勃勃。傍晚,紅日西沉,暮靄罩山,飛鳥歸林,猿猴息樹,山色蒼茫,這時原來潛游水底的魚飛躍而出,靜中見動,寂中現響,別具意趣。作者觀察極細,筆致極纖,把握了事物特征,描摹山水情態,使人目隨筆轉,情偕意遷,晨景熱烈歡躍,暮象清靜幽寂,給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
D、動靜相襯之美。客觀景物不會單調劃一,散文寫法也切忌呆板凝滯。作者很注意動與靜的變幻與配搭。一是形體的動與靜:高峰為靜,流水為動;二是光色的動與靜: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三是聲響的動與靜: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以上各種景物,交相作用,互為影響,構成了一幅怡神悅性的山水畫軸。
四、深入研讀課文,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問:文章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A、學生各抒己見
B、教師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點撥:文章中最能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開頭寫道“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個“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實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飄飄欲仙的自得之態。“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字里行間,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總言之,全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學生背誦課文
1). 理清背誦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明確: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中間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見底”,再平視“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曉”與“夕”兩層來寫。最后以感嘆總括前文。 2).背誦中再次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比較閱讀
比較本文與《與朱元思書》選文中,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有哪些不同之處?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答謝中書書》:熱愛自然,娛情山水 《與朱元思書》:避世退隱,鄙棄名利
五、布置作業
你最喜歡文中哪一幅畫面,寫一段賞析文字。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