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學寫人物小傳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本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寫作學寫人物小傳教學-湖南師大附中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部編本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寫作學寫人物小傳教學-湖南師大附中博才實驗中學
《寫作 學寫人物小傳》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 明確傳記概念及基本特點。 2. 歸納并掌握撰寫小傳的基本方法。
3. 通過學寫小傳,引導學生認識自我,認識他人,思考人生經歷,提升人生境界。 教學難點:
掌握撰寫小傳的基本方法 教學用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走近傳記
同學們,我們首先來根據一段文字來猜一個人物。看哪位同學能最快猜 出來,并說說你是怎么猜出來的。
明確:敘述人物生平事跡的文字就是小傳。 二、合作探究,方法指津 (一)自由分享:
怎樣的小傳是一篇好的小傳? 明確:條理清晰、特點突出 (二)合作探究:
請大家結合《老舍小傳》、《布衣學者張中行》這兩則經典小傳探討:怎樣才能做到條理清晰、特點突出?除此之外,你還知道哪些撰寫傳記的方法? 溫馨提示:
1.跳讀兩則傳記,圈畫出時間變化的語句,概述傳主人生的重要事件。 2.聚焦閱讀《布衣學者張中行》中兩個片段,思考突出傳主特點的方法。 明確:
條理清晰:以時間為線索,截取重要人生節點 特點突出:概括特點,選取典型事例,適當細描 三、讀寫結合,學以致用 (一)診斷習作:
請用今天所學方法點同學課前習作的優點和不足,并提出升格建議。現場面對面采訪這位同學,獲取翔實的寫作素材后進行升格,展示并點評。 (二)升格自傳:
對照方法診斷自己的習作,升格后進行展示。 四、課堂小結,布置寫作
今天我們閱讀了優秀的傳記,感受了他們的精神魅力,同時也通過升格自傳,梳理了自己的人生,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以后的人生。現在,你最想為誰立傳呢?請運用今天所學的方法寫一則《_______小傳》。
《學寫人物小傳》導學案
班級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學習目標:
1.明確傳記概念及基本特點;
2.歸納并掌握撰寫小傳的基本方法;
3.通過學寫小傳,認識自我,認識他人,思考人生經歷,提升人生境界。
【走近傳記】
傳記,是記述人物______________的作品,包括姓名、外貌、籍貫、職業、特長愛好、性格特點、人生經歷、突出成就等。傳記分為自傳、他傳。自傳則是記述自己的生平事跡,他傳則是以記述他人的生平事跡。記述較全面、篇幅較長的,叫“傳”或“傳略”;記述簡略、篇幅較短的,稱為“_________”。
【歸納特點】
請同學們比較閱讀,從內容與寫法等角度思考,說說兩篇小傳有什么共同點。
(一)老舍自傳
舒舍予,字老舍,現年四十歲,面黃無須。生于北平。三歲失怙①,可謂無父。志學之年,帝王不存,可謂無君。 無父無君,特別孝愛老母,布爾喬嚴之仁②未能一掃空也。幼讀三百千,不求甚解。繼學師范,遂奠教書匠之基。及壯,糊口四方,教書為業,甚難發財;每購獎券,以得末彩為榮,亦甘于寒賤也。二十七歲,發憤著書,科學哲學無所懂,故寫小說,博大家一笑,沒什么了不得。 三十四歲結婚,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閑時喜養花,不得其法,每每有葉無花,亦不忍棄。書無所不讀,全無所獲,并不著急。教書作事,均甚認真,往往吃虧,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許有點出息!
注釋:①失怙 (hù):指死了父親。 ②布爾喬嚴之仁:資產階級所吹捧的仁愛。布爾喬亞是英文bourgeoisie一詞的音譯,就是資產階級的意思。
(二)布衣學者張中行
張中行(1909—2006)先生在吹熄九十七支紅蠟燭后,駕鶴而去。“都市柴門”隨之關閉,“布衣學者”就此息影。
他與季羨林、金克木被譽為“北大三老”,名聞遐邇。
世人稱張中行為“布衣學者”,是再地道不過的。他生于河北香河縣一農家,祖上三代都是不通文墨的農夫。他六七歲時上學,農忙時便幫家人干點拾棉花之類的農活。師范畢業后,考入北京大學。1936年北大畢業,一直吃筆墨飯,曾在學校教過書;建國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當編輯,編教科書,偷閑寫點小文章貼補家用。歲月的年輪,數十年如一日在煮字療饑中度過。1956年,他所在的出版社評級,六級以上為高級知識分子,張中行是七級。直到耄耋①之年,獲贈一頂“特約編審”的桂冠,竟也是“地方糧票②”。稱其“布衣”,是當之又當。張中行在北大讀的是中文,但涉獵國學、哲學、禪學和文學,不僅思考老莊、孔孟,而且研究羅素、培根,著述宏富。謂其學者,名副其實。季羨林評論他“學富五車,腹笥③豐盈”,是“高人、逸人、至人、超人”。啟功亦云:“既是哲人又是癡人”。一后輩學人說得更酷:“不讀張先生的書,不知道他的學問有多大,讀了他的書,更不知道他的學問有多大!”
“美人遲暮英雄老”。1979年1月,張中行重新出山,回到出版社重操舊業。
張中行自1951年評級到90年代,悠悠四十年,級別未變,工資未動。月薪一百二十五元五角,退休打折后為九十四元,亦算“今古奇觀”之一景。1987年社里聘他為“特約編審”。古稀之年的他,一邊為大田(社)耕耘,編寫《古代散文選》、《文言選讀》和《文學常識》等書稿,同時為生計不得不種點“自留地”。張中行于80年代初始陸續寫了“負暄三種”、《順生論》等。鐵樹開花,竟然枝繁葉茂。他的“負暄三種”自1986年始,每隔四年出一本。然而這三本暢銷于世、獲譽甚隆的書,并非由京城中央級出版社承印,卻由偏遠的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豈不令人咀嚼回味?
《順生論》等面世,一時洛陽紙貴,“暴得大名”。張時已八十,遂有“老旋風”之說。
當今中國“晚器大成”者,應數張中行也。
(選自《曾經風雅——文化名人的背影》,作者張昌華)
注釋:①耄耋(mào dié):指八九十歲的老人。 ②地方糧票:我國在六七十年代各地發行的糧票,老百姓按人口領取后憑票就可以買到糧食。糧票只是購糧的憑證,現在已經取消。 ③腹笥(sì):指學識豐富。
共同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牛刀小試】
從呱呱墜地到成長為一個少年學生,你已經有了十多年的人生經歷。寫一段自我介紹,回顧自己過去的經歷,也說說自己對未來的想法。300字左右。具體要求見課本P4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