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泊秦淮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課外古詩詞誦讀《泊秦淮》河北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課外古詩詞誦讀《泊秦淮》河北省 - 石家莊
《泊秦淮》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和創作背景,能背誦、默寫本詩; 2、學習詩歌中互文、用典等創作手法; 3、體會理解作者憂國憂民之情。 二、教學重點:理解詩句的含義,背誦全詩。
三、教學難點:理解互文、用典手法和作者的憂國之情,認清當時統治階級驕奢淫逸的本質
四、教學方法:朗讀、探究、研學、展示 五、課型:新授課 六、教學過程: 1、作者導入:
同學們, 我來說一個稱號,看看大家知不知道是誰?“李杜”(學生答:李白杜甫)那么小李杜大家知道是誰嗎?他們是李商隱和杜牧,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有小杜之稱的杜牧的一首詩《泊秦淮》。
2、釋題 泊:停泊。
秦淮:即秦淮河,發源于江蘇句容大茅山與溧水東廬山兩山間,經南京(六朝古都:三國吳、東晉、南北朝時期的宋、齊、梁、陳)流入長江,是長江下游的一條支流。相傳為秦始皇南巡會稽時開鑿的,用來疏通淮水,故稱秦淮河。歷代均為繁華的游賞之地。 3、詩文理解。
①齊讀本詩,辨別題材——七言絕句
②理解詩的意義(結合注釋,用白話把詩句翻譯出來) 煙籠寒水月籠沙——迷離月色和輕煙籠罩寒水和白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入夜,我將小舟泊在秦淮河畔,臨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后庭花 ——賣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國之恨,隔著江水仍在高唱著玉樹后庭花。
③體會詩境,感悟詩情
首句——煙、水、月、沙——景物描寫——描繪了一幅煙月朦朧的水色秦淮夜景圖,渲染出一種凄清的氛圍烘托出淡雅、凄清、朦朧的氛圍。
二句——交代時間、地點“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映射統治者)的出場。
二、四句——抒情——抒發憂國憂民之情及對統治者貪圖享樂、不關心朝政的悲憤之情。
創作背景知識補充: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兩岸歷來是達官貴人們享樂游宴的場所,“秦淮”也逐漸成為奢靡生活的代稱。詩人夜泊于此,眼見燈紅酒綠,耳聞淫歌艷曲,觸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國勢日衰,當權者昏庸荒淫,便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泊秦淮》。
——這首詩實是在借古諷今
4、賞析詩中出現的修辭手法
“煙籠寒水月籠沙”——互文,“煙”和“月”既“籠寒水”又“籠沙”。兩個“籠”字連用,將輕煙、淡月、寒水、細沙四種景物融為一體,貼切傳神地勾畫出秦淮河兩岸朦朧冷清的景象。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用典,作者在這里用的是“曲筆”,真正“不知亡國恨”的,應是那些醉夢生死、不問國事的統治階級貪圖享樂者!《玉樹后庭花》,是亡國艷曲,可在晚唐國勢衰微,內憂外患并交的時候,統治階級居然不以國事為念,反而用這種靡靡艷曲尋樂。在這里,詩人巧妙地將歷史與現實結合起來,在婉曲輕利的風調中表現出尖辛的諷諭、深沉的悲慨和無盡的感嘆。 5、教師小結
《泊秦淮》是杜牧游經金陵,夜泊秦淮時所作。詩人泊舟于此,眼前燈紅酒綠,耳聞淫歌艷曲,觸景生情,借古諷今,抨擊那些沉湎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層人物,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懷與憂憤。
6、布置作業朗讀并背誦這首詩,并想想還有哪些我們學過的詩運用了互文和用典的手法。 7、板書設計:
泊秦淮 杜牧
一、二句——寫景:淡雅、朦朧、凄清——憂愁傷感; 三、四句——抒情:諷刺揭露、悲憤憂國——借古諷今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