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圖形的平移,新媒體新技術
所屬欄目:初中數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圖形的平移》2017年新媒體新技術教學應用暨第十屆全國中小學創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圖形的平移》2017年新媒體新技術教學應用暨第十屆全國中小學創新課堂教學研討會觀摩課
附表1
2017年觀摩活動教學設計表
一、基本信息 | ||||||||||
學校 | 上海市龍柏中學 | |||||||||
課名 | 圖形的平移 | 教師姓名 | 陳裡英 | |||||||
學科(版本) | 滬教版 | 章節 | 11.1 | |||||||
學時 | 1 | 年級 | 七年級 | |||||||
二、教學目標 1. 通過觀察,理解平移及其對應點、對應角、對應線段的概念。 2. 經歷觀察測量歸納出圖形平移的性質。 3. 會在方格紙上畫出經過平移后的平面圖形,體會平移變換的思想。 4.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學習,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美,激發學習興趣。 |
||||||||||
三、學習者分析 學生在小學四年級已對圖形的運動有所接觸,學生對圖形的運動有一定的直觀認識,但缺乏內在的認識和理解。本節課所學的平移是三種圖形運動中較易被學生接受的一種。學生通過預習,對圖形的基本元素對應點、對應線段、對應角的概念容易理解;平移后對應線段相等、對應角相等以及平移后圖形的大小、形狀都不變的關系容易得出。但是對應點之間的距離相等不一定能想到,對平移的概念缺乏深入理解。通過觀察、測量等過程逐步加深對平移這種圖形變換的理解;力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加強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應用意識。 |
||||||||||
四、教學重難點分析及解決措施 《圖形的平移》是第十一章圖形的運動的第一節,它對圖形變換的學習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平移是現實生活中廣泛存在的現象,是現實世界運動變化的最簡捷的形式之一,它不僅是探索圖形變換的一些性質的必要手段,而且也是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具體問題以及進行數學交流的重要工具。探索平移的基本性質,認識平移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是學習本節內容的主要目標。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圖形的旋轉和翻折做鋪墊。課本上先出來平移的概念,再探究平移的性質,學生對平移的概念缺乏深入的理解。所以本節課以現實生活中的平移現象,引出圖形的平移,然后以三角形和扇形為例,探究圖形平移后的特征,生成平移的概念。然后再應用平移的特征解決問題。 |
||||||||||
五、教學設計 | ||||||||||
教學環節 | 起止時間(’”- ’”) | 環節目標 | 教學內容 | 學生活動 | 媒體作用及分析 | |||||
激情導入 | (0’10”- 0’59”) | 通過對生活中情景的觀察,形成圖形運動的直觀感受,體驗數學來源于生活,提高學習興趣。 | 播放生活中的運動現象,初步感知圖形的運動,引出新課。 | 觀看PPT | 應用屏幕廣播,將資源直接推送到學生面前,直觀形象展示生活中的平移運動現象 | |||||
激情互動,深入學習 | (1’0”- 22’20”) |
以三角形平移為載體,學習研究圖形運動的切入點 從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想 由于目前的幾何學習尚處于實驗幾何階段,所以引導學生動手測量圖形運動前后對應點之間的距離,通過交流合作、歸納發現結論,加深對平移的性質的理解,同時也為如何畫圖做好鋪墊。 經歷前面的過程,平移的概念就比較順利成章獲得,學生對這一概念的掌握也會較為牢固。 |
1、學生交流預習所得,引出對應點、對應線段、對應角的概念,圖形平移后,對應線段的長度、對應角的大小相等。平移后,圖形的形狀和大小沒有改變。 2、討論:圖中是否還有相等的量? 如果點D是線段AC的中點,那么你能找到它的對應點D1嗎? 引導學生分小組動手測量,完成學習單,自主總結結論。 幾何畫板演示圖形上任意一點,測量對應點之間的距離。 結論:平移后各對應點之間的距離相等。 幾何畫板操作,理解:平移距離、平移方向 3、概念生成 將圖形上的所有點,都按照某個方向作相同距離的位置的移動,叫做圖形的平移運動,簡稱為平移。平移的兩要素:平移的方向、平移的距離。 概念辨析:拉窗簾,整塊窗簾布的運動是平移嗎? 圖中的△ABC是如何平移到△A’B’C’的? |
學生思考交流 學生動手測量,交流結果 觀察幾何畫板的演示,歸納結論 通過探究平移圖形的特征,歸納平移的定義 用ischool搶答功能搶答 |
應用屏幕廣播,將資源直接推送到學生面前。幾何畫板演示,對平移定義中的“所有點”容易理解。 用ischool搶答功能,精準、快速完成 |
|||||
知識應用 | (22’21”- 32’43”) |
通過兩道題目加深對平移的理解和體驗 |
1、 將下面圖形向下移動2格,再向右移動4格,并畫出平移的方向,量出平移的距離 歸納:如何畫圖形經過平移后的圖形? 1)、畫出關鍵點平移后對應的點 2)、按原來的順序聯結 3)、下結論 2、如圖所示,點A1是點A的對應點,試著畫出三角形ABC的對應三角形A1B1C1。
學生完成課堂學習但上的習題,然后拍照上傳。 |
畫圖并拍照上傳 | 用ipad拍照上傳,學生之間可以互相批閱,老師可以瀏覽所有學生完成情況 | |||||
自主小結 |
(32’43”- 35’30”) |
1、 課堂小結(電子書包推送學生自評) 2、交流本節課的你有什么收獲? |
Ipad上完成自評,討論交流收獲 | 用ipad完成自評 | ||||||
達標檢測及作業布置 | (35’31”- 42’22”) |
1、電子書包推送達標檢測題 2、圖片欣賞 3、作業布置 必做:練習冊11.1 選做:利用平移的方法,借助“基本圖形”設計圖案. |
Ipad完成達標檢測 觀看圖片變形 |
課件演示通過平移形成新的作品 | ||||||
學校 | 上海市龍柏中學 | ||
課名 | 11.1 圖形的平移 | 教師 | 陳裡英 |
學科 | 數學 | 年級 | 七年級 |
1.應用了哪種新媒體和新技術的哪些功能,效果如何? | |||
AIschool平臺的屏幕廣播功能、搶答功能、拍照上傳功能、投票、資源推送完成達標檢查客觀題自動批閱功能,幾何畫板演示功能。通過新媒體的引入,應用屏幕廣播拉進來學生和學習內容之間的距離,搶答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幾何畫板演示形象、容易理解。拍照上傳,學生之間能夠互相評價。推送達標檢測能夠快速準確反饋學生本節課的掌握情況。投票功能學生可以對自己有一個自我評價。 | |||
2.在教學活動應用新媒體新技術的關鍵事件(起止時間(如:5'20''-10'40''),時間3-8分鐘左右,每節課2-3段),引起了那些反思(如教學策略與方法的實施、教學重難點的解決、師生深層次互動,生成性的問題解決等)。 | |||
1、(8'35''-14'50'')幾何畫板演示圖形平移,測量任意一組對應點之間的距離。形象、直觀,學生容易理解理解圖形經過平移之后任意一組對應點之間的距離相等、圖形平移是圖形上所有點都發生平移、平移距離、平移方向等概念。但是如果老師能放手讓學生自己操作幾何畫板可能效果會更好。 2、(23'20''-29'45'')學生畫圖并拍照上傳,能夠快速瀏覽到學生完成的情況。而且可以將學生完成的直接投影講解。還能對比講解。如果讓學生之間互相評價可能效果會更好。 3、(35'30''-40'30'')達標檢測,能夠直觀快速的看出學生完成的情況以及正確率。對課堂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可以及時講評。但是不足之處是只能自動批改選擇題和是非題。 4、(41'0''-42'0'')電子書包展示動畫,學生觀察圖形運動之后形成的漂亮圖畫。學生體會數學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如果能讓學生自己制作,效果可能會更好。 |
|||
3.新技術應用于教學的創新點及效果思考(教學組織創新、教學設計創新等)。 | |||
通過本節課,我深刻體會新技術應用與現在的教學非常有必要,對教學有促進作用。但是老師在應用過程中需要膽子在大點,多放手給學生,將老師的教轉變成學生的學,教學工具轉變成學生的學習工具。學生拍照上傳這一環節,老師不但可以呈現學生正確的解法,也可以捕捉一些典型的思維過程、一些錯誤的資源的呈現,推廣課堂小組的學習交流。幾何畫板的應用,老師當作教學的工具,如果能夠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成為學生的學習工具,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和理解肯定能更好。 | |||
4.對新技術的教學適用性的思考及對其有關功能改進的建議或意見。 | |||
在應用新技術進行教學時,我之前設計的是學生預習,拍攝你認為是平移現象的運動視頻并上傳,然后通過深度學習之后再判斷學生開始拍攝的視頻中哪些是真正的平移運動,哪些不是?后來發現課堂上播放學生拍的視頻很浪費時間,就將這一環節刪了。后來覺得很可惜,數學的學習本來就是來源于生活,然后應用與生活,之前學生預習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然后通過深入學習,探究平移的性質特征,對平移有了深入的認識之后,然后再來辨析之前拍攝的視頻是否是真正的平移運動?如拉窗簾為什么不是?上完課后反思,其實應用了電子書包,課堂可以前移。學生將拍攝的視頻上傳之后,每個學生都可以再課前進行瀏覽,對每個同學拍了哪些視頻做到心中有數,帶著問題進入深入學習,然后用學習的知識解釋這些現在,效果可能會更好。 學生自我評價方面還可以再多元化一些,比如課堂紀律、知識收獲、小組合作的參與度等等。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