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二次函數,新媒體新技術
所屬欄目:初中數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二次函數的應用》2017年新媒體新技術教學應用暨第十屆全國中小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二次函數的應用》2017年新媒體新技術教學應用暨第十屆全國中小學創新課堂教學研討會觀摩課
附表1
2017年觀摩活動教學設計表
一、基本信息 | ||||||||
學校 | 上海市龍柏中學 | |||||||
課名 | 二次函數的應用 | 教師姓名 | 王艷 | |||||
學科(版本)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章節 | 26.(3) | |||||
學時 | 1 | 年級 | 九年級 | |||||
二、教學目標 1.鞏固二次函數相關知識和應用. 2.經歷探究—-猜想--驗證—應用的過程,初步體會一般科學研究方法. 3.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問題解決,感受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提高數學學習的成就感. |
||||||||
三、學習者分析 學生已經完成了初中階段函數的全部學習內容,掌握了研究函數的一般方法,并且學習了用二次函數解決簡單的拋物運動軌跡,以及拋物線拱橋的問題.在分析解決實際問題時,學生有了初步的經驗.但是,綜合應用各種數學思想,幫助解決問題,還需要不斷的滲透.學生分析解決綜合問題的能力還有待進一步鍛煉和提高. |
||||||||
四、教學重難點分析及解決措施 本節課是二次函數章節結束后安排的一節應用課.選取該部分內容,意在相對實際的背景中,讓學生經歷構建數學模型,借助函數知識解決問題的全過程,體會到數學和生活實際的聯系,豐富學生數學應用的經驗.因此確立重點難點為: 重點:掌握借助表格、圖像、解析式解決問題 難點:數學思想方法的綜合運用 解決重點難點的主要措施為:1.分清主次,借助預習作業,分解課堂教學任務。課下重點完成對表格信息和圖像信息的處理,課上重提煉總結。課上重點完成第三個實際問題的建立模型和分析處理的過程。2.合理使用媒體技術,豐富互動資源,提高課堂互動效率。 |
||||||||
五、教學設計 | ||||||||
教學環節 | 起止時間(’”- ’”) | 環節目標 | 教學內容 | 學生活動 | 媒體作用及分析 | |||
直接引入 |
0’.00’’ 1’00’’ |
快速進入課題 | 我們已經經歷了用二次函數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過程,感受到函數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應用.今天這節課,我們再來深入學習. | 傾聽 | ppt圖片,幫助學生回憶應用二次函數解決的兩類實際問題 | |||
深度預習 交流合作 |
1’00’’- 20’00’’ |
由數索形,有形索數,數形結合 |
合作交流: 1. 預習作業1中,三個問題,你是用什么方法得出答案的? 鞏固練習: 推送習題,鞏固交流所得 2..第二題,DE的長,我們是怎樣求出來的? |
思考 討論 交流 練習 |
電子書包平臺拍照投影,同一時間展演四個同學的不同解決方法,做比較,體會數形結合思想的應用 電子書包平臺練習推送,實時檢測新知識的掌握情況 |
|||
合作探究 交流互動 |
20’00’’- 40’00’’ |
通過表格,圖像,解析式,利用所學習的函數知識,結合方程思想,解決實際問題.經歷這個問題的探究過程. |
問題:行駛中的汽車,在剎車后由于慣性的作用,還要繼續向前滑行一段距離才停止,這段距離稱為“剎車距離”.為了測定某種型號汽車的剎車性能,對這種汽車進行測試,測得數據如下表: 剎車時車速(千米/時) 0 10 20 30 40 50 60 剎車距離(米) 0 0.3 1 2.1 3.6 5.5 7.8 (1)以車速為x軸,剎車距離為y軸,在坐標平面上標出這些數據表示的點,并用光滑曲線聯結得到函數大致圖像. (2)觀察圖像,估計函數是何種類型,并確定一個滿足這些數據的函數解析式,寫出定義域. (3)該型號汽車在國道上發生了一次交通事故,現場測得剎車距離為46.5m,請推測該汽車剎車時的速度是多少?如果國道限速120千米/小,時請問在事故發生時,汽車是超速行駛還是正常行駛? 引導學生從表格數據入手,經過描點畫圖,確定函數解析式,再利用解析式列方程,解方程,解決問題. |
獨立思考,交流互動,操作解答 | 借助計算機工具,利用幾何畫板軟件,驗證猜想,更直觀精確 | |||
自主小結 | 回顧課堂學習過程,總結心得,提煉方法 | 談談你本節課學習的收獲或者感受 傾聽、思考、交流 | ||||||
課后鞏固 | 課堂學習過程方法的鞏固應用 | 完成補充習題 | ||||||
學校 | 上海市龍柏中學 | ||
課名 | 二次函數的應用 | 教師 | 王艷 |
學科 | 數學 | 年級 | 九年級 |
1.應用了哪種新媒體和新技術的哪些功能,效果如何? | |||
本節課按照本校電子書包技術支持下的高效課堂教學流程開展教學。預習單和課堂學習單相結合,幾何畫板軟件和電子書包平臺移動終端相結合。主要應用的技術功能有 (1) 投影班級畫廊照片,呈現學生預習作業 學生預習作業中,完成了課堂深度預習環節兩個問題的解答。拍照功能,實現了每個學生資源平等的上傳。多個照片對比投影的功能,方便的實現了資源的展示和同屏比較,再結合口頭解釋,能夠很好的將預習作用發揮出來。投影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老師的要求集體看大屏,把握教師分析講解的關鍵點,同時可以自主看身邊終端的小屏幕,更清晰,自如。 (2)課堂練習發布,反饋練習結果 在第一個預習作業交流總結結束后,我設計了跟進的達標檢測,發布客觀性習題:多選題。實時檢驗根據前期問題學習得到的由數索形,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的運用。學生們完成的情況,得到最及時的批改反饋。 |
|||
2.在教學活動應用新媒體新技術的關鍵事件(起止時間(如:5'20''-10'40''),時間3-8分鐘左右,每節課2-3段),引起了那些反思(如教學策略與方法的實施、教學重難點的解決、師生深層次互動,生成性的問題解決等)。 | |||
1’33’’-5’55’’,使用投影移動終端的功能,展現學生的預習作業,呈現一題多解,對比解決方法的異同和優劣。通過辨析不同的解題方法,直觀體現數形結合解決該問題的優勢,鋪墊有數索形的解題思想。學生在問題解決過程中,體驗越加豐富,感受越加深刻。在探究環節新問題拋出后,才自然的產生了根據坐標描點索形,探究解題思路的想法。經驗的得出是學生自然發生的,不再是教師灌輸和思維替代得到的。 10’10’’-14’14’’使用平臺練習發布的功能,實時檢測第一個問題深度學習后,對數形結合思想方法的應用。題目設計為選擇題,平臺直接呈現出學生完成的速度和正確率,教師再結合完成情況,進行針對性講解。隨堂發布練習和實時批改的功能,快速反映處課堂生成性問題,幫助教師快速把握,恰當處理。 |
|||
3.新技術應用于教學的創新點及效果思考(教學組織創新、教學設計創新等)。 | |||
1. 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的方式更多樣化,互動的資源更全面,更公平 每一位學生都有著渴望展示自己的美好心愿。新技術的使用,使得快速、大量呈現學生學業作品變得易如反掌。課堂中,教師利用手中的pad,可以觀察到每一位學生在獨立完成或者合作完成學習任務中的即時情況,并可以自由調取某位學生pad上的內容進行投影,開展集體的學習或者講評,可供教師選擇的資源來自每一位學生的作品,對每一位學生都是公平的,機會都是均等的。教師可以根據需要選擇每一個個體的某一點閃光點進行公開展示,學生作品上傳到平臺后,課堂中每一位同學都可以隨時瀏覽其他同學的成品,這也促使課堂中學生參與任務完成的積極性和任務完成期間的專注度顯著提高,對學習個體的關注,對人的關注得到提高。 2.平臺和終端的使用,促使我在教學設計中,更多的思考去注學生的學 拍照上傳功能,使得“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追求得以比較好的實現。學生將預習作業上傳,教師可以在課前比較充分的時間段內匯總學生預習作業的完成情況,了解學生可能存在的困難所在,從而及時的調整課堂教學策略,將課堂中解決的重點聚焦于學生的疑難之處,在進一步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 投影功能,,能夠記錄下來學生的思維痕跡,能夠將學生學習過程中細微的不足和優點放大給全班同學學習,課堂上教的過程,就是借助學生學習過程中生成性資源不斷重組的過程。課堂的學習過程,更多的還給了學生。 |
|||
4.對新技術的教學適用性的思考及對其有關功能改進的建議或意見。 | |||
1. 任何依賴硬件的技術,都有可能在關鍵時刻出現意外。對比投影學生作業雖然是筆者應用很多的一個環節,在本次課上,就因為移動終端的問題,出現了無法實現大屏統一投影這個問題。雖然借助與同學手中的分屏,完成了預習作業的交流。但是集體交流的作用被消弱了。技術要更好的服務教學,教師還需要有更好的掌控和靈活的處理能力。 2. 移動終端與電腦中操作軟件是不是能更好的結合。例如幾何畫板這個教學工具,能不能在移動終端中實現學生個體的操作呢?筆者愿意更進一步的探索嘗試。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