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科學家的故事,血液循環的發現
所屬欄目:初中生物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下冊第四章科學家的故事《血液循環的發現》天津市 - 北辰區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血液循環的發現》教學設計
一、教材及學情分析
教材地位及內容
本節課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四章中第三節《輸送血液的泵——心臟》的拓展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對血管的種類,心臟的結構以及血液循環的過程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將這些知識構建成完整的體系還存在一定的困難,這節課依據本區課題——基于課堂建構學習的初中生物“四步導學”教學模式實踐研究——為基礎,沿著科學家的腳步,分別體會科學家探究心臟,血管和血液循環的過程,通過多個實驗、視頻、信息技術等手段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知識體系的同時,體會科學探究的艱辛歷程,從而培養學生動手實踐,樂于合作,尊重事實的生物科學素養。
學情分析
學生的學習經歷已經認識了心臟、血管、血液循環過程,為這節課的學習提供了很好的基礎知識。本節課實驗較多,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及參與課堂的主動性都很高。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概述心臟與血液循環的關系。2、了解心臟和血管中的瓣膜作用對于血液循環的作用和意義。3、描述血液循環的途徑
能力目標:1、學會觀察的基本步驟和方法,能運用觀察的方法識別心臟的結構。運用類比的方法掌握瓣膜的工作原理,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學習血液循環發現過程,提高分析推理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參與綁扎實驗的活動,體驗與會交流和合作。養學生動手實踐,樂于合作,尊重事實的生物科學素養。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1、通過探究血液循環的發現過程,提高全面、辯證分析問題并利用實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探究的過程中,體會科學探究過程中,實事求是,勇于創新,團結合作的精神,并將這種精神運用到以后的生活和學習中,從而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教學難點:1、理解血液循環的過程,血管和心臟中瓣膜的作用,以及在血液循環中的作用。2、辨證看待血液循環過程中科學家的觀點。 四、教學方法
本節內容和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系緊密,實驗材料易獲取,采取教學策略是教師通過實驗微課和模型的使用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充分的觀察、自主學習,自主解決問題,充分地討論。對于比較難突破的血液循環的過程,教師通過3d軟件的使用以及培養班級生物興趣小組,幫助并鼓勵生物興趣小組制作血液循環模型,從而化抽象為具體,使學生更直觀的體驗血液循環的過程。
五、教學媒體
課件、視頻、3d血液循環程序、綁扎帶、單向閥、血液循環模型 課型課時 實驗探究與實踐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與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知
小測試:
測一下15s內自己的脈搏跳動了多少下(希沃白板計時),全體同學做十個深蹲,再測一下15s內的脈搏跳動次數,比較兩次脈搏變化。 啟發學生回答為什么脈搏會變快。引出主題《血液循環的發現》
積極參與活動,比較兩次脈搏變化,發現運動后脈搏變快了,思考原因,并回答出血液循環速度加快了。
血液循環比較抽象,但是通過脈搏的變化讓學生感知血液循環的變化,化抽象為具體,激發學習欲望。.
二、心臟的結構和功能以及瓣膜的作用與血液循環的關系 1、展示資料一:關于心臟的探索并分析科學家的觀點是否正確,對血液循環的發現有什么意義。 2、引導學生談自己的看法,
分析比較哪些觀點是有據可以的,通過心臟解剖的微課讓學生明確哪個觀點是正確的,并復習心臟的結構。
3、通過單向閥模擬實驗,展示瓣膜的工作原理,明確血液在心臟中的流動方向。 由心臟所連的血管引出下一環節。
1、分析第一個觀點,了解我國組先對于心臟的認識雖然有些偏頗,但在兩千多年前已經認識到了心臟的重要性。 2、分析第二和第三個觀點,發現兩個觀點的相反的,通過觀看微課,明確哪個觀點是正確的,了解心臟的結構,并通過白板的拖拽功能鞏固練習 。 3、通過觀看瓣膜的模擬視頻,體會瓣膜的工作原理,與血液循環的關系。
通過資料一復習心臟的結構與功能,明確心臟是血液循環的動力器官,體會科學探究過程中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意義。
三、血管與血液循環的關系 展示資料二:關于血管的探索,引導學生分析科學家的觀點是否正確。 1、對于我國黃帝內經提
出的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的想法我國獨有的醫學手段可以認證。樹立對中華文化的敬仰之情。西方提出的血管中是空氣或者血液的想法,學生先做分析,教師展示小魚尾鰭實驗片段加以佐證。并講解蓋倫的思想在當時受到教會的推崇對當時大眾的影響
2、設疑:血液在血管中是
1、分析第一個觀點,引出摸脈,認同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樹立對中華文化的敬仰之情。分析第二和第三個觀點,通過對小魚尾鰭實驗片段的回憶,明確血管中充滿了血液,分析蓋倫的觀點,認識科學要實事求是,不能停留在意識層面。
通過對心臟的認識,知道了心臟是血液循環的動力器官后認識心臟連接的血管里充滿了血液,那血液在血管中的循環方向有時怎樣的呢?這個環節在知識上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也將科學家探究的過程系統化。
怎樣流動的呢?引出下一環節。 2、想要進一步知道血液在血管中是
如何流動的。
四、血液循環的過程 1、展示資料三:關于血液循環方向的探索,通過觀點①體會塞爾韋特為科學獻身
的精神,通過觀點②認同血液在血管中的運動是有方向的 但是具體的方向是怎樣的呢?通過哈維的觀點證明血液循環的方向,首先展示哈維的推算,然后組織學生分組模擬綁扎實驗,推出血液循環方向。
2、提出顯微鏡的發現完善了血液循環圖。利用3d程序展示血液循環的過程,讓學生更直觀的體會身體里的血液循環過程
1、學習薩爾維特的觀點,傾聽薩爾維特的事跡,體會科學家不屈不撓的探索精神,學習資料三中其他觀點,通過微課學習哈維手臂綁扎實驗的方法并進行實驗探究。在導學案上寫出實驗結果,并得出結論,小組展示實驗結果,得出結論。
2、觀看3d血液循環過程,并記憶。
學生小組交流,
使學生去體驗科學探究過程,站在科學家的角度思考問題,并體會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合作。 通過3d程序展示血液循環過程,化抽象為具體,雖然血液循環是在身體里面,但是這個程序運用追視的方法,讓學生站在解剖的角度考到血液流動的動態過程。
五、總結概括,回顧反思,歸納提高 1、利用彩紙和文字在黑板上展示各個結構結構中流動脈血還是靜脈血,找一位同學到
黑板上以線段和箭頭表示出血液循環的方向。
2、情感升華,提問通過這節課體會到了科學家的哪些精神
3、生物科學小組展示在課下做的血液循環模型。
1、一位同學到黑板上完成,其他同學在導學案上完成總結。 2、顧抒己見,說出學到了實事求是等精神 3、觀看生物小組展示的血液循環模型。
1、通過板書,進一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概括能力。 2、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實事求是、大膽實踐、樂于合作的精神。
七、練習 利用seewo小游戲抽查掌握
情況。
學生利用白板互動答題 掌握學生學習情況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