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輸送血液的泵,心臟
所屬欄目:初中生物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輸送血液的泵—心臟》陜西省 - 西安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第四單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四章人體內物質的運輸
第三節輸送血液的泵——心臟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人體內物質的運輸》的第三節的內容。本節包括心臟的結構和功能、血液循環的途徑兩大部分。內容比較多,知識點和難點較多,是這一學期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可按照兩課時進行教學。教材首先提出兩個疑問:“心臟是怎樣搏動的?心臟的結構功能是怎樣的?”這兩個問題明確了本課要解決的知識點,也引出了下面講的兩個主題內容。對于心臟的結構,教材組織了一個“觀察與思考”,讓學生觀察心臟實物或者模型、圖片,甚至還可以讓學生摸一摸心臟的心壁的厚薄,然后思考相關的問題。特別是在觀察中要引導學生思考心臟的功能,這為學習“血液循環”奠定了基礎。血液循環的途徑是本節的重點,也是一個難點。教材展示了血液循環的模式圖,目的在于指導學生了解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途徑及其相互協同關系;動脈與動脈血;靜脈與靜脈血以及它們相互之間關系;血液循環的意義等知識。指導學生觀察圖示,完成設計的思考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且好動,他們有很強的求知欲望,想要了解自己的身體結構。他們通過日常生活經驗已經對心臟有一定的認識,但心臟的結構及其功能的知識比較缺乏。而這部分知識又比較抽象,因此,在教學中應盡可能運用多種手段將教學內容形象直觀化。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描述心臟的結構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環的途徑,區分動脈血和靜脈血。 能力目標: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感悟血液循環過程中蘊藏的生命魅力--生命的高度有序性;形成結構與功能相
適應的生命科學觀。
【教學重點】
心臟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特點。血液循環的途徑及意義。 【教學難點】
心臟腔壁、瓣膜的觀察,推測各自的功能。血液循環的途徑和意義。 【教學方法】
實驗法、講授法、觀察法等
2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第二課時:血液循環的途徑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設計意圖
復習導入(3分鐘)
心臟的位置、大小、形態
(2分鐘) 1、 復習舊知識,思考并回答下列問題:
①答血管共有三種類型。 ②靜脈 ③動脈
2、 感受心跳活動
將右手放到胸口左側,將左手放到胸口右側,感覺心臟的搏動。 測脈搏理解心臟的搏動。 積極思考、踴躍提問。
3、通過自身感知心臟。 1、提出問題,回顧血管類型及功能
①人體的血管共有幾種類型? ②將全身的血液送回心臟的是哪種血管?
③將心臟里的血液送出心臟的是哪種血管?
2、體驗心跳活動:(引導學生進行上述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關于心臟你們知道什么,你想了解些什么呢?(給學生提問的機會)
3、引導認識心臟位置、大小、形
態等
鞏固所學內容, 明確血管共有三種類型以及靜
脈、動脈血管的功能。
增強感性認識
體會心跳、及心率計算
心臟的結構及功能
(20分鐘)
心臟有發達的肌肉,心臟分四個腔,心房壁和心室壁的1、觀看視頻,利用學生的視覺、聽覺,加深對心臟結構及功能的理解。 2、分組觀察新鮮豬心臟(模型),分組討論課本61頁“討論”中的問題。 通過觀察,主動地獲取有
關心臟組織、心臟四個腔、心臟壁的薄后及功1、播放視頻,心臟結構特點。
2、教師引導小組進行觀察與思考、巡視、指導。
3、組織交流討論結果及時點評(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發展思
通過視頻資料,
增強心臟內部結構的認識,心臟
四個腔與不同血
管相連。
3
厚薄不一樣,心臟內有瓣膜,心臟連接血管。 能,瓣膜功能等知識。 3、小組交流完成的討論結果,并總結心臟結構特點。 4、完成拼圖小游戲
維能力,強化生物體結構與功能
相適應的觀點)。
4、指導同學進行心臟四個腔的位置及相連接血管的特點。
心臟的工作 過程
(10分鐘)
1、畫心臟結構模式簡圖。
2、(l)學生觀察課本心臟工作示意圖、描述心臟每跳動一次經過的一個連續過程中心房、心室、房室瓣、動脈瓣所處的狀態和血液的流動方向
(2)通過觀察發現心臟的跳動具有一定的節律性,心臟每跳動一次,心房和心室的舒張期分別大于收縮期,進而解釋在人的一生中心臟不倦地工作的原因。
1、鼓勵學生運用心臟的結構知識,畫出心臟結構模式簡圖。引導學生及時把所學的知識歸納整
合,形成一個知識結構圖,便于學生對知識的梳理、記憶和提取,樹立不斷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的意識。
2、引導學生分步觀察心臟每跳動一次經歷的過程,提示學生注意每一個過程中心房、心室、房室瓣和動脈瓣的變化及血液流動方向。思考:“心臟是怎樣工作的?”
由繁如簡
將心臟結構簡化
觀察心臟工作原理圖,了解心臟泵血時,心房心室的收縮、舒張情況。 STS教育 (2分鐘) 了解心血管醫學的進展 展示“心血管醫學的進展”
激發學生對前沿醫學領域的關注
課堂小結
(2分鐘) 歸納知識點
(1)心臟由心肌組成,師生一起總結心臟結構與其功能相適應的表現
知識梳理圍成四個腔,能產生有規律的收縮。
(2)心室壁比心房壁厚,能產生較大的動力將血液泵至全身。
(3)房室瓣和動脈瓣能防止血液倒流。
當堂檢測
(1分鐘) PPT展示練習題
學生作答
1選B 2選A 3B、D;A、B
1、位于心臟上面的腔叫( ) A.心室 B.心房 C.瓣膜 D.動脈 2.心臟瓣膜的作用是保證血液流動的方向從( ) A.心房→心室→動脈 B.心房→心室→靜脈 C.心室→心房→動脈 D.靜脈→心室→心房 3、下圖所示的心臟中哪兩個腔是心室?來自身體的靜脈血進入心臟
的哪個腔?
鞏固所學內容 反饋掌握情況 【板書設計】
第三節 輸送血液的泵---- 心臟(1)
一、心臟位置、大小及形狀 二、心臟結構
心壁:主要由心肌組成
四個腔:左右心房、左右心室 瓣膜:保證血液流動方向
5
【教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復習導入 (3分鐘)
1、(1)看圖識別三種血管:動脈、靜脈、毛細血管。(2)分析A-H分別代表的名稱。 2、學生思考
1、(1)PPT展示圖片,三種血管,請同學分析考慮。(2)展示心中及連接血管的結構簡圖,請學生回答。 2、設問“心臟是沿著什么路線把血送到全身,并又返回心臟的呢?”
血液循環 路徑 (20分鐘)
1、觀看視頻,利用學生的視覺、聽覺,加深對血液循環路徑的了解。 2、分析P63頁,試著分析血液循環路徑,完成學案中對應內容。 3、學生舉手,說出(1)-(10)的名稱。
4、學生自告奮勇,到講臺前來講血液循環路徑,其他學生傾聽。 5、完成學案體循環、肺循環路徑。 6、學生自主完成體循環和肺循環表格。
1、播放血液循環視頻,考慮血液循環路徑是怎樣的。
2、指導學生觀察P63頁血液循環模式圖,指導學生完成學案內容。 3、請同學回報學案填寫情況。 4、請同學展示,分析血液循環路線。 5、請同學們寫出體循環和肺循環途徑。
6、請同學們列表比較體循環和肺循環的特點。
血液循環 內容鞏固
(10分鐘)
小組合作
分別回答老師提出的三個問題
(1) 一名同學講臺前展示 (2) 學生作答
(3) 一名同學講臺前展示
(1)設想一個紅細胞從左心室出發,
隨血液到達指端。這個紅細胞將沿著怎樣的路徑回到心臟?在回到心臟前,它還可能到達腳趾嗎?當它再度從心臟出發,它有可能到達腳趾嗎?上述這個紅細胞在指端的毛細血管處和肺部毛細血管處,分別發生了什么變化? (2)醫生給某人右手臂靜脈注射一種藥物治療頭痛。藥物到達頭部的途徑是?
6
(3)下肢骨骼肌產生的二氧化碳經肺部排出經過的途徑依次是?
課堂小結 (3分鐘)
歸納知識點 1、 血液循環路徑 2、 體循環的特點 3、 肺循環的特點
4、 體循環和肺循環是聯系與統一的。
本節課你學到了什么?你記住了什么?
當堂檢測 (4分鐘)
課后習題 教師提問,了解學情。
【板書設計】
第三節 輸送血液的泵---- 心臟(2)
一、血液循環的途徑
【課后反思】
血 液 循 環
肺循環
起點:右心房 終點:右心室
血液變化:靜脈血變為動脈血
意義:與肺泡進行氣體交換,獲得氧氣,把二氧化碳交給肺泡
起點:左心房 終點:右心室
血液變化:動脈血變為靜脈血
意義:為組織細胞運來氧氣和養料,把二氧化碳等廢物運走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