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簡介:

視頻標簽:兩棲動物,爬行動物
所屬欄目:初中生物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第五節《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廣州市真光中學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第五節《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廣州市真光中學
教學目標評論
1.知識目標
通過對小組所飼養的四種小動物的觀察,微課的學習,能夠概述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的主要特征;通過分析比較,能夠理解兩棲動物與爬行動物在實現由水生到陸生的進化歷程中,形態特征的變化與適應過程。
2.能力目標
通過飼養小動物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結合飼養的親身感受并通過對八段微課視頻所提供的信息的分析、歸納,培養邏輯推理的科學方法。
3.情感目標
通過小組共同觀察、飼養小動物的活動,引導學生形成合作的意識、善待生命的態度;通過兩棲、爬行形態特征的比較,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觀。
2學情分析評論
本課最重要的教學任務就是幫助學生形成科學、準確的“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這兩個概念。通過小學科學的學習,初二的學生對這兩個概念并非完全陌生,其實是有前概念的。但是,由于沒有系統的學習,這些前概念又是非常模糊的,甚至是錯誤的,需要通過教學對前概念進行糾正。
由于生物形態分類教學內容自身的特點,學生的學習興趣往往不濃,學習能力也常常得不到有效提高,因而成了教學中的一個有待突破的難點。要想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能力,我們必須在教學中采用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模式。初二的學生活潑好動,精力充沛,對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學習仍然以感性認識、形象思維為主,邏輯思維能力正在慢慢發展、完善之中。
3教學策略評論
概念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是人們對事物本質屬性的認識過程,是人們學會按照一定規則對事物進行正確分類的過程。“概念獲得”教學模式是從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及其同事的研究中發展起來的。布魯納等假定“一切成套的概念都是一些同類的思維過程,而且獲取任何概念的方法基本上也是相同的。”而概念的形成就是形成新范疇的活動。
在本課的教學中,利用概念獲得教學模式,指導學生進行區分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的范疇分類活動,其實就是在根據飼養觀察、微課視頻所提供的某些線索而舍去其它線索的基礎上,鑒別四種小動物并將小動物歸類。
結合前面對學情的分析,本課設計了,讓學生課前自己動手飼養小動物、觀察它們的各種特征和習性的環節,極大的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在飼養、觀察乃至上課的過程中,始終不告訴學生四種小動物的名稱、種屬,首先讓學生根據觀察將動物分類,說明理由,再通過微課視頻提供一些新的線索,讓學生分析這些線索的修正之前的歸類設想,以一種類似于探索、揭秘的方式來不斷深入的了解這四種動物,從而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始終保持著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望。
4課前準備評論
1.選擇飼養、觀察的材料
根據學情分析,制定了“概念獲得”的教學策略。因此,需要考慮為學生提供怎樣的飼養、觀察材料,為形成概念提供感性認識。
(1)飼養、觀察材料需要符合以下原則:
多樣性和典型性
為了學生能夠通過觀察,獲得較為全面的感性認識,使概念的形成更加準確,材料需要具有多樣性和典型性。比如兩棲動物如果全部都是無尾目的,那么學生會誤以為無尾是兩棲動物的重要特征,因此,還需盡量提供有尾目或者無足目的材料。同理,爬行動物有四個目,所提供的材料也應考慮從不同的目選取。這樣才能保證多樣性和典型性。
安全性和操作性
由于是給學生小組自行飼養,所以材料必須是安全的,無攻擊性,對人體無害。同時,由于學生沒有進行過專門的動物飼養方面的學習,所以,材料必須是生命力頑強,對飼養環境要求不高的,否則會出現大量死亡,對生命是一種不敬,無法觀察,還會引發衛生問題。另外,材料需要是常見的、價格低廉的,食物容易獲取的,否則也無法讓所有學生參與飼養、觀察。
(2)飼養、觀察材料的確定
兩棲動物
白化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又名光滑爪蟾,原產南非的一種水生無尾類,是科研中一種重要的模式生物。白化中也常被當做寵物銷售。無毒,無攻擊性。可以喂飼植物性飼料和動物性飼料,如動物肝臟和植物類的水藻。可以捕食吃細小的魚類(如米諾魚及孔雀魚)及昆蟲(如蚯蚓、蠟蟲及蟋蟀,也會吃蝦及火腿。
東方蠑螈:Cynops orientalis,也叫中國火龍,為兩棲綱尾類目的動物。色彩艷麗,長相可愛,被作為觀賞動物。遇敵害時可分泌河豚素,不可食用,但作為觀賞動物是安全的。主要以孑孓、水蚯蚓、水蚤、面包蟲、小魚為食。在缺乏活動的小動物時,也可將瘦豬肉切成小塊喂飼。
爬行動物
中華鱉(幼體):Trionyx Sinensis,又名水魚、甲魚、團魚,為爬行龜鱉目動物。喜食魚蝦、昆蟲等,也食水草、谷類等植物性食物,并特別嗜食臭魚、爛蝦等腐食,耐饑餓,但貪食且殘忍。市場上作為寵物出售的幼鱉一般在5cm以下,不會傷害到人體。
壁虎:Gekko japonicus Dumeril et Bibron,又稱守宮、蝎虎。,是爬行綱有鱗目的動物。壁虎主要食物為昆蟲(如蟋蟀、面包蟲)。由于其干制品藥用價值,各地均有人飼養,人工飼養的壁虎還常被用于做中型肉食性寵物的飼料,能夠買到。
2.制作動物繁殖、孵化的微課視頻
生殖一直被作為動物分類中的重要依據,尤其是在區分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時顯得尤為重要。但是由于飼養時間短,飼養條件有限,學生很難親眼觀察到材料的繁殖、幼體的孵化過程,給完整、科學的“概念獲得”帶來了困難。為了彌補這方面的缺陷,課前制作了8段微課視頻,分別介紹四種材料的繁殖、孵化情況。
5重點難點評論
1.教學重點
通過對小組所飼養的四種小動物的觀察,微課的學習,能夠概述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的主要特征;通過分析比較,能夠理解兩棲動物與爬行動物在實現由水生到陸生的進化歷程中,形態特征的變化與適應過程,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觀。。
2.教學難點
通過飼養小動物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結合飼養的親身感受并通過對八段微課視頻所提供的信息的分析、歸納,培養邏輯推理的科學方法。
6教學過程
6.1第一學時
6.1.1教學活動
活動1【活動】課前小組飼養小動物評論
1.供飼養動物的說明
提供給學生自行飼養的小動物分別是:白化非洲爪蟾、中華鱉(幼體)、東方蠑螈、壁虎。前三種動物均可使用水絲蚓(俗稱紅蟲)喂養,壁虎用黃粉蟲喂養。將水絲蚓和黃粉蟲從花鳥魚蟲市場購得,放在實驗室內共學生每天自己按需要領取并飼喂動物。為了讓學生能夠專心觀察動物的特征,避免先入為主的干擾,所以飼養過程中并未告知學生四種小動物的名稱,而用“無尾”、“馬甲”、“紅點”、“灰灰”代替,包括后面使用的微課視頻也一直采用這樣的稱呼。
2.小組飼養分工及指導
每個四人小組要共同飼養四種小動物,每位同學重點負責觀察、照顧其中一種小動物。印發《飼養提示》,告知學生四種小動物的食性、投喂的數量、保潔的方式等。(詳見素材)
3.小組觀察的具體要求
(1)觀察動物的體型、分部。
(2)觀察(觸摸)動物的體表特征。
(3)觀察動物的生活習性,尤其是捕食的過程
(4)觀察動物的運動方式。
(5)嘗試分析比較觀察結果,將小動物按照自己制定的標準分成兩至三個類別。
活動2【導入】小組分享飼養所得評論
正式上課,第一個環節就是通過學生分享飼養、觀察的心得,讓學生互相提醒、修正自己的觀察結果。讓學生根據觀察的結果嘗試將小動物們分為兩大類,并說明分類依據和原因。
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學生們各抒己見,氣氛熱烈。有學生提出,根據外觀的感覺,將身體粗短的爪蟾和鱉歸為一類,纖長的蠑螈和壁虎為另一類;有學生提出:根據生活環境,將生活在水中的爪蟾、鱉、蠑螈歸為一類,陸生的壁虎為另一類;有學生提出:根據身體的分部,將有尾巴的鱉、蠑螈、壁虎歸為一類,無尾巴的爪蟾為另一類;有學生提出:根據體表特征,將無甲殼的爪蟾、蠑螈、壁虎歸為一類,將有甲殼的鱉為另一類;有學生提出:根據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將敏捷的爪蟾和鱉歸為一類,較遲緩的蠑螈和壁虎為另一類……
教師讓學生充分的發言,引導學生準確的表達自己的意見,鼓勵其創意,并不做正誤優劣的判斷。最后,小結:以一個標準分類并無正確、錯誤之分,但是那個標準能夠更準確的揭示兩類動物的本質區別呢?這個是需要考慮的。
活動3【講授】歸納四種動物的外在特征評論
老師跟同學們一樣也飼養、觀察了一段時間,列了一個表格,將幾個明顯的外部特征列了出來,基本上都是同學們剛才提出過的,下面我們一起根據觀察的結果將四種動物進行分類,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就用同一顏色填充表格(此處用相同的表情代表,下同)。
水生陸生 體型 有無鱗片 其它特征 分類依據
馬甲
灰灰
紅點
無尾
師生一起得出上圖。在其它特征當中,教師是肯定了一個小組所提出的反應快慢這個角度的分析,反應快慢也是動物適應環境尤其是陸地環境非常重要的特征。
三天的觀察畢竟有限,如果我們希望更好的了解它們的特征,還需要通過幾段視頻。
活動4【活動】觀看微課,比較四種動物繁殖后代的異同評論
1.播放四段微課視頻
(1)灰灰產卵:灰灰一次受精就可以終身產卵,它有兩個泄殖腔,每次可以同時產下兩枚卵,卵的大小如同一顆花生米,外面有卵殼包裹。
(2)馬甲產卵:跟其他三類相比,馬甲算是負責任的媽媽。馬甲會挖個洞穴,將卵在洞穴中,并蓋上土,用身體壓平,作為掩護。然后就出去逍遙快活去了,小馬甲能否孵化,要看運氣了。
(3)紅點產卵:找不到紅點,找它的近親黃點,也是一樣的。紅點從陸地回到水中,尋找真愛,然后在水中完成體外受精。卵外沒有硬殼包裹,必需在水中孵化。
(4)無尾產卵:無尾回到水中,找到心儀的對象,進行抱對,雄性排出精子,并刺激雌性排卵,在水中完成受精。受精卵外沒有硬殼包裹,必需在水中孵化。
2.根據微課信息填表
有無卵殼 產卵地點 受精方式 其它特征 分類依據
馬甲
灰灰
紅點
無尾
分析表格,似乎馬甲與灰灰相似的地方多些,紅點與無尾的相似之處要更多。接著往下看。
活動5【活動】觀看微課,比較四種動物幼體的特征評論
1.播放四段微課視頻
(1)馬甲孵化:如果溫度、濕度都適宜的話,兩個月之后,小馬甲就會破殼而出了。雖然一出生就穿著馬甲,但是陸地還是不安全,所以,小馬甲一睜眼就一個勁兒的朝著有的水方向奔去了。
(2)灰灰孵化:雌性灰灰產完卵之后就會離開,大概七個月后,第二年的初夏,溫度、濕度適宜的環境下,幸運的灰灰蛋就會孵化出小灰灰來,一出生它們的形態特征與成年的灰灰就已經基本相同了。
(3)紅點孵化:剛出生的小紅點身體跟成年紅點最大的不同是:身體兩側有一對外鰓,因此,它只能生活在水中。當小紅點慢慢長大,鰓會自行消失被肺所取代,就可以爬到陸地上生活了。
(4)無尾孵化:無尾的卵外面沒有殼,必須在水中孵化。無尾小的時候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沒有四肢,還用鰓呼吸,怎么看都不像是無尾親生的。小無尾經過很變態的變態發育,才褪掉尾巴,長出四肢,用肺代替鰓,成為真正的無尾。
2.根據微課信息填表
水或陸孵化 親子相似度
呼吸方式
其它特征 分類依據
馬甲
灰灰
紅點
無尾
分析表格,馬甲和灰灰的孵化過程、幼體特征,發現有了更多、更為相似的特征;同樣的,紅點與無尾在孵化過程、幼體特征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
活動6【講授】綜合、分析四種動物的各種特征評論
合并三個表格,觀察思考:比較九項特征,哪些動物之間的關系更為密切一些呢?
成體 繁殖 幼體 其它特征 分類依據
水生陸生 體型 有無鱗片 有無卵殼 產卵地點 受精方式 水或陸孵化 親子相似度 呼吸方式
馬甲
灰灰
紅點
無尾
分析可見:馬甲與灰灰相似之處更多可以歸為一類,紅點與無尾為另一類。
活動7【講授】歸納、提煉,獲得概念評論
提問:如果把這所有的特征概括起來,與紅點和無尾相比,馬甲和灰灰的共同之處是什么?
學生思考,嘗試回答,教師點撥,引導。
回答:馬甲、灰灰的這些特征使其擺脫水的束縛,更適合在陸地生活;紅點與無尾可以在陸地生活,但是對水環境仍有依賴,無法完全脫離水環境。
活動8【講授】發現其它適合陸地生活的特點評論
提問:除了表格中的九項,馬甲和灰灰還有哪些適應陸地生活的特征?
學生提出:馬甲體表有一個甲殼起保護作用;學生提出:灰灰的趾紋可以使其吸附在垂直的墻壁等行走,適應陸地生活。
教師點評。
呈現壁虎轉頭的圖片與蠑螈轉身的圖片進行對比,問兩者“凝望”你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學生回答:脖子(頸)
教師點評:頸部的出現,對適用多變的陸地環境而言非常重要!
活動9【活動】歸納兩棲動物與爬行動物的特點評論
1.歸納兩大動物類別的主要特征
(1)馬甲、灰灰共同特征
體表覆蓋角質的鱗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陸地上產卵,卵表面有堅韌的卵殼。
(2)紅點、無尾共同特征
成體大多數生活在陸地,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膚裸露、濕潤可輔助呼吸;幼體在水中生活,用腮呼吸。
2.呈現概念名詞
爬行動物、兩棲動物
鼓勵學生使用概念,到生活中檢驗,能夠運用所學區分生活中所遇到的爬行類和兩棲類動物!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
-----更多視頻請在本頁面頂部搜索欄輸入“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其中的單個詞或詞組,搜索以字數為3-6之間的關鍵詞為宜,切記!注意不要輸入“科目或年級等文字”。本視頻標題為“第五節《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廣州市真光中學”,所屬分類為“初中生物優質課視頻”,如果喜歡或者認為本視頻“第五節《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廣州市真光中學”很給力,您可以一鍵點擊視頻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鈕,以分享給更多的人觀看。優質課網 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您的支持,感謝您的關注和支持!有問題請【點此聯系客服QQ:9832285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