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抗日戰爭的勝利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中國歷史第三冊第六單元第22課《抗日戰爭的勝利》江蘇省 - 常州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中國歷史第三冊第六單元第22課《抗日戰爭的勝利》江蘇省 - 常州
第22課 《抗日戰爭的勝利》
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
一、教材分析
要求:知道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主要內容;了解日本投降的史實;探討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及歷史意義。本課主要學習四部分內容:第一目是全民堅持抗戰,第二目是中共七大,第三目是戰略反攻和日本投降,第四目是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與偉大意義。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振興的偉大轉折。本課既是本單元的重點,也是本冊書的重點。在研究教材的基礎上,對內容進行了整合,將本課分為“凝國力——目擊全民族抗戰”“舉國慶——呼喊最后的勝利”“思國運——分析勝因與意義”“鑄國魂——以史為鑒言未來”四個版塊。在授課過程中,注重情境創設,將抽象內容具體化,增強課堂的生動性,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很多在語文閱讀和觀看抗戰影片中對抗日戰爭已有較多的了解,學習起來容易接受。但又停留在影視和文學作品基礎上,對抗戰中的部分史實缺乏深刻的理解。現在的學生生活在和平發展的年代,很難感受和理解戰爭年代的特殊情感。如何在一堂課中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讓學生不再感到陌生與空洞,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也是難點。中共七大和抗戰勝利的原因與意義是本課的重點,但內容抽象,對于初中學生來說都比較難理解。本課通過文獻、視頻、音頻等資料的補充,創設生動的歷史情境,把學生悄然帶入抗戰的歷史進程,由淺入深、深入淺出地層層解析重難點,提高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素養。最后聯系現實,回歸實際生活,提供多樣化的史料,在豐富的活動中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無聲”地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全民族堅持抗戰、中共七大、戰略反攻和日本投降等史實,探究抗戰勝利的原因及偉大意義,培養論從史出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運用家書、抗戰老兵的視頻增加課堂的生動性與歷史味,提供戰爭中中、日雙方傷亡數據,戰后對受難嚴重城市的遺跡保護程度、日本右翼分子與敢于正視歷史的日本老兵東史郎的資料,做了幾組比較,通過學生小組活動,發揮學生自主性表達各自想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抗擊外來侵略、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通過學習,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進一步增強愛國主義情感。結合現實,客觀剖析歷史、認識歷史,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未來。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中共七大;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與偉大意義;客觀剖析歷史。
難點: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與偉大意義;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培養家國情懷。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播放《義勇軍進行曲》,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前進!這是1945年9月2日,在密蘇里號軍艦上舉行的日本投降簽字儀式,14年的艱難抗戰終于取得了偉大勝利。201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以國家立法形式將每年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回想當初,中國軍民是如何堅持抗戰,取得勝利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揭秘這段歷史。
(設計意圖:以熟悉的嚴肅的《義勇軍進行曲》把學生的情緒帶入課堂,配以莊重的日本投降簽字儀式照片,創設情境。)
【新授過程】
出示張漾兮先生1939 年的版畫《遺囑》,提問:漫畫反映了什么是抗日精神? 師:抗日精神就是英勇頑強、不怕犧牲、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團結精神。讓我們回到當時,目擊凝聚國力的全民族抗戰現場。 一、凝國力——目擊全民族抗戰
出示《日軍侵占中國領土略圖》介紹背景:1938年廣州、武漢淪陷,日軍因戰線過長、兵力不足和國內資源緊張,遂改變策略。 提問1、日本的侵華政策有哪些變化?
提問2、日本政策的改變對國民政府產生了什么影響? 學生閱讀課本歸納。
提問3、中國共產黨方面采取什么措施? 學生閱讀課本歸納。
(設計意圖:日本、國民黨、共產黨的措施課本都比較明確,培養學生閱讀課本提煉歸納史實的能力,由淺入深。)
過渡:在這種嚴峻的不利形勢下,共產黨一邊打擊倒退勢力,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一邊在敵后抗日根據地掀起“大生產運動“,打破日、偽軍的封鎖,盡管艱難,仍然堅持抗戰。不少共產黨人為此付出了犧牲的代價,其中有一位八路軍高級將領叫做左權。
出示左權圖片及最后一封家書,補充左權簡介。
師:在他生命最后的21個月里他總共給妻子寫了12封信。聽,這是左權的最后一封家書。
播放家書朗誦音頻。同學們,這封家書中透露著左權什么樣的情感?
師:1942年5月22日的這封信,是左權留給家人的最后一封家書。就在這之后的第三天,華北抗日根據地遭遇了敵人的襲擊,炸彈幾乎把幾百里的土地炸飛了,我軍冒死突圍。身為長官的左權并沒有率先離開,相反壓在了部隊的最后,眼看著翻過前面這座山,就能安全脫身。可就在此刻,敵人追擊的炮彈落在的隊尾,左權成為我軍在抗日戰場上犧牲的最高級別的將領。左權將軍,把他的生命獻給了祖國,也把他的思念永遠留給了家人。
(設計意圖:采取家書朗誦音頻與老照片、文字背景結合的方式,教師在最后有感情的續說歷史,多感官角度渲染情境,讓學生感受左權對妻女的思念,為國犧牲的精神,培育家國情懷。)
師:全力以赴抗戰的不只有左權,還有誰? 出示:抗日英雄代表人物照片組。
師:有烈士楊靖宇、趙一曼等不計其數的共產黨員,有趙登禹、佟麟閣、張自忠這樣的國民黨愛國將領,有少數民族青海的馬家軍、五臺山的和尚,還有年僅13歲的放牛娃王二小。
出示:全民族抗戰表格,海外華僑抗日力量各大洲分布圖。
連乞丐也捐出了一頓飯錢,青年們紛紛投筆從戎,廣大婦女積極參加抗日宣傳、救護等,工人們不分晝夜,加班生產,支援前線。海外華僑港澳同胞積極捐款捐物,
抗日力量遍布亞、非、歐、美、大洋洲。文藝界成立抗戰協會,通過作品振奮士氣。有我們熟悉的《黃河大合唱》。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全民族團結一致,眾志成城。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中華民族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最后的勝利一定屬于中國!
(設計意圖:圖片、表格、數據多種史料直觀了解抗戰的地域廣闊性,人員廣泛性,理解這是一場全民族的抗戰。) 二、舉國慶——呼喊最后的勝利
師:然而,就在此刻,國民黨六大的決議令我們嘩然。
出示史料,會議還提出要堅持國民黨一黨專政,抵制聯合政府,準備內戰。 學生活動:在抗戰即將取得勝利的前夜,在中國兩種命運斗爭日益尖銳的緊要關頭,你會怎么辦?如果你是一名共產黨員,你會給黨提出什么主張?如果你是普通的百姓呢?又會支持什么主張?
師:為了團結全國人民,爭取光明的前途,中共召開了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要解決的兩個問題:如何奪取抗戰的勝利?抗戰勝利后中國將走一條什么道路? 提問:大會制定了什么內容?你能不能從七大會議的內容中找出解決途徑呢? 學生回答,教師出示七大會議內容的表格。
教師歸納中共七大的意義: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共產黨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回答了如何奪取抗戰勝利的問題,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準備了條件。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駁斥了國民黨的專政獨裁,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指明了戰后的奮斗方向。
師:全黨在毛澤東思想的旗幟下形成了空前的團結和統一。七大是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
(設計意圖:提供國民黨六大會議部分內容節選作比較,先讓學生以角色置換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主張,再提出七大要解決的問題,引導從七大內容中尋找答案。逐層深入地理解七大的內容及意義,深入淺出。)
過渡: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戰場,與此同時,其他戰場也傳來了消息。日本在太平洋戰場節節敗退,美國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蘇聯紅軍對日宣戰,1945年8月9日,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聲明。最后的勝利一定屬于中國!
出示詩歌:艾青《人民的狂歡節》詩歌。 師:這是怎么回事? 出示圖片:大公報新聞
學生活動:《大公報》1945年8月15日載了一篇題為《日本投降矣》的報道,內容看不清呢。請你作為記者,寫一則關于抗戰勝利的時政新聞,與全國分享這振奮人心的消息吧。(提示:取一個響亮的標題,內容控制在50字以內,可以從多個角度報道)
(設計意圖:寫新聞報道形式鼓勵學生“動”起來,深化學生對課本戰略反攻與日本投降的印象,為后面分析原因打下基礎。鼓勵學生慷慨激昂地朗讀撰寫的新聞稿,體會人們當時的激動之情。)
過渡:劍外忽傳收薊北, 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詩書喜欲狂。14年的斗爭取得了最后的勝利,回顧這場勝利。有些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三、思國運——分析勝因與意義
學生活動:1、圖說歷史,小組合作探究:抗戰勝利的原因有哪些? 2、史料研讀,抗戰勝利有何重大意義?
師:一路走來,近代中國一次又一次遭受侵略,中國人民進行了一次又一次不屈不撓的抗爭。習近平在紀念抗戰勝利周年時強調:“這一偉大勝利,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過渡:然而,戰爭留下的累累傷痕卻無法抹去。
(設計意圖:小組合作探究,問題驅動,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意識,提高學生歷史解釋的能力。)
四、鑄國魂——以史為鑒言未來
出示材料:抗戰期間中、日傷亡、損失數據和圖片 提問:這些數據和圖片反映了什么?
師:戰爭不僅給中國,也給日本、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和災難。 出示表格:戰后日本廣島和中國南京兩個災難深重的城市的記錄數據
學生活動:請運用所學知識,聯系今天的生活體驗,選擇一個或多個角度闡明你對上述行為的看法。
而與釣魚島問題、日本篡改教科書、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的行為相對,東史郎日記使我們些許安慰。
學生活動:對東史郎等勇于反思的日本平民,我想說…… 對執迷不悟的日本右翼勢力,我想說……
對飽受苦難,終于迎來新生的中華兒女,我想說…… 對生活在和平年代、不思饑寒苦的同齡人,我想說…… 對▁▁ ▁▁ ▁▁ ▁▁ ▁▁ ▁▁ ▁▁,我想說…… 請你任意選擇一個對象,說說你最想告訴他們的一句話……
(設計意圖:通過前面史實學習的基礎,補充課本以外充分的、多樣化的史料,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與討論,引導學生多角度考慮問題,客觀辯證地評價歷史。) 老師想對你說:
出示材料:“我不是復仇主義者,我無意于把日本軍國主義欠下我們的血債寫在日本人民的賬上。但是,我相信,忘記過去的苦難可能招致未來的災禍。”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中國首席審判官 梅汝璈
我們強調牢記歷史并不是要延續仇恨,而是要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習近平 拓展延伸:戰爭雖然過去了七十多年,我們身處和平,但我們不能丟失的是中國力量。
播放視頻:“中國是什么?”(抗戰老兵片段集錦),請學生談談中國力量是什么。 出示史料:請學生說說民族精神是什么?
(設計意圖:視頻再次直觀沖擊學生的視覺,情境中感受中國力量。史料選取日本著作和中國文獻的節選,從日本人和中國的眼中讀懂中國的民族精神。與本課新授開始的“抗日精神”前后呼應,此時的學生對民族精神的理解更為深刻。)
【本課小結】
播放《義勇軍進行曲》伴奏。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開拓創新。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用民族精神匯聚中國力量,我們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每當耳旁響起國歌,是在提醒我們銘記歷史,提醒我們青少年身上肩負著使命,居安思危,從自身做起。
(設計意圖:最后再現國歌,首尾呼應。學生靜靜地聽國歌,靜靜地聽老師總結,有聲、無聲中皆在孕育家國情懷。)
六、板書設計
一、凝國力——目擊全民族抗戰 二、舉國慶——呼喊最后的勝利 三、思國運——分析勝因與意義 四、鑄國魂——以史為鑒言未來
七、教學反思
本課精心選取了圖片、表格、視頻、音頻、文字等多樣化史料,從多感官為學生
創設歷史情境,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設計豐富的活動激發學生興趣,小組合作驅動學生自主學習、思考與交流。教師引導適切,培養學生客觀、辯證地剖析歷史的意識。整堂課處處滲透家國情懷的培育。由于本課設計環節較多,時間把握上有些前松后緊,導致中國力量與民族精神的拓展探討不夠深入。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