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抗日戰爭的勝利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中國歷史第三冊第六單元第22課《抗日戰爭的勝利》寧夏 - 銀川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中國歷史第三冊第六單元第22課《抗日戰爭的勝利》寧夏 - 銀川
第22課 抗日戰爭的勝利
【課程標準】
知道中共七大的主要內容;了解日本投降的史實;探討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及歷史意義
【教材分析】
本課是八年級(上)第六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的最后一課《抗日戰爭的勝利》。單元分5課講述自“九一八事變”至抗日戰爭的勝利,而本課是對前四課內容的高度概括,所以其作用和地位極其重要。本課主要學習內容為四部分:全民族堅持抗戰、中共七大、戰略反攻和日本投降、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與偉大意義。本課時間跨度大,從1938年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到日本法西斯投降,內容容量大、頭緒多、重難點多、結論性結果多且不易理解,因此在學習本課知識點時,應該打破教材編排知識結構體系,引導學生如何自主學習,重新構建知識體系,利用已有知識儲備突破重難點就成為解決本課的關鍵所在。 【學情分析】
1.八年級學生求知欲強,有學習主動性,但容易受各種抗日神劇的干擾,影響對歷史事實的正確認識。
2.有一定的知識儲備,能夠說出基本的知識點,但都是碎片化知識點,如何引導學生,培養時空觀念,利用建構知識體系幫助學生建構完整的知識框架,是學習掌握本課知識點的前提和關鍵。
3.有一定的理性思維能力,但自主學習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在師生共同努力下,利用史料教學的理念和能力突破重難點。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教材和利用互聯網,了解全民族堅持抗戰、中共七大、戰略反攻和日本投降等基本史實,培養學生依據史實建構知識體系、分析問題的能力,說明抗日戰爭是全民族的抗戰,
2.依據教材和教師提供的史料,聯系所學知識多角度思考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和原因,培養學生綜合歸納、分析、表述歷史問題的能力。
3.知道全民族艱苦卓絕的抗日斗爭,理解團結的重要性,體會通過抗日戰爭形成的抗戰精神,樹立理性的愛國主義情感。 【重點難點】
重點:中共“七大”的意義、抗戰勝利的原因和歷史意義。 難點: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 【教學流程】
【教學過程】 環節 (內容) 教師活動(教學資源)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創設 情景 導入 新課 1.播放裕仁天皇投降錄音 2.出示裕仁天皇圖片 3.出示《終戰詔書》 4.出示日本無條件投降時間(提示學生必須記憶)
過渡: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抗日戰爭經歷了14年艱難曲折的斗爭,特別是8年全民族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取得了最后的勝利。我們是怎么取得抗戰的最終勝利?
1、聽錄音 2、大膽猜測 3、回答日本無條件投降時間
通過播放錄音設置懸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以達到凝神、激趣、點題的作用
一 抗 日 戰 爭 勝 利 的 原 因 (一) 中國人民巨大的民族覺醒、空前的民族團結和英勇的民族抗爭 (一)探究一:抗日反攻階段,有哪些因素加速日本投降?
1.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戰略反攻和日本投降,思考分析加速日本投降的因素
2.初步閱讀的基礎上,合作探究
3.教師強調關鍵詞:加速、投降因素 過渡:同學們找到許多加速日本投降的原因,現在反向思考:抗日戰爭勝利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二)教師出示問題:抗日戰爭勝利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1.指導學生依據第一個探究答案并結合之前所學知識回答 2.歸納學生的答案,指導學生分析、理解主要原因的依據:內外因法 3.抗戰勝利的原因之一:中國人民巨大的民族覺醒、空前的民族團結和英勇的民族抗爭。(根本原因) 過渡:教師幫助學生理解抗戰勝利的根本原因, 1.教師出示《日軍侵華示意圖》,指導學生觀察日本占領我國土形式圖,分析得出:日軍占領地從東北到廣州,面積廣、戰線長 2.引導學生找出抗戰初期正面戰場以及敵后抗日根據地,分析得出:日軍損耗過大,敵后抗日根據地對日軍構成嚴重威脅 3.思考進入抗日相持階段,日本侵華政
策會發生怎樣的轉變?
1、學生自主閱讀
2、合作探究抗戰后期日本加速滅亡的因素⑴世界反法西斯
⑵美國投放原子彈
⑶蘇聯出兵中國東北
⑷中共敵后戰場反攻
⑸日本國力的嚴重衰退
⑹國民政府的作用
學生依據第一個探究答案,并結合知識儲備回答
利用地圖分析日軍對華政策的調整 通過讓學生閱讀、思考,利用合作探究的方式總結找出加速日本投降的原因,以期培養學生閱讀、歸納、總結的能力,并得出抗戰勝利最重要的時間點
引導學生應全方位思考問題
學會利用地圖分析解決問題 培養時空觀
(三)探究二:抗戰相持階段到來后,日本改變對華政策,我們如何進行全民族抗戰?,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全民族堅持抗戰 2.利用網絡,分組查找:國民政府、中共、群眾、人民團體、海外華僑等抗戰史實
3.出示蔣介石廬山談話:“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皆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我們只有犧牲到底,抗戰到底,惟有犧牲的決心,才能博得最后的勝利”
4.教師出示六張當時民眾積極抗戰照片感受全民族抗戰的信心。
過渡:抗日戰爭是一場全民族的抗戰,蔣介石國民政府和中共軍隊都對抗戰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中國共產黨卻在抗戰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學生自主閱讀,合作探究,并利用網絡查閱相關全民族抗戰的史實
學生依據課本回答
國民黨右派(皖南事變)
培養學生自主閱讀、合作探究問題的能力。并培養學生利用網絡獲取知識的能力
利用教材回答問題
抗戰的作用和國際地位 (二 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教師講解中共抗戰中流砥柱作用應從軍事、領導、思想、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等理解
1.出示中共從1931年——1937年的抗日口號和方針,幫助學生體會中共抗日的決心
2.出示抗戰相持階段形勢圖,觀察敵后抗日根據地與日占區,理解日軍為何對我敵后抗日根據地采取的瘋狂政策,以反襯中共在抗戰中的作用
3.出示中共七大會場圖,讓學生觀察“中共七大”會議召開圖,找出會議懸掛的條幅口號、會徽,思考與本次會議的關系。讓學生以小記者身份報導會議內容,理解中共在戰略反攻階段對抗日戰爭的勝利起到的思想和理論指導 過渡:在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全民族的持久抗戰和中共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我們取得了抗戰勝利,但是還離不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和人民的支持與幫助
觀察分析地圖,講出日軍為何對我敵后抗日根據地采取的政策
學生自主閱讀并觀察七大會場懸掛物,并以小記者身份報導七大會議內容
培養學生知識的綜合能力,以及時空觀
出示中共七大會場圖,引導學生觀察圖片,找出和七大有關的信息,然后設計以小記者身份報導七大會議,合作完成對七大歷史意義的理解
(三世界反法西斯
1. 教師講解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之間的人關系(中國遠征軍、飛虎隊)
2. 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關聯體系,學會
學生利用之前的學習和知識儲備,并借助網絡查閱世界反
檢測學生的知識儲備以及利用網絡獲
同盟和人民的支持幫助 用全局觀分析解決問題
過渡: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終于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呈現出偉大的歷史意義
法西斯同盟和人民對中國抗戰所提供的幫助和付出的巨大犧牲 取知識的能力
二、、 抗 日 戰 爭 勝 利 的 意 義 (一 中國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教師播放《馬關條約》簽訂視頻和抗戰勝利日本簽訂投降書視頻,讓學生體會感悟為什么兩次條約的簽訂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提示:
1.李鴻章與伊藤博文的對話 2.日本代表簽訂投降協議時神情
通過感悟分析得出:抗日戰爭是中國近 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 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學生觀看視頻并進行對比,最后分析出現不同結果的原因,感悟抗日戰爭在中國近代所起到的重要意義,深刻體會第一次完全勝利的內涵
依據視頻還原歷史場景,搭建歷史時空,,利用原始視頻資料進行教學,讓學生直觀感受抗日戰爭勝利對中國近代以來的重要性 促進民族覺醒為中共帶領人民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基礎
教師出示時間坐標軸,幫助學生利用時間軸建立時空觀,整體感受中國近代史發展歷程,對比得出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
學生觀察時間軸,建構知識體系,講出近代以來幾個重大的事件,分析感悟中華民族的覺醒,體會中國共產黨在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中所起到的作用
利用時間軸為學生建立時空觀,方便進行歷史事件的橫向聯系與對比,為得出結論找到解決路徑與方法
中國開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
教師出示三則二戰時期反法西斯同盟國領導人對中國在二戰中的作用評價:
羅斯福 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個師團的日本兵,可以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丘吉爾 如果日本進軍西印度洋,必
學生分析二戰時期反法西斯同盟國領導人對中國抗戰為世界反法西斯戰場做出的巨
利用最具影響力的公眾人物言論去評價中國抗戰對世界
主戰場,對世界作出了巨大貢獻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然會導致我方在中東的全部陣地崩潰。能防止上述局勢出現的只有中國。 斯大林 只有當日本侵略者的手腳捆住的時候,我們才能在德國侵略者一旦進攻我國的時候避免兩線作戰。
引導學生結合三則評價得出:中國開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大貢獻所做的評價,感悟、體會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
反法西斯戰爭做出的巨大貢獻最具說服力
三 情感升華 抗 戰 精 神
播放抗戰老兵仵德厚采訪錄,通過本人親歷,講述抗戰的艱辛與堅持,引導學生逐步體會中國人民身上所體現出的“抗戰精神”
學生觀看視頻,通過抗戰老兵的親身經歷以及抗戰勝利多年后老兵對抗戰勝利的自豪感、對為保家衛國失去生命戰友的思念,感悟 “抗戰精神”
利用抗戰老兵訪談錄,讓親歷者講述抗戰的艱辛與艱巨,讓學生理解和體會 “抗戰精神”
【教學板書】
【教學反思】
《抗日戰爭的勝利》是部編教材在2011版課程標準基礎上重新編寫,內容容量多,知識點瑣碎,時間跨度長,理性結論多,所以針對八年級學生如何確立教學知識點、通過何種方式獲得知識點以及能否達到預期教學效果成為本節課設計的關鍵點。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操作,就出現的一些問題做一反思:
優點:
1. 對教材內容進行大膽的整合,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和理解。本節
課教材內容繁瑣,如果按部就班講授容易造成對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反復陳述,耗時費力。
2. 上課期間讓學生充分利用網絡,補充拓展問題探究,培養了學生獲取知 識的渠道和途徑,同時可以解放教師,改變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方式
3. 利用設計比較合理的問題驅動學生探究學習,突破重難點培。充分利用 圖片與地圖,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4.本節課進行情感升華,利用抗戰老兵訪談錄體現“抗戰精神”更具說服力和渲染力 缺點:
1. 教學設計內容過于飽滿,面面俱到,害怕知識點的遺漏。 2. 設計問題要更具體、針對性強
3. 學生能自主解決的問題,教師不應過多的強調和干涉。 通過本節課的反思,今后在教學中應以學生活動、自主學習的教學設計為主,以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設計出要有針對性、層次性、探究性的問題。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大膽取舍,避免面面俱到。利用史料教學避免史料的堆積,應培養學生依據史料分析得出試論和觀點。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