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西晉的短暫統一,北方各少數,民族的內遷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統編教材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第17課《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少數民族的內遷》福建省 - 廈門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統編教材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第17課《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少數民族的內遷》福建省 - 廈門
教學設計登記表
課例名稱 第17課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 課型 新課 章節
人教版部編七年級上
《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年級班級
七年級
教學
目標 課標:知道兩晉南北朝的更替。 基于核心素養的三維目標設計: 1.知識與能力:
知道西晉的建立和統一,探究西晉短暫的原因。
知道北方內遷民族的名稱、路線和分布。了解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的更替。 2.過程與方法:
以史料創設情境,以問題探究引發思考,能多方面有重點地解釋西晉
短暫的原因;運用時間軸、地圖和圖示法,掌握政權的更替,梳理歷史發展的脈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西晉皇室的腐朽、政府的失職、政策的失當、社會風氣混亂、權
力分散和民族壓迫政策是導致滅亡的原因。樹立以史為鑒,樹立起正直、
廉潔的風氣。在充分了解民族的沖突與交流交融中,樹立起中華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組成,各民族都在各個歷史階段為中國形成今天統一的多元一體大格局做出了貢獻的家國情懷。
重點 難點
重點:西晉滅亡的原因;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過程。
難點:從三國到
西晉政權的變
化。東晉五胡十
六國和南北朝的
演變。
教材 分析
本課系部編新教材第四單元第二課,在新教材回歸歷史時序的主旨下,本課上承三國鼎立,下啟江南地區開發。從中國歷史發展角度看,即從歷史的動亂和分裂中,重返短暫的統一;從民族的
沖突和對立中,引發民族的交往與交融。在此期間,雖然動亂不已,但中國的文化得到自由發展,民族的融合達到第一次高潮。
從教材角度談,本課承上啟下。政權數量的林立,‚異族‛名稱的生僻,使得這節課確實不易為學生所接受與理解。本課內容往往使學生覺得陌生,沒有印象。那么,挖掘本課的歷史內涵與時代價值,加強與前后知識聯系,充分地與核心素養培養相結合,則是突破口。
學情分析
初一年學生,歷史基礎薄弱,還在發展歷史興趣,形成通史過程。所以建議采取: 1.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輔助建構時空觀,形成通史意識。
2.運用史料教學,在尊重史料,科學嚴謹的原則上。還要選用通俗易懂的文字。遇到復雜的文
言,可以選用經過老師嚴格篩選、翻譯后的文字。
3.運用豐富生動有趣直觀的材料去吸引和激發學生的興趣。特別在增強歷史解釋能力中,除了選用形象生動的材料,還要創設容易帶入和激發思考的情景,來引發學生的探究和運用。
教學策略 1.自主建構策略2.小組合作學習策略。3.情景創設策略。 教學 資源
1.多媒體環境、網絡 2.圖文史料
3.歷史時間軸和地圖。
教學 媒體
1.斧子演示工具 2.平板電腦 3.一體機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
展示歷史時間軸,組織齊讀《歷史朝代歌》。
探索歷史時間軸,背誦《歷史朝代歌》。
在形象直觀的材
料,養成時空觀念。
-2-
一、西晉的興亡 1.建立: 2.統一
3.滅亡: 探究:西晉滅亡的原因。 二、北方各族內遷
1.民族:
2.方向:
3.影響:
展示:三國地圖。 提問:這是什么時期的歷史地圖? 設問:三國的局面是否一直持續呢?三國鼎立的局面最后是如何結束的? 組織:學生自學并展示交流。
總結:西晉結束三國局面,完成統一。 提問:西晉建立、統一的時間,都城和皇帝。(在地圖中展示) 設臵情景,布臵探究: 語言:讓我們來到西晉的都城洛陽,看看西晉的面貌如何。 展示:泰康盛世的局面。 提問:材料反映了什么面貌?
再創情景,轉折過渡:
講述:西晉卻于公元316年滅亡。 設問:為什么這個王朝如此殷實卻如此短暫呢?請觀看視頻,回答問題。 播放視頻:《中國通史》片段。 總結:西晉的都城洛陽最終被少數民族政權聯合攻破。西晉滅亡。 提問:所以,導致西晉滅亡的根本原因是內部原因還是外部原因呢? 提問:所以,一個政權要長治久安。必須怎么做?
史料反思:太康盛世是不是過于溢美之詞?其實是世家大族的天堂。
展示:地圖上的變遷。
提問:最終西晉是如何滅亡的? 講述:西晉滅亡的影響。
提問:匈奴是北方游牧民族一支,除了匈奴之外,還有哪些游牧民族,請從地圖上找出來? 提問:這些游牧民族是從哪里而來?又分布在哪里? 提問:他們的這條路線方向具備什么特點?
展示:魏晉墓碑畫。
提問:材料反映什么民族的特點? 回顧知識,溫習三國的名稱和地理方位。
閱讀課本,了解三國滅亡的順序。 上臺運用多媒體設備進行學習交流。
即魏滅蜀,晉代魏,晉滅吳。
形成認識:西晉結束三國分裂的局面,實現了國家的統一。 閱讀課本:掌握西晉建立的時間、帝王、都城。
研讀史料:
‚(當時)有‘天下無窮人’之諺……民樂其生‛——干寶《晉紀》 生成結論:西晉富裕。
了解西晉短暫滅亡的史實。
在教師的引導下,觀看視頻。
小組內部探究西晉滅亡的原因,上臺進行分享、展示與點評、總結。 學生從內外多方面原因去探究西晉短暫的原因。
運用思維導圖,分析西晉滅亡的原因:1.統治腐朽。2.皇室無能 3.奢靡無度。4.分封諸王。
5.金錢崇拜。6.民族壓迫。 認識:腐朽是導致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提升情感認識:貪圖享樂,腐敗滋生必然會導致滅亡。要想長治久安,造福百姓,必須以民為本,嚴懲腐敗。 反思史料,提升史料辨識能力,培養史料實證意識。 總結:316年,內遷的匈奴人滅亡西晉。
簡要了解西晉滅亡的影響:
1.中原漢人南遷。 2.北方進入五胡十六國。 閱讀圖文史料,回答:游牧民族政權。氐、羌、匈奴、羯、鮮卑。 閱讀:北方游牧從北往南入主中原。上臺演示表達。
回答:游牧民族。 回答:學習漢族 文化。
認識:
回顧知識,增強
歷史的前后聯
系,注重歷史時序的培養。 自學梳理,技術直觀輔助,化解知識難點。
自學梳理,掌握
基礎知識。
運用史料,培養論從史出的能
力。
運用視頻,分析西晉滅亡的原
因,培養高效獲取信息的能力。
培養歷史解釋能力,學會從內部原因與外部原因、根本原因與直接原因進行原因的分析和判斷。
發揮史學以史為鑒的功能,從歷史中汲取執政施政的智慧,培養起正直廉潔的品質。 學會辨別史料。
用地圖展示變遷,培養時空觀念,以形象直觀的手段化解知識
難點。 以關聯性的問
題,實現過渡。
以史料來認識游牧民族的生產和生活特點。從而
-3-
展示:漢化服裝。
提問:反映了這個民族發生什么改變?
補充:由于環境的改變,游牧民族必須向中原文化學習。另外,由于漢民族文化和農耕文化更為發達,這也是游牧民族學習的原因。
展示:胡床胡椅的發明。提問:游牧民族在向農耕民族學習,農耕民族也向游牧民族學習。這個過程,就是民族交融過程。
講述: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的大規模交往交流和交融達到第一次高潮,所以苻堅采取了順應時事的政策,促進民族的交融。
西晉政權滅亡之后,司馬氏家族到江南地區,在建康(今天南京)建立了政權,因為在東邊,因此稱為東晉。而北方則由五個游牧民族前后建立起十五個政權,再加上西南的成漢政權,歷史統稱為‚十六國‛。而后北方進入了北朝。南方進入了南朝時期。
前秦的政權一度統一了北方,甚至具備統一中國的實力,正是因為順應民族交往和交融的發展。
1.隨著環境改變,他們必須在生產和生活上學習漢族的文化。
2.這個過程促進了少數民族的漢化,減輕了胡漢民族的對立和矛盾沖突。 認識: 1.少數民族在漢化的同時。中原漢族也在學習少數民族的漢化。 2.這一切都促進了民族交融。
認識:以民族融合的方式,在歷史當中繼續存在。他們并沒有消失。而是為中國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歷史的豐富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民族雖然對立,卻孕育了統一的基礎。為隋唐出現統一盛世奠定了基礎。
認識:這個時期雖然動蕩,但是確實民族交往交融的重要時期,為隋唐盛世打下基礎,也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大格局奠定基礎。
掌握:時間軸能夠梳理史實,便于去記憶,當然,在歷史背后,還有道理,以及民族的回憶和成長。 為認識他們如何從統治中原地區
的探究,進行鋪
墊。 選用通俗易懂、慎重篩選和適當翻譯的文字,適
應學生的理解能力,為學生接受。 通過圖文資料的分析,形成歸納和總結能力,培
養歷史解釋的思維能力。 在認識少數民族措施的調整中,
逐步滲透唯物史觀,即落后民族必然被先進民族
的文化所征服。在了解民族融合的過程中,樹立起民族平等和睦
的歷史價值觀。形成正確的民族觀念。
樹立起家國一體的情懷。
板書設計
一、西晉的興亡
1.建立:266年,洛陽,司馬炎 2.統一:280年
3.滅亡:316年 二、北方各族的內遷
1.代表:匈奴、羯、羌、氐、鮮卑 2.方向:由北向南 3.影響:促進民族交流交融
請一起掃描二維碼,加入多媒體資源,開展互動
歷史時空軸 探究一:西晉滅亡的原因 探究二:內遷民族統治措施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