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太平天國運動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歷史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3課《太平天國運動》廣東省 - 廣州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 第一單元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3課 太平天國運動》教學設計
一、課程標準
(一)依據《初中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
1、知道洪秀全
2、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衰 (二)對比“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
1、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史實,認識農民起義在民主革命時期的作用與局限性。 2、知道《資政新篇》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比較全面發展資本主義的綱領,但由于太平天國的失敗而沒有得到實施。
二、教材分析
從所在單元的位置上來看,本課與前后的內容存在著因果關系。“第一單元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共有三課,分別是《第1課 鴉片戰爭》、《第2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及《第3課 太平天國運動》,其中《第2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與《第3課 太平天國運動》發生的時間是有所重疊的。而編者編排課文順序時則把第二次鴉片戰爭放前,太平天國運動放后,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鴉片戰爭之后,隨著清政府對農民進一步壓榨以及外來侵略的深入,農民反抗斗爭不斷發生,太平天國運動就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之下發生的。所以,鴉片戰爭是太平天國爆發的因,太平天國運動則是兩種矛盾產生共振的果,即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以及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之間的矛盾。然而,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極大地威脅著清政府的統治,在內憂外患之際,清政府依賴漢族地主的團練武裝來鎮壓農民起義,漢族地主勢力隨之崛起。爾后,為了維護清政府的統治,曾國藩、李鴻章等人掀起了洋務運動,即《第二單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的第一課《洋務運動》的內容。由此,太平天國運動也就成為了洋務運動發生的因,洋務運動則是太平天國運動經驗教訓的果。綜上所述,太平天國運動是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及洋務運動三個歷史事件之間的紐帶,彼此互為因果。所以學習本課,才能把這些歷史事件融會貫通起來,才能更好地掌握歷史真相。
從本課學習內容的結構來看,三個子目是按課標(2011年版)要求,講述了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衰過程,這是本課的教學難點。三個子目是按時序進行排列,分別是“洪秀全與金田起義”、“定都天京”和“天京陷落”,反映了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和發展、高潮、轉折與衰亡三個階段,通過各種方式羅列歷史史實便可突破。只是,新課標(2011年版)的要求是要知道洪秀全和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衰,那兩者之間是相互聯系還是獨立的個體呢?通過搜集、解讀史料,便發現洪秀全作為太平天國運動的領導人,他的人生經歷和思想變化與太平天國運動有著莫大的關系。鴉片戰爭后,西方文化傳入中國,科舉屢試不第的洪秀全在種種社會不公之下,以西方宗教中的平等思想作為喚醒民眾起來斗爭的旗幟,創立拜上帝教、建立太平天國,使太平天國運動蓬勃發展起來。而定都天京之后頒布的《天朝田畝制度》以及北伐西征等,均是他實踐平等夢想、鞏固政權的舉措,這也是太平天國運動最為鼎盛時期。只是,洪秀全作為農民階級的代表,根深蒂固的封建陳腐觀念自毀平等,結果導致天京事變的發生,雖曾通過提拔青年將領和制定《資政新篇》來挽救危局,但已無力回天,天京的陷落標志著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悲壯落幕。從以上分析可知,洪秀全的平等思想與太平天國興衰之間的緊密關系是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通過補充史料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這就是本課的難點。而課文的最后給予了太平天國運動客觀的評價,有利于學生對太平天國運動有更深刻的認識。
三、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經過一年的學習和培養,初步養成閱讀材料的習慣,初步能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還掌握了一些透過歷史細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和教學內容難易度之間存在著矛盾,因此在教學中,使用歷史細節創設情境,通過層層的設問,在師生互動、生生交流中,深入淺出地突破重點難點,并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四、教學目標
1、根據材料,了解19世紀中期中國種種不平等現實是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原因。
2、通過填寫表格,知道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掌握各階段發生的關鍵事件,找出太平天國的兩個綱領性文件。
3、通過解讀《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的部分原文和相關史料,分析兩個文件不能實現的原因。
4、通過閱讀史料和觀看視頻,知道天京事變是太平天國運動由盛而衰的轉折點,歸納出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明白階級局限性是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
5、通過世界名著《簡·愛》的節選和時間軸展示中國古代歷代農民起義和口號,明白平等是古今中外人們的理想,感受“追求平等,永遠在路上”的價值追求,樹立追求平等的自覺性。
五、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衰
難點:平等思想與太平天國運動興衰之間的關系
六、教與學的過程 教學環節 教學的過程
情境導入
學生朗讀《簡·愛》節選片段,體會向往平等,是天經地義的;追求平等,是人性所至。
教師展示中國歷代農民起義和口號,引導學生找出口號中的共性。總結出中國封建社會的歷次農民起義,都把平等作為自己的價值理念和行動綱領,包括中國近代爆發的太平天國運動。
新課講授
通過解析材料,學生明白清朝晚期的社會狀況,知道清政府的搜刮和壓榨(內因)、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外因)和自然災害的不斷(誘因)導致了農民起義的爆發。
通過閱讀人物掃描,學生知道洪秀全的成長歷程。
通過閱讀課文填寫表格,學生對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有了全面了解,重點掌握《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編》兩大綱領性文件。
通過地圖展示太平天國的疆域,學生了解太平天國曾占據清政府半壁江山。
探討問題1:拜上帝教——宣揚平等權
探討:太平天國憑什么建立?通過分析拜上帝教的教義,得出結論:拜上帝教是西方基督教思想、農民平等思想與中國儒家大同思想相結合的產物,能迎合人們追求平等的心理需求。而洪秀全利用拜上帝教,號召人們起來反抗清朝統治。
探討問題2:《天朝田畝制度》探討:太平天國靠什么治理?通過解讀《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編》的部分內容和分析其特點,學生明白洪秀全想通過施政綱領踐行平等,但在當時的條件下,兩大綱領性均是一紙空文,為廣大民眾構建了一個夢想天國。
——踐行平等夢 探討問題3:天京事變——自毀平等路 探討:太平天國被什么毀滅?通過各種材料的分析,學生明白中外勢力聯合絞殺只是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外因,而封建倫理綱常、皇權至高無上、封建等級觀念、奢靡腐敗生活等階級局限性才是毀滅太平天國的平等路的真正兇手。
概括歸納 研討材料,得出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意義。
總結升華
總結:平等是中國封建社會歷次農民戰爭的價值理念和行動綱領,太平天國運動也不例外。但在洪秀全之后,康有為、孫中山等維新派、革命派人士繼續沿著這條追求平等的道路上前行,時至今日,我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里同樣也有對平等的追求,所以追求平等,永遠在路上。
升華:用美國作家哈珀李在《殺死一只知更鳥》里的一句話點出,追求平等需要勇氣,更是每個人身上的使命。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