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青銅器,甲骨文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5課青銅器與甲骨文-山西省 - 太原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部編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5課青銅器與甲骨文-山西省 - 太原
課 時 教 學 設 計 首 頁
授課時間: 年 月 日
第 1頁(總 14 頁)
課題 第5課青銅器與甲骨文
課型
新授課
第幾 課時
1
課 時 教 學 目 標
1.了解青銅工藝和甲骨文,認識它們是我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的典型代表。 2.收集青銅器相關圖片及有關資料,通過展覽、講解、想象,加強對青銅藝術這一中華文化瑰寶的認識;收集甲骨文造字特點的圖片及有關資料,學會辨認甲骨文,了解漢字與甲骨文的淵源;增強史料實證意識,體現歷史核心素養教學。 3.真切感受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燦爛輝煌,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
教學重點與 難點
重點
青銅器的高超工藝及甲骨文的歷史淵源與影響。 難點
對一些專門的科學知識如甲骨文的字型結構較難講述清楚
教學方法 與 手段
方法
運用導學式教學法,提前準備學案,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獲得知識;通過教師必要的講解,引導學生參加到教學活動中來,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去說、去寫、去想、去悟,不僅真正學到知識,而且情感得到升華。
手段
采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地圖、音像、文字資料、達標檢測、課后作業等輔助教學,在有限的時間里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啟發思維的目的。同時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完成教學任務。 使 用 教 材 的 構 想
本課是一堂專門的文化史課,介紹的是商文化的典型代表——甲骨文和青銅器。商朝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發展時期,是當時世界上的一個奴隸制大國。商朝的文化在古代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一席,是上古文化中絢麗的瑰寶。如果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很好地結合起來講授,則是陶冶學生情操,增進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的好內容,好渠道。同時,課標要求本課的教學活動建議是“搜集青銅器的圖片,說說我國古代青銅工藝的成就”。因此結合教學活動建議,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搜集青銅器的圖片,感受圖像史料帶來的歷史真實性,實踐史料實證意識,體現歷史核心素養教學。
課 時 教 學 流 程
教 師 行 為
學 生 行 為
第一環節:情境導入,明確目標(用時約2分鐘)
教師展示青銅器爵,提問: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小禮物。大家知道老師手里的是什么?
教師繼續設問:大家知道爵在古代是干什么的呢?
教師繼續引導學生:請大家仔細
觀察爵的形狀有什么特征?
教師提問:除此之外,大家還知道“爵”在古代還有什么含義嗎?
教師總結:非常好!青銅器是我們的祖先通過高超、令人難以置信的制作手段,給我們留下的商文化的典型代表。同學們知道商文化還有哪些代表嗎? 教師用富有激情的語言進行導入:我國古代的商朝是當時世界上的一個大國,而商文化更是上古文化中絢麗的瑰寶。同學們,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步入商文化的殿堂,來共同學習第5課青銅器與甲骨文。教師板書課題。 多媒體展示本課的學習目標:
預設學生回答:爵。
預設學生回答:爵是貴族專用的飲酒器。 學生仔細觀察后,回答:這是一件
精美的青銅器,爵的一般形狀,前有流,
即傾酒的溜槽,后有尖銳狀尾,中為杯,
一側有鋬,下有三足,杯口有二柱,通體有蟠螭紋,此為商和西周早期爵的共同特點。 預設學生回答:爵另外也是古代君
主對貴族功臣的封號,爵位、爵號。
預設學生回答:甲骨文。
學生齊讀學習目標,做到心中有目
標,帶著目標開始學習。 1.了解青銅工藝和甲骨文,認識它們是我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的典型代表。 2.收集青銅器相關圖片及有關資料,通過展覽、講解、想象,加強對青
銅藝術這一中華文化瑰寶的認識;收集甲骨文造字特點的圖片及有關資料,學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
第 2頁(總 14 頁)
課堂變化及處理 主要環節的效果
補 充 設計意圖:
歷史情境的創設,特別是實物史料的引入課堂,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學習欲望,并著意引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實踐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同時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使學生有重點的學習。
課 時 教 學 流 程
教 師 行 為
學 生 行 為
第二環節:合作探究,體驗歷史(用時約20分鐘)
教師講解:中國是亞非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較早地從原始野蠻時代進入文明時代,其重要標志就是商、周時期擁有世界先進的青銅制造工藝和商朝出現了甲骨文。首先讓我們共同走入禮儀之邦——工藝高超的青銅器 。
教師引導提問:什么是青銅呢?是青色的銅嗎?
教師提問:那么青銅是怎樣冶煉的呢?請大家看一段視頻。
教師總結:看完視頻后,同學們終于知道“模范”這個詞的來歷了吧!剛才我們看到的是飲酒器爵,那么青銅器還有哪些種類呢?有一次,紂王遠征東夷得勝,好大喜功的他要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宴會上可能會使用到哪些青銅器?
文字之源——體系完整的甲骨文
商周時期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會辨認甲骨文,了解漢字與甲骨文的淵源;增強史料實證意識,體現歷史核心素養教學。
預設學生回答:銅和錫或鉛的合金呈金黃色,本色是金燦燦的,這才是中華文明本色,生銹后則多呈青綠色,所以叫做青銅。
播放青銅器冶煉的視頻,學生感受青銅鑄造技術——“混范鑄造法”。
預設生1:我們組搜集到的是有關食器的青銅器。如:“鼎”是古代用以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器具,一般為圓形,多為三足兩耳,也有四足兩耳,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個青銅器是司母戊鼎,也有學者稱為“后母戊鼎”,是商王為了祭祀其母親而鑄造的禮器。它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器,被譽為“鎮國之寶” 、“世界青銅器之王”;鬲lì古代漢族煮飯用的炊器,大家看到它有三個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熱;簋guǐ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飯食 ;這個是盛放食物的青銅盤;豆,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形狀像今天的高腳盤;最后一個是盛飯的青銅勺。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
第 3頁(總 14 頁)
課堂變化及處理 主要環節的效果
補 充 設計意圖: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歷史教學中要教給學生觀看視頻,從視頻中提取有用歷史信息的方法,學會使用影視史料,培養獨立學習的能力,為下一步教學打好基礎,實踐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
課 時 教 學 流 程
教 師 行 為
學 生 行 為
文字之源——體系完整的甲骨文
商周時期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文字之源——體系完整的甲骨文
商周時期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文字之源——體系完整的甲骨文
商周時期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教師總結:那么,青銅除了大量用于禮儀和宴會之外,還可能會用于什么地方?
文字之源——體系完整的甲骨文
商周時期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預設生2:我們組搜集到的是有關酒器的青銅器。第一個觥是古代漢族帶蓋的盛酒器,大家一定聽過成語觥籌交錯;尊”也是盛酒器,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個青銅器是四羊方尊,是我國現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它以工藝精美而著稱,被譽為“國之重品”;“罍léi ”是大型盛酒或盛水器,小口,廣肩,深腹,圈足,有蓋; “觶zhì ”也是一種飲酒器,多為小瓶形狀;爵,飲酒的器皿,剛才大家已經看到實物了; 角jué古代酒器,形似爵而無柱,兩尾對稱,有蓋,用以溫酒和盛酒。
預設生3:我們組搜集到的是有關樂器的青銅器。如:演奏歌舞用的青銅編鐘,是古代漢族大型打擊樂器,中國是制造和使用樂鐘最早的國家。還有青銅鼓等。
預設生4:我們組搜集到的是有關生活用品的青銅器。如:匜是古代洗手的器皿;這個是生活中用的銅鏡;嵌綠松石獸面銅牌飾,是縫在衣服上的裝飾物。每個牌飾以數百塊大小不一的綠松石塊,鑲拼成獸面圖案,兩只圓凸的雙目炯炯生光。
預設生5:我們組搜集到的是有關兵器的青銅器。如:矛是古代用來刺殺敵人的進攻性武器,是戰爭中常用兵器;戈古代的一種兵器,橫刃,裝有長柄;戟,將矛、戈合成一體,既能直刺,又能橫擊,一般在古戰場上由將領使用;矢蔟(cù)也就是箭頭;鉞古代兵器,像斧,比斧大,圓刃可砍劈,大家看到這個兵器還長得挺萌;殳(shū) 古代的一種武器,有棱無刃;劍,古代兵器之一,屬于"短兵",素有"百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
第 4 頁(總 14 頁)
課堂變化及處理 主要環節的效果 補 充 設計意圖:本環節是為落實“收集青銅器相關圖片及有關資料,通過展覽、講解、想象,加強對青銅藝術這一中華文化瑰寶的認識;增強史料史證意識,體現歷史核心素養教學”的目標而設計。學生講解自己制作的課件,特別是圖片史料的大量運用,培養學生整理知識、創新思維、動手和語言表達等能力,并通過合作交流,體驗合作的樂趣,實踐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
課 時 教 學 流 程
教 師 行 為
學 生 行 為
文字之源——體系完整的甲骨文
商周時期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教師總結并引出新的問題:聽了青銅器組同學的解說,我不禁為大家的口才和知識而折服,大家的解說也反映了同學們在課下對青銅器學習比較深入。通過剛才青銅器組同學的介紹,大家能不能總結出我國古代青銅器的特點?
教師繼續引導:可見同學們聽得也非常認真!但剛才最后一個同學說到“青銅器沒有廣泛地用于農業生產” ,那青銅器的主要用途是什么?請同學們看材料。
教師講解:商朝以后,青銅器的功能由食器等發展到禮器,成為王公貴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國家權力的代表性器物。比如:
兵之君"的美稱。
預設生6:我們組搜集到的是有關農具的青銅器。如:鏟是古代漢族民間起土用的農具;斧是一種伐木工具;鑿是挖槽或穿孔用的工具。但由于當時青銅鑄造造價昂貴,所以青銅器沒有廣泛地用于農業生產,農民大部分仍使用石器。
學生歸納總結:種類豐富,數量眾多,工藝高超。
中國青銅器的品種也極其豐富,不僅有食器、酒器、水器、兵器、禮器,還有車馬器、農具、工具及各類生活用具等一應器物,可以說遍布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
究竟中國有多少件青銅器物,這是誰也無法統計的數字。
青銅器完全是由手工制造,所以沒有任何兩件是一模一樣的,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舉世無雙的式樣,而且造型生動、多彩多姿,令人目不暇接。
出示材料:“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左傳》
學生閱讀分析材料后,回答:青銅器主要用于祭祀用的禮器和戰爭用的兵器。
出示材料:“天子九鼎,諸侯七,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
第 5 頁(總 14 頁)
課堂變化及處理 主要環節的效果
補 充 設計意圖: 通過文獻史料,擴充知識容量,達到課程資源的整合,突破重難點,增強史料實證意識。在教師進行學法指導的基礎上,學生學會從文獻史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并用簡單的語言進行概括,通過文獻史料,體會歷史的真實性,同時培養學生合作探究能力。
課 時 教 學 流 程
教 師 行 為
學 生 行 為
教師提問:這段材料什么意思?
教師總結并繼續引申:在商周時期,以所用鼎的大小及多少代表貴族的身份等級。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是為國家重器,其寓意深奧、內涵豐富,并且與政治糾纏在一起 ,顯示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因此中國的青銅器不僅是物質的,更是一種精神產品,這是中國青銅器的奇妙之處,也在世界青銅文化中獨樹一幟。其實,商代留下的值得我們中國人驕傲的文明成就不止青銅器,還有聞名于世的甲骨文。我們來共同走進文字之源——體系完整的甲骨文
文明最重要的標志之一是創制了文字。世界各民族幾乎都有自己的語言文字,但我國的漢字在世界語言文字的歷史上獨樹一幟:它結構復雜,被譽為方塊字。它是世界上使用時間最長,使用范圍最廣的一種文字,也是聯合國規定的六種工作語言之一。你知道我們今天的漢字是怎么來的嗎?
教師提問:那什么是甲骨文?同學們在這些圖片上看到了些什么?
文字之源——體系完整的甲骨文
商周時期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大夫五,元士三。”
——《公羊傳》學生翻譯:天子為九鼎八簋,諸侯為七鼎六簋,卿大夫為五鼎四簋。
預設學生回答:就目前的考古學成就來看,我們今天的漢字源于甲骨文。
多媒體打出商代“全形卜甲”和“牛骨刻辭”的圖片,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學生觀看后,分組討論,然后每組由一個代表發言。
預設生1:形狀不同,有的像龜甲,有的像獸骨。
預設生2:上面有文字,而且不是寫的,是刻在上面的。
預設生3:上面有許多不規則的裂
紋。
預設生4:上面的文字有的多,有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
第 7 頁(總 14 頁)
課堂變化及處理 主要環節的效果
補 充 設計意圖: 通過圖片史料,給學生關于甲骨文的直觀的印象,以便能引起其深入探究的欲望。發揮想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設計意圖: 通過教師的講解,使學生明確青銅器的政治含義,它是我國古代“禮制”的典型器物,體現了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
課 時 教 學 流 程
教 師 行 為
學 生 行 為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得出“甲骨文”的概念:甲骨文是商周時期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并強調文字是刻上去的。
教師繼續引導學生:那么,甲骨文是在哪發現地?請大家看這樣一段史料,這句話什么意思?
教師繼續提問:商朝時人們為何要把文字刻在龜甲上、獸骨上?
教師繼續引導學生:那么甲骨文里到底記載了什么內容呢?請同學們閱讀下列材料思考甲骨文的史料價值。
的少。
“惟殷先人,有典有冊”
——《尚書》 學生結合舊知得出:《尚書》上古之書,我國古代較為著名的古書之一,這條資料告訴我們,商朝的先人,就已經有書冊了。此處的殷是指商朝,書冊是指刻有甲骨文的獸骨或龜甲。因此甲骨文主要發現于“殷墟”,即今天河南安陽小屯村一帶。
學生根據課前微課可知:商代統治者迷信鬼神,要去打仗,能勝與否?今年小麥,豐收與否?老天下雨嗎?有人進攻嗎?王后什么時候生孩子?是男呢還是女呢,等等,全都要用龜甲獸骨占卜吉兇,并將預測結果刻在上面,以期以后驗證,因此甲骨文就是商朝人占卜的記錄,故甲骨文又稱為卜辭。
材料一:甲骨 《丙》 87 寫到:“允獲麋(哺乳動物 ,俗稱“四不像” )四百五十一。”
材料二:《殷墟文字乙編》寫到:讓婦好(婦好是商朝國王武丁的王妃,是位杰出的女政治家與軍事家 )和去征伐巴方,而王則親自從東方深入進擊巴方,敵人會陷入婦好的埋伏嗎?
材料三:甲骨文中關于商朝時期日食、月食、彗星和流星的記載
材料四:甲骨文中關于商朝歷法的記載,而中國古代的歷法與農業密切相關。
將全班學生分成四組,四人小組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
第 8 頁(總 14 頁)
課堂變化及處理 主要環節的效果 補 充 設計意圖: 此設計使用了文獻史料,需要學生聯系新舊知識回答,學生提高把握歷史脈絡和駕馭教材的能力,以及在此基礎上培養歸納、綜合的能力,實踐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 設計意圖: 課前微課大量使用圖片史料、文獻史料等。通過微課的學習,學生已明確了甲骨文的來源,并強化了史料實證意識。
課 時 教 學 流 程
教 師 行 為
學 生 行 為
教師總結:甲骨文記載了三千多年前商朝的祭祀、戰爭、農牧業、官制、刑法、醫藥、天文、歷法等;是研究商朝社會的歷史、文化、語言文字的極其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堪稱現存最早、最珍貴的歷史文物。因此,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教師繼續引導學生:我們了解了這么多甲骨文的知識,那同學們認識甲骨文嗎?下面就請甲骨文組的同學展示你們在課下收集到有關甲骨文造字特點的圖片及資料,我們來一起破譯甲骨文。
十二生肖辨識
鼠
牛
虎
兔龍
蛇
文字之源——體系完整的甲骨文
象形字
破譯甲骨文
龜
魚
討論分別得出每段材料所反映的甲骨文史料價值:預設生1:從材料一中我們可以了解商朝貴族狩獵的情況。
預設生2:從材料二中我們可以了解商朝的軍事以及商朝國王武丁和婦好這兩位歷史人物的生平。
預設生3:從材料三中我們可以了解商朝時期的天文信息。
預設生4:從材料四中我們可以了解商朝的農業以及日常生活。
課件依次展示甲骨文組學生收集的甲骨文圖片并分析它的造字方法。
甲骨文的史料價值——
象形
木
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圖形、線條把物體的外形特征勾畫出來。
預設生1:請同學們猜猜這是什么字?木。
它是用的什么造字方法呢?象形字。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圖形、線條把物體的外形特征勾畫出來。
下面請同學們進行有趣的十二生肖辨識。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
第 9 頁(總 14 頁)
課堂變化及處理 主要環節的效果 補 充 設計意圖: 通過文獻史料和圖片史料,擴充知識容量,達到課程資源的整合,突破重難點。在教師進行學法指導的基礎上,學生學會從文獻史料和圖片史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并用簡單的語言進行概括,同時培養學生合作探究能力,實踐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
課 時 教 學 流 程
教 師 行 為
學 生 行 為
文字之源——體系完整的甲骨文
象形字
破譯甲骨文
老
兒
文字之源——體系完整的甲骨文
象形字
破譯甲骨文
大
夫
人蟲
鳥
井
田
文字之源——體系完整的甲骨文
會意字
破譯甲骨文
相
文字之源——體系完整的甲骨文
會意字
破譯甲骨文
日月明
請同學們猜猜這是什么字? 龜,這是畫出龜的側面形狀,有頭、尾、及背甲、和兩只腳。
魚,描繪魚的頭、尾、鰭與腹鰭。 老,象一個駝背彎腰又拿著拐杖的
老人。
兒,象是小孩頭上梳兩個小發辮在頭頂的樣子。
人,一個側面站立的人。 大,即一個正面站立的人。 夫,下部是“大”,“大”的上部有一小橫,表示頭簪之形。
會意
休
會意是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體字結合起來表示新的意義。
預設生2:大家好,還是一個“木”字,但旁邊多了一個“人”字,請同學們猜猜這是什么字?休。
它是用的什么造字方法呢?是會意字。會意是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體字結合起來表示新的意義。
請同學們猜猜這是什么字?
一個“木”和一個眼睛?相,一雙眼晴在細細察看一棵樹,本義是“細看”、“觀察”。
明,“日”“月”在一起為明。 “冊” ,古代把字刻在竹木簡冊上,用繩子連起來;刪,即為刻錯或不要時,需要用刀削去。刪即削去不要的文字。
兩個“木”即為“林”。 兩個“人”即為“從”。 人站在地平線上即為“立”。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
第 10 頁(總 14 頁)
課堂變化及處理 主要環節的效果
補 充 設計意圖: 課前學生提前收集有關甲骨文的造字特點及代表字體,通過圖片史料,知道甲骨文是象形文字,會辨認甲骨文,了解甲骨文與今天漢字的淵源關系。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歷史的觀察能力和想像能力,實踐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
課 時 教 學 流 程
教 師 行 為
學 生 行 為
指事
本末
指事是指用一種指示性符號表示
某一事物或概念。
形聲
“木”
部形聲字
形旁聲旁案木安
桿木干
欄木蘭樣木羊………………
木
教師總結:同學們總結的非常
好!可見,同學們在課前一定下了不少功夫去搜集資料,學習有關甲骨文的知識!非常棒!那么,剛才甲骨文組的同學為大家總結了幾種甲骨文的造字特點呢?
教師繼續引導:我們今天所使用
的漢字,都是用這六種方法創造出來
的,而甲骨文已經具備了這六種方
法,所以我們說,甲骨文已經具備漢
字形體構造的主要形式,是我國目前
已知最早、體系較為完備的文字。而
甲骨文中的很多字體至今仍在使用,
所以我們說甲骨文與今天的漢字有著淵源關系。那么,古人最先把文字刻在龜甲和獸骨上,后來我們的祖先
又把文字刻在哪呢?
第三環節:體驗升華,感悟歷史(用時約5分鐘)
預設生3:大家好,還是一個“木”
字,就是在木的根部畫一條線,說明這
個字表示的是木之根,這是什么字?本,所以本的原意就是樹根的意思。
還是一個“木”字,就是在木字中
間一豎的上部加了一筆,意是指樹梢部分。這是什么字?末,本末倒置用的就是這兩個字的本意。
這兩個字用的什么造字方法呢?
指事字,是指用一種指示性符號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 還是一個“木”字,但這次用“木”來做形旁,再用一個字來做聲旁,組成
新字,這樣就能造出大量文字,這用的
什么造字方法呢?形聲字,
形聲最為進步,
用聲符來注音,用一個字表示類別,組成新字,現代漢字很多都是形聲字。
學生總結歸納:甲骨文具備了漢字的六種造字方法,即:象形、指示、會意、轉注、假借、形聲。
學生回答:青銅器上。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
第 11 頁(總 14 頁)
課堂變化及處理 主要環節的效果
補 充 設計意圖:學生講解自己制作的課件,特別是圖片史料的大量運用,培養學生整理知識、創新思維、動手和語言表達等能力,并通過合作交流,體驗合作的樂趣。
課 時 教 學 流 程
教 師 行 為
學 生 行 為
教師講解:我們來共同走進文明
之光——光輝燦爛的古華夏。我們把
銘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金文、銘文
如:司母戊鼎之所以叫司母戊鼎是因
為鼎內刻有金文“司母戊”;而現存
最長的銘文則是毛公鼎。因此,可以
說器物銘文是中國青銅器最大的特
點。世界各地古青銅器絕大多數沒有
銘文,而中國青銅器有銘文者僅出土
的就達一萬余件,且名文長篇巨制不
少,這些銘文字體具有很高的書法欣
賞價值。
那么從甲骨文到金文到繁體字再到今天的簡體字,漢字的演變經歷了一脈相承的傳承,成為中華民族文明的重要載體。因此,是漢字使我們
成為我們,使漢族成為漢族,使中華成為中華!
第四環節:達標檢測,拓展延伸(用時約3分鐘)
教師課堂小結:愉快的時間總是過得很快,今天我們重返商朝,領略了商朝文化成就青銅器和甲骨文,這兩種獨特的中華文明,再次體會到了我們的祖國不愧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們每個華夏子孫都要努力學習創造更加輝煌的現代文明!
學生觀察“車”字從甲骨文到金文到繁體字再到今天的簡體字的演變,體會文字作為中華文明傳承的重要作用!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
第 12頁(總 14 頁)
課堂變化及處理 主要環節的效果
補 充 設計意圖:總結本課內容,再次深化知識。同時通過講解和聆聽,使學生感情得到升華,實踐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
課題 | “青銅器與甲骨文” | 主 備 | 審 核 | ||||||||||||||
年級課序 | 初一第二單元第5課 | 課 型 | 新授課 | 時 間 | |||||||||||||
學習目標 |
1.了解青銅工藝和甲骨文,認識它們是我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的典型代表。 2.收集青銅器相關圖片及有關資料,通過展覽、講解、想象,加強對青銅藝術這一中華文化瑰寶的認識;收集甲骨文造字特點的圖片及有關資料,學會辨認甲骨文,了解漢字與甲骨文的淵源;增強史料實證意識,體現歷史核心素養教學。 3.真切感受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燦爛輝煌,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 |
||||||||||||||||
重點難點 |
1.青銅器的高超工藝及甲骨文的歷史淵源與影響。(重點) 2.對一些專門的科學知識如甲骨文的字型結構較難講述清楚。(難點) |
||||||||||||||||
學法導航 | 1.自主學習,感知歷史 2.合作探究,體驗歷史 3.體驗升華,感悟歷史 | ||||||||||||||||
學 習 活 動 | 教師指導 | ||||||||||||||||
一、 問題導學 (一)自主學習 1.觀看視頻,思考青銅是怎樣冶煉的呢? ![]() 2.什么是甲骨文?觀察圖片,思考回答。 ![]() (二)合作探究 ![]() 有一次,紂王遠征東夷得勝,好大喜功的他要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宴會上可能會使用到哪些青銅器? 2.甲骨文有哪些造字方法呢?我們來一起破譯甲骨文 3.青銅器的主要用途是什么?請閱讀分析材料,思考回答。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左傳》 4.甲骨文是在哪發現的?請閱讀分析材料,思考回答。 “惟殷先人,有典有冊” ——《尚書》 5.甲骨文里到底記載了什么內容呢? 將全班學生分成四組,四人小組討論分別得出每段材料所反映的甲骨文史料價值。 材料一:甲骨 《丙》 87 寫到:“允獲麋四百五十一。” 史料價值1: 材料二:《殷墟文字乙編》寫到:讓婦好(婦好是商朝國王武丁的王妃,是位杰出的女政治家與軍事家 )和去征伐巴方,而王則親自從東方深入進擊巴方,敵人會陷入婦好的埋伏嗎? 史料價值2: 材料三:甲骨文中關于商朝時期日食、月食、彗星和流星的記載 史料價值3: 材料四:甲骨文中關于商朝歷法的記載,而中國古代的歷法與農業密切相關。 史料價值4: 6.從甲骨文到金文到繁體字再到今天的簡體字,漢字的演變經歷了怎樣的歷程? ![]() 二、 達標檢測 1 .(史料實證•圖像史料)下圖是我國1964年發行的4枚郵票。據此判斷郵票中的器物屬于( ) ![]() A.陶器 B.瓷器 C.青銅器 D.鐵器 2.(史料實證•圖像史料)商朝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下列能夠代表這一時期青銅工藝成就的是( ) ![]() ![]() 3.(史料實證•圖像史料)如圖器物在湖南寧鄉出土,造型奇特,花紋華麗,是我國現存最大的青銅酒樽,它是( ) ![]() 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大盂鼎 D.銅象尊 4.猜一猜(史料實證•圖像史料)
![]()
![]() ![]() ![]() ![]() ![]() ![]() ![]() ![]() 1.請回家后用橡皮泥模仿或自己創作捏制一件青銅器,并在課外活動中展示自己的作品。 2.請摹寫幾個甲骨文,并分析它的造字特點。 |
方法指導:帶著問題觀看視頻或圖片,從視頻或圖片中提取有用歷史信息的方法,學會使用影視史料和圖片史料。 方法指導:將全班同學分為兩大組:青銅器組和甲骨文組。青銅器組的同學又分為六個小組,收集青銅器相關圖片及有關資料,通過展覽、講解、想象,加強對青銅藝術這一中華文化瑰寶的認識;增強史料史證意識,體現歷史核心素養教學。甲骨文組的同學又分為三大組,收集有關甲骨文的造字特點及代表字體,通過圖片史料,知道甲骨文是象形文字,會辨認甲骨文,了解甲骨文與今天漢字的淵源關系。 方法指導:學生學會從文獻史料和圖片史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并用簡單的語言進行概括,同時培養學生合作探究能力,實踐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 方法指導:緊扣學習目標,鞏固落實本課基本知識。實踐史料實證圖像史料和歷史理解的核心素養。 方法指導“緊扣課標“了解青銅工藝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漢字”,通過動手實踐,體會歷史核心素養。 |
||||||||||||||||
|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